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民族。其中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而对于“人”的重视,又是儒家文化的本质。出于这一本质问题,“内圣外王”之学被视为传统儒学的精义所在。“内圣外王”肯定人的主体价值,强调提高人的道德自觉性。它提倡人在道德上的自主、自律、自勉、自强,把道德主体的挺立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点,引导人们去追求完美的人格和至善的境界,并由此实现人与他人、人与自
其他文献
童话作为幼儿最喜爱的文学样式,在幼儿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童话不仅是幼儿教育中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也是小学学生步入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因此,教师应当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提起重视,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究教学方法,
充足的资本是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已成为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在我国国内储蓄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化进程中对资金的庞大需求的情况下,引进和利用外资将成为我国长期的基本方针之一。实现利用外资投向效益最优化目标的难点在于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不一致性,引进外资的合理投向结构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把宏观经济效益作为分配外资的主导,通过一系列补偿措施来调整外资的投向结构,达到宏观社会效益良好、微观经济效益最佳的总体平衡最优化状态,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目标的关键
<正> 现代艺术是区别于欧洲传统艺术的现代西方各种艺术思潮及其流派的总称,亦称“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流派”。现代艺术确立于本世纪初期,但其思想渊源早在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中就已初露端倪。 尽管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表现出各异的艺术风格、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甚至就是在同一艺术领域中的同一艺术流派的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审美追求及具体的艺术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隐藏在这些种种各异、不同背后的现代派艺术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重视主观表现,强调表现心理真实;
<正> 1.股份制是明晰产权关系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而要进行交换,必须有交换主体。商品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与物品,物品与劳务之间的交换,而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一组权利的交换。要使这种权利交换关系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每个参与交换的主体必须有较为完备的产权,即使用权、决策权和让渡权。如果缺少这些必要的权利,或者造成交易费用的升高,或者造成交易受阻,等等。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由于产权不清,责任不明,致使某些本该成交的生意久谈不决,浪费交易费用;一
<正> 田仲济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杂文作家,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他的杂文创作,迄今亦未搁笔。早年有《情虚集》、《发微集》、《夜间相》等杂文集问世,最近又出版了《田仲济杂文集》、《田仲济序跋集》等。本文仅就田仲济杂文艺术风格的某些方面略叙管见。 鲁迅曾指出:“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
<正>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现实中市场经济因素的不断增长,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在客观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种关系的新挑战。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变”与“干”的关系。首先要看到,思想政治工作要“变”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经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语文的应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和阶段,需要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而在语文学习中,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
<正> 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最初的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建立在商品生产经营者自己占有生产资料,自己劳动的基础上的。就是说,在商品经济产生的最初阶段,商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资料即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包括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乃至收益权),是两权合一的自然人产权制度。
<正> 《诗经·板》云:“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毛传曰:“怿,说(悦)也;莫,定也。”案此二句与上二句“辞之辑矣,民之洽矣”相对举,乃指两种相反的政令及其所导致的不同结果。毛传既训可辑为和,又训怿为说;既训洽为合,又训莫为定,两两相近,殊失诗旨。古人绎、怿、斁、(?)既通作。《释文》于此句曰:“绎,音亦,本作怿。”是作怿者,乃毛诗或本。《诗经·泮水》云:“徙御无绎”,《释文》曰:“绎,本作斁?薄妒ぴ坪骸吩?“耗斁下土”,《释文》曰:“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