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屈原列传》是《史记选读》中的一篇,所在专题名称叫“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出自《孔子世家》中“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一句话。这句话是说我读孔子的书,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他的形象人格。作为专题名称,不妨拓展开来,我们读《屈原列传》,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屈原的形象人格。
  【关键词】《屈原列传》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形象人格 心灵选择。
  一、“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的文献
  《屈原列传》是《史记选读》中的一篇,所在专题名称叫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出自《孔子世家》中“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一句话。这句话是说我读孔子的书,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他的形象人格。作为专题名称,不妨拓展开来,我们读《屈原列传》,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屈原的形象人格。通过《屈原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展现的美好人格。
  二、研读课文时,我是从两个角度来把握的,一是理清文脉,在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各部分内容与塑造人物的关系,这是从面上看;二是通过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选择,抓重点,来理解屈原的美好人格,这是从点上看
  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屈原作《离骚》缘由及对其高度评价;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11)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第四部分(12-13)写屈原死后的影响及太史公的评语。
  第一部分记叙了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并写了对《离骚》的评价。《离骚》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文为心声,从《离骚》可见屈原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振兴楚国。
  第二部分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三、我觉得本文的重点是第三部分第12小节,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和屈原之死。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文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虽然很简单,却表现了屈原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这里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所以我觉得不妨在此想象探讨对话时二人的情感与语气
  这一小节的第2行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一句,不难想象,提问的渔夫觉得很奇怪,作为三闾大夫,屈原为什么不是在朝内辅佐君王,反而沦落到“颜色憔悴、面容枯槁”的地步呢?这一小节的第4行中有“屈原曰”一句,此时的屈原内心是充满愤慨的。因为屈原想到自己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而今却受小人陷害,被国君疏远,受流放之苦,所以很“愤慨”。此外,屈原此刻更多的是为楚国担忧,因为当时楚国朝廷佞臣充斥,加上楚国的君主昏庸无能,所以屈原愤慨的是小人当道,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挥洒。
  这一小节的第5行中有“渔父曰” 一句,此时的渔父是淡然的。因为从渔父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不赞同屈原观点的,他想劝屈原与世推移。这一小节的第10节中有“屈原曰”一句,意气慷慨的屈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我是绝对不会向外界妥协的,我一定会坚持真理,拒绝与世推移。
  四、第四部分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政治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苟合,不妥协特立独行的形象。
  屈原以身殉道,以死明志,这位先驱的光辉人格为司马迁所推崇。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宗坡.《屈原列传》中屈原形象辨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2).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它能克服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并应用所学知识。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反思探讨  “研究性学习” 课程作为必修课已经开始实施,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旨在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研究中学习,
拥有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在新华社任职,被称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其他三人分别是刘慈欣、王晋康、何夕)之一……科幻作家韩松履历丰富,身上有非常多的标签。但当他谈及自己的经历时,总选择简单略过——小学因为阅读《科学画报》而打开科幻世界的大门,在中学期间就写了一篇关于熊猫的科幻小說并刊登在报……从小便接触科幻,到现在每天都会进行一小时以上的写作,正如韩松所说,“科幻早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
这是个不甘平凡的“乖乖仔”的故事,也是个不安分的“折腾王”的故事。在第二届世界慈善公益论坛期间,故事的主人公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谈到中学“黑历史”时雀跃不已,谈起创业项目和教育理念时又能说出洞察全局、高屋建瓴的观点,他说自己“是在同一时间维度里,活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他就是本期嘉宾——90后创业家黄鸿川。  记=本刊记者 朱诗琪  黄=黄鸿川  创业精神适用于每一个人  记:你是从什么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学会运用英语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从单一的语言学习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多元智能的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观念,积极探索以英语为交流和描述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的课程整合模式。  一、听听、悟悟、学学的思品课与英语课的整合  1.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英语教学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英语的阅读,可以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增加,扩充学生英语词汇量,为英语写作提供大量的英语知识材料,同时对英语口语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英语的大量阅读必将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基础 阅读技巧 课外泛读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寻疑”。用设疑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呈现“拿来主义”倾向,教学中一味注重西方文化的导入,忽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导致文化交际的失衡。文章旨在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培养的重要和必要性。揭示高职英语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围绕中国文化传播进一步改革,加强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为消除文化误解,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进而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梦服务。  【关键词】文化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传
Q=本刊记者 钱梦佳 A=陈 铭  陈铭,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奇葩说》明星辩手,《超级演说家》大咖学员,《非正式会谈》秘书长。有人评价他是“全世界最会讲话的年轻人之一”,也有人称他是“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鸡汤王”。  Q:很多人通过《奇葩说》这个节目认识了您,有人觉得您“正能量满满”,也有人说您是“鸡汤王”。对于这些印象,您觉得和您本人相符吗?  A:说我“正能量”,我觉得是比较客观
“现在是告别的时候了,只有告别才有前行和开始,今后你们心中会出现冰块,你们要面对的是比童话复杂得多的生活地形,今后书中的那些美德、爱、信念不再骑着火弩箭向你们飞来,而要你们自己从心里把它们长出来,从包围你们的那些复杂地形和冰块的缝隙中生长出来!”   ——J ·K· 罗琳
【摘要】导入是故事教学的序幕,应如磐石般牢牢吸引学生,在设计导入时,教师既要对故事文本进行透彻分析,充分体现故事趣味性和悬念性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可采取或话题话题谈论,或分析主人公,或利用学生已有的故事背景知识,或巧用结局的方式。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故事教学的导入铺垫中,优质的导入能为本课的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那么
在中国的艺术长河中,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建筑、工艺等,都蕴涵着相当丰富的美术语言,它所透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力量和巧夺天工的奇美构思,无不吸引着人们向往它、驻足凝视。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悟到其中的一些意义,如果人们丝毫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义,就无法产生共鸣。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他的美术语言能力多么低下,他对本国国旗形象的敏感和激情都会大大区别于他对其他形象的感觉,就是因为国旗形象对本国的公民来说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