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新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ryli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针对这门课的特点,对加强学科建设和各种保障机制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等提高“形势政策”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保障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丁伟民(1965-),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95-02
  
  “形勢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还属于弱势课程,同教育部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全面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1.引导性和自主性
  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或引导性。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还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这门课变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价值观的灌输,必须引导大学生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去观察、分析、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学生只有在大学期间形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离开学校之后,才能具备基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不致于迷失方向或动摇信念,终身受益。
  2.变动性与稳定性
  由于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每年都在变化,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和各种措施也在动态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态势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这就使得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教学大纲,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考核都比较困难。但内容的变动性又是以稳定性为基础的。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变化不是没有原因和必然性的,任何偶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事物的质变也必须建立在长期的量变的基础之上,变动的背后总有一些不变的、稳定的因素。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在经历一个较长期的发展历程,党的大政方针也总有一个持续性和连贯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形势与政策”教育更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讲清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和政策的连贯性,这样才能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对形势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方面内容可设三个论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教育;国际问题和台海关系教育。另一方面的内容比较灵活,可以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各条战线英雄模范事迹或先进学生典型事迹等等,还有学生的实践教育内容,这方面内容的变动性较大。
  3.规范性和灵活性并存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变动性和稳定性统一的特点,必然派生出这门课在管理上规范性和灵活性并存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如其他课程一样有教学大纲、教材、讲稿,有课时,有学分,有考核。灵活性体现在:可以根据教学校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举行形势报告会,请地方领导或学校领导为高校学生作报告;可以抓住大节日、纪念日以及重大事件发生时机,挖掘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会,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模范作用,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可以采用实践活动方式,利用“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学校团委或学院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了解国情、民情,自觉地接受教育。
  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对策
  1.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
  要把“形势与政策”作为重点课加强建设,将其作为考核评估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各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科学研究,设立相关研究课题予以支持,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园地,以保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首先必须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组织机构。由校党委宣传部牵头,教务处、社科部等共同整合教学力量,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专门负责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和安排和实施。其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材建设。根据中央、省委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统一部署,结合教学实际,可以编写诸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国际问题和台湾关系》等专题教材,并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再次,建立形势与政策课保障制度,要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费列入学校年度教学经费预算,专款专用。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校内有线广播、电视,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新闻事件等,加强正面引导。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知》提出:“要建设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较为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情况,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还要有开拓性的工作思路和一定的学生活动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寻找和运用各种载体为教学工作服务,因此,师资建设要多渠道组织、全方位培训、分专题化培养。
  首先要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通知》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要求有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的专职教师。其次,组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党政领导、院系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都要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也可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此外,还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起教师培训机制。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为教师进修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提供各种方便,各高校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阅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法创新是关键。首先要加强课堂方法的改革,把习惯于报告式的满堂灌变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找出理论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的结合,深入浅出,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陶冶情操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导向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学校和学生具体特点,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其次,要加强实践教育环节,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党团活动等途径,深刻体会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到革命纪念地,特别是到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学习参观,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大复兴的责任感。
  再次,要更新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感染力强,它突破传统呆板的教学形式,以它特有的魅力诱导、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的创新。网络以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在教育中得到迅速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有利于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网上教学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能方便地查阅与正在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利用网络开设形势与政策专栏,设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交流,以更加开放和主动的形式占领现代化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3]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4]李兰兰.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J].世纪桥,2006,(9).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参与所在学院课程改革的亲身经历,概括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介绍了本人在教学设计、实施等各项环节中的具体方案,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总结了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作者简介:滕菲(1973-),女,黑龙江北安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高级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模式,使其具备为某一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作出设计系统的能力,文章针对该门软件工程专业新开设课程,从课程的总体安排、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验课的内容以及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主要包括为课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知识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强调案例式教学;强化课程实验、实践环节。  关键词:软件设计模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蒋湘涛(197
期刊
摘要: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并且率先在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61所高校实施。为了更好地理解、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分析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现状及背景,总结了我国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应以学生为本,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李爱琴(1969-),
期刊
摘要:对“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试探,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增加试验教学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讨论,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李芳(1982-),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薛波(1980-),男,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数学系,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河南工业大学教研
期刊
摘要:为充分发挥高等数学教学在培养理工科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许珍惜(1980-),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刘红海(1983-),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讨论了培养“线性代数”课程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出了培养的四种实践模式,说明了各模式的可行性及其优点。  关键词:线性代数;兴趣;实践  作者简介:王会战(1974-),男,陕西武功人,陕西理工学院数学系,讲师;邓方安(1963-),男,陕西宁强人,陕西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陕西汉中72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LGKY10-06)的研究
期刊
摘要: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全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通过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问题,借鉴控制理论中的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探索了学风闭环控制模式,设计出基于个人、宿舍、班级的三级学风闭环控制系统。此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不仅能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还能进一步优化时间和资金投入。  关键词:学风
期刊
摘要:“双载体”是指教学情境和学生课业,两个载体分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抓手。“双载体”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尝试。实施“双载体”教学模式改革,要在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学生课业,还要打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以及实施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法的同步改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载体;教学模式;公共关系;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崔景茂(1963-),男,安徽懷
期刊
摘要:水工钢结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建筑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钢结构课程设计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般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将课程设计计算部分作为课程大作业提前布置,同时下达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确设计任务和设计思想,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文章从目前钢结构课程设计中不适应这种要求的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几个方面的改革设想,诸如加强实践环节、命题多样化、强化过程
期刊
摘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与成效。以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FHH)电气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其课程体系的结构与特点。结合我国国情与浙江科技学院校情,以培养卓越“现场电气工程师”为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设想。研究成果可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借鉴德国FH办学经验,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