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的“双载体”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_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载体”是指教学情境和学生课业,两个载体分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抓手。“双载体”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尝试。实施“双载体”教学模式改革,要在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学生课业,还要打好课程建设的基础以及实施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法的同步改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载体;教学模式;公共关系;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崔景茂(1963-),男,安徽懷远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05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79-02
  
  公共关系类课程在高职中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广泛重视。在公共关系行业快速发展和公共关系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此,实施能够兼顾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双载体”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有效尝试。
  一、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教师、教材、教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三要素。公共关系课程在教材内容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尚待提高的条件下,教学方法的改革至关重要。目前,各院校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见仁见智,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理论阐释和知识介绍
  目前专业基础理论课大多是在按照学科本位设置的,内容上注重全面理论体系的阐释,封闭性较强。教学内容的主要呈现形式为教材,也是按照学科本位的思路编写的,内容强调了学科知识的严谨性、系统性,灵活性、开放性不足,实践性、应用性不够。作为内容的载体,现行的教材基本上是以基本原理为主要线索,辅之以公关手段、方法的知识性介绍,而没有项目教学的设计,教学做一体难以开展。
  2.教学方法偏重知识讲解和单项训练
  目前高职公关教师总体上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设计和驾驭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容易受教材内容体系所局限。多数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仍以讲授为主,也有案例教学和技能训练方面的改革探索,但是案例本身不能再现,难以改造生成训练项目,实践的承载力不够;能力训练主要形式是单项技能的模仿和练习,缺乏职业情境,难以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因此,距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3.教学改革出现生搬硬套和盲目跟进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有些教师把功夫下在了教材编写上,有的教材套用就业导向的理念,本着“企业要什么就教什么”的态度,通过加减法进行教材内容的取舍;有的则打着注重实践教学的旗号,给章节贴“实训”的标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中,也出现盲目跟进的现象:为了体现“项目教学”[1]的特征,牵强地设计完全没有项目工作特征的所谓“训练项目”,有的则盲目跟进“基于工作过程”的概念,将单项技能模仿套用“工作过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陷入了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
  二、“双载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双载体”指的是讲授载体和训练载体,称之为“双载体”。[2]讲授载体主要指教学情境,训练载体主要指学生课业;教学情境偏重知识阐释,学生课业注重能力的培养。课业具有项目工作的特征,具有相对完整的流程。“双载体”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通过“载体”设计实现以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改造。教学的内容体系不再是围绕学科的阐释,而是着力于能力养成和素质的提高。因而载体对于知识、能力的承载力更强,教学情境可实现知识的迁移,课业具有项目工作特征,可进行综合训练。
  第二,通过“载体”训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本位,必然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双载体”教学模式不单纯是“教书”,而是更加注重“教学”,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的内容和项目是职业生涯可能遇到的类似任务,学习的途径是参与教学活动与实践训练,目标是知识、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三,通过“课业”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3]在知识体系的传授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情境”进行知识的传承和分享;在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方面,主要通过“课业”这一载体进行项目工作的仿真训练,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全面运用知识和工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综合提升。[4]
  三、“双载体”教学设计与实施要点
  “双载体”教学设计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进行针对性分析,设计好课程教学目标,这是课程设计围绕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课业项目设计。
  1.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设计要突出能力本位的思想,因而需要对学生相应的职业发展需求和课程的定位进行针对性分析。主要包含能力、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项目、教学方法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关系基础课程目标的描述见下表1。
  2.系统性设计课程教学载体
  (1)教学情境要注重承载力。教学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情感氛围,能够承载必需的知识,因而不是教材的搬迁,也不同于现实的案例。例如在“公共关系沟通”这一单元,教学情境设计为“孙悟空斗青牛精”的案例情境——孙悟空调动各种关系,最终制服青牛精,解救被困师徒。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境与知识体系的关系见下表2。
  (2)学生课业要注重实践性。课业是指为了解决某种实际工作问题而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践性课题或项目。课业有三个特征:一是要解决问题,二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三是要实现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牵引和能力的转化。例如在“公关形象塑造”知识单元,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取向,自由组建团队,并做团队推广。课业的具体要求和承载力分析见下表3。
  3.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要点
  首先,要抓好课程的建设工作。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理论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考核方法建设等。课程标准的制订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各项课程建设的依据,也是教学改革的指针。所以,教改课程要围绕教改思路制定课程标准,并以此指导课程建设。为了完整体现学、做的一致性,还要编制学生作业标准、课程考核标准等教学文件,必要时编印学生课业训练手册供实际训练参考。学生课业训练手册除对实训目标和手段等传统内容进行要求外,还应包含内容标准、流程标准、组织标准、封装标准、考核标准等要求,这些要求与实际工作要求基本一致。
  其次,要重点做好载体设计和教学安排。“双载体”教学模式改革首先解决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创造性设计问题。教学情境要求承载力强,而不要求数量多,建议每个单元或章节不超过一个;课业载体要体现完整工作过程,流程、标准设计都不可或缺。由于课业训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周期长,也要严格控制数量。在双载体的主线安排方面,根据具体课程的性质,教师教学策略可以教学情境为主线,也可以训练为主线,也可以是双主线同步进行。“公共关系基础”课程就是双线索同步进行。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追求实效。“双载体”教学模式,必须以先进的教学方法改革相配套,才能发挥“双载体”模式的优势。在理论教学方面,建议实施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知识的传承和分享;在课业训练方面,可采用“六阶段”训练法,即通过任务下达、方法指导、编制计划、计划论证与修订、任务实施、总结提高六个阶段的训练,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考核改革同步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过程管理、作业管理和考核管理。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实现知识的共享,使知识在组织环境中实现转化、创造和螺旋上升,同时提高学生融入团队的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在考核方面,建议引进形成性考核的思路,把学生放在团队中、过程中,从知识、能力、素养、贡献各方面全面考核。
  四、小结
  “双载体”教学模式实施近5年来,经过“公共关系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导游基础”、“管理学原理”、“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基础理论课或理实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双载体”教学模式不仅改善了教学双方的体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还造就了一批“双师型”的师资,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建生.利用专业教学项目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2):45-47.
  [2]周海燕.基于“双载体”模式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58-60.
  [3]刘成竹.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体制下的教学做一体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57-59.
  [4]张学龙.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43-44.
  (责任编辑:刘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中应用EDA工具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营造和完善运行机制,敷设和优化基本内涵,实践表明可以有效提升课程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能得到着力塑造。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EDA工具;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何宝祥(1962-),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储开斌(1975-),男,江苏常州人,
期刊
摘要:学业预警机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管理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对于优化学风建设、规范学生的学业管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系统化的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状况特点,提出通过学业预警机制来帮助学习困难群体完成学业,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业预警机制;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周东斌(1968-),男,广东兴宁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婚恋观和择偶倾向的态度及方式将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H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婚恋观和择偶倾向在态度上更加具有明确性和务实性,在行为上更加具有理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择偶标
期刊
摘要:结合参与所在学院课程改革的亲身经历,概括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介绍了本人在教学设计、实施等各项环节中的具体方案,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总结了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作者简介:滕菲(1973-),女,黑龙江北安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高级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模式,使其具备为某一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作出设计系统的能力,文章针对该门软件工程专业新开设课程,从课程的总体安排、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验课的内容以及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主要包括为课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知识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强调案例式教学;强化课程实验、实践环节。  关键词:软件设计模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蒋湘涛(197
期刊
摘要: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并且率先在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61所高校实施。为了更好地理解、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分析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现状及背景,总结了我国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应以学生为本,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李爱琴(1969-),
期刊
摘要:对“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试探,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增加试验教学和考核方式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讨论,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程;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作者简介:李芳(1982-),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薛波(1980-),男,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数学系,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河南工业大学教研
期刊
摘要:为充分发挥高等数学教学在培养理工科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分析了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许珍惜(1980-),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刘红海(1983-),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讨论了培养“线性代数”课程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给出了培养的四种实践模式,说明了各模式的可行性及其优点。  关键词:线性代数;兴趣;实践  作者简介:王会战(1974-),男,陕西武功人,陕西理工学院数学系,讲师;邓方安(1963-),男,陕西宁强人,陕西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陕西汉中72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LGKY10-06)的研究
期刊
摘要: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全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通过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问题,借鉴控制理论中的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探索了学风闭环控制模式,设计出基于个人、宿舍、班级的三级学风闭环控制系统。此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不仅能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还能进一步优化时间和资金投入。  关键词:学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