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屈原列传》是《史记选读》中的一篇,所在专题名称叫“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出自《孔子世家》中“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一句话。这句话是说我读孔子的书,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他的形象人格。作为专题名称,不妨拓展开来,我们读《屈原列传》,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屈原的形象人格。
【关键词】《屈原列传》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形象人格 心灵选择。
一、“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的文献
《屈原列传》是《史记选读》中的一篇,所在专题名称叫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出自《孔子世家》中“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一句话。这句话是说我读孔子的书,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他的形象人格。作为专题名称,不妨拓展开来,我们读《屈原列传》,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屈原的形象人格。通过《屈原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展现的美好人格。
二、研读课文时,我是从两个角度来把握的,一是理清文脉,在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各部分内容与塑造人物的关系,这是从面上看;二是通过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选择,抓重点,来理解屈原的美好人格,这是从点上看
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屈原作《离骚》缘由及对其高度评价;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11)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第四部分(12-13)写屈原死后的影响及太史公的评语。
第一部分记叙了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并写了对《离骚》的评价。《离骚》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文为心声,从《离骚》可见屈原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振兴楚国。
第二部分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三、我觉得本文的重点是第三部分第12小节,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和屈原之死。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文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虽然很简单,却表现了屈原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这里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所以我觉得不妨在此想象探讨对话时二人的情感与语气
这一小节的第2行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一句,不难想象,提问的渔夫觉得很奇怪,作为三闾大夫,屈原为什么不是在朝内辅佐君王,反而沦落到“颜色憔悴、面容枯槁”的地步呢?这一小节的第4行中有“屈原曰”一句,此时的屈原内心是充满愤慨的。因为屈原想到自己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而今却受小人陷害,被国君疏远,受流放之苦,所以很“愤慨”。此外,屈原此刻更多的是为楚国担忧,因为当时楚国朝廷佞臣充斥,加上楚国的君主昏庸无能,所以屈原愤慨的是小人当道,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挥洒。
这一小节的第5行中有“渔父曰” 一句,此时的渔父是淡然的。因为从渔父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不赞同屈原观点的,他想劝屈原与世推移。这一小节的第10节中有“屈原曰”一句,意气慷慨的屈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我是绝对不会向外界妥协的,我一定会坚持真理,拒绝与世推移。
四、第四部分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政治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苟合,不妥协特立独行的形象。
屈原以身殉道,以死明志,这位先驱的光辉人格为司马迁所推崇。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宗坡.《屈原列传》中屈原形象辨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2).
【关键词】《屈原列传》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形象人格 心灵选择。
一、“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的文献
《屈原列传》是《史记选读》中的一篇,所在专题名称叫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出自《孔子世家》中“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一句话。这句话是说我读孔子的书,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他的形象人格。作为专题名称,不妨拓展开来,我们读《屈原列传》,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到屈原的形象人格。通过《屈原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展现的美好人格。
二、研读课文时,我是从两个角度来把握的,一是理清文脉,在了解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各部分内容与塑造人物的关系,这是从面上看;二是通过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选择,抓重点,来理解屈原的美好人格,这是从点上看
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屈原作《离骚》缘由及对其高度评价;第二部分(4—10)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第三部分(11)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第四部分(12-13)写屈原死后的影响及太史公的评语。
第一部分记叙了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并写了对《离骚》的评价。《离骚》中有这样的句子:“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文为心声,从《离骚》可见屈原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振兴楚国。
第二部分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三、我觉得本文的重点是第三部分第12小节,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和屈原之死。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文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虽然很简单,却表现了屈原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这里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所以我觉得不妨在此想象探讨对话时二人的情感与语气
这一小节的第2行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一句,不难想象,提问的渔夫觉得很奇怪,作为三闾大夫,屈原为什么不是在朝内辅佐君王,反而沦落到“颜色憔悴、面容枯槁”的地步呢?这一小节的第4行中有“屈原曰”一句,此时的屈原内心是充满愤慨的。因为屈原想到自己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而今却受小人陷害,被国君疏远,受流放之苦,所以很“愤慨”。此外,屈原此刻更多的是为楚国担忧,因为当时楚国朝廷佞臣充斥,加上楚国的君主昏庸无能,所以屈原愤慨的是小人当道,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挥洒。
这一小节的第5行中有“渔父曰” 一句,此时的渔父是淡然的。因为从渔父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不赞同屈原观点的,他想劝屈原与世推移。这一小节的第10节中有“屈原曰”一句,意气慷慨的屈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我是绝对不会向外界妥协的,我一定会坚持真理,拒绝与世推移。
四、第四部分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政治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苟合,不妥协特立独行的形象。
屈原以身殉道,以死明志,这位先驱的光辉人格为司马迁所推崇。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李宗坡.《屈原列传》中屈原形象辨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