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w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这个极重要的指示,不但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指明了创作文艺作品的方向;同时也为文艺大繁荣打下了深厚的根基。试想:任何作品如没有广大工农兵的喜爱和欣赏——也就是说,你写的小说没人看,诗歌没人诵,戏曲没人听,那还奢谈什么文艺繁荣?
  “讲话”发表之后,当年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不久便写出一批好作品,大文章。深受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仅以戏剧而言,就有《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王桂与李香香》等名剧问世,每当演出时,观众成千上万,而且久演不衰,影响至今。不但起到了宣传教育群众的作用,而且促进了戏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再看目前戏曲的形势,无须讳言:处于低谷和没落之中。演戏没观众,剧团解散的解散、瘫痪的瘫痪,大有曲终人散之势,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传媒事业的发展,电视进了千家万户,娱乐形式的增多,劲歌狂舞的冲击,都对戏曲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在戏剧创作上出了问题。写戏不是首先考虑工农广大群众是否接受,而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以宣传某种政策,某个先进单位,先进人物而创作。结果写出的剧本,没有感人事件,没有曲折的情节,更没有扣人心弦的矛盾和悬念,广大群众根本不喜欢看。其结果也必然是投资不少,费劲不小,得个奖品,扔掉拉倒。正如中共中央常委、分管宣传文化的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戏剧理论研讨会上所讲的:“政府是投资主体,获奖是唯一目的,领导是基本观众,仓库是最终归宿”。中央领导都看出了剧团在戏剧创作上的弊端,希望写些群众喜欢看的戏;可基层剧团,还是这样的为宣传而宣传硬写下去,这戏剧还会有繁荣的前途吗?
  二
  所谓文艺,它包括文学和艺术诸多门类。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以及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等。这些文艺品种又各有各的艺术规律。单说戏剧吧,它首先要有核心事件,要有矛盾冲突,要有能抓住观众的强烈悬念,再能贴近群众生活,给观众心理上某种满足,群众才能喜欢看。同时,它需要在舞台上演出,又受到“三一律”的限制,每一幕戏,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表现一件事。它不能像小说那样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颠倒描写;它更不能如电影那样自由变化环境,可以从乡村换个镜头就到了城市……总之,写剧本首先材料要有戏剧元素,不具备写戏条件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都不宜写戏。例如当年在延安时,有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还有位著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事迹够先进,但没能写成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用电影艺术来表现他们先进事迹。这也充分说明了不具写戏条件的是不能硬去编戏的,可以用其他文艺形式去表现他们。
  再看个例证。文革时期,倾全国之力打造八个“样板戏”,但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这八个戏现在仍在演的只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四五个戏了。为什么《海港》没人演了呢?为什么《龙江颂》也很少上舞台呢?因为它们缺乏曲折的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能抓住观众非看不可的悬念,这种平庸之作是注定要被观众所淘汰的。
  三
  我国戏曲正式登台演出,大约是从元曲开始,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完善,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这七八个世纪创作出的剧目,估计不少于七八千出。著名戏曲专家陶君起先生,在1963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剧目初探》这本书中,就搜集了剧目一千二百二十余个,但现在戏剧舞台上经常还演出的剧目有多少?多也没有一百出。如《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铡美案》、《清风亭》以及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白蛇传》、《梁祝》、《天仙配》等。解放后新编的剧目保留下来的有《江姐》、《朝阳沟》以及古装戏《杨门女将》、《花枪缘》《穆桂英挂帅》等等。这些戏为什么能保持下来?仔细研究一下,它都有戏“核”(中心事件),还各有其特殊性、代表性,现实意义。而且每部戏都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所以观众才会百看不厌,流传至今。我们为完成任务就去写的戏,有这些丰富内容吗?没有。没有还要硬去编成戏,观众会买账吗?观众不愿看戏剧还怎么繁荣?同时这也不符合毛主席教导的:“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笔者认为,宣传党的政策、表彰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不一定非要用戏曲的方式。应根据其具体事件的具体内容,适合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写报告文学,可以写人物通讯,可以写诗歌、散文甚至电影脚本、电视连续剧……千万别硬性下任务写戏剧。这样做违背了剧本创作规律,也不符合毛主席“讲话”的精神。总之,不管写什么文章,还是先想想为工农兵服务的这个前提。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提高课堂有效性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每天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更为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然而考察一堂课是否真的有效,值得研究和考虑的内容很多,我在认真反思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问题,选择了以下几个焦点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想法。  焦点一:如何看待“是否完成认知目标”  能考取我校的都是济南市区的优秀学生,但进入高中学习后又产生了分化。一次上《椭圆的标准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话剧《万家灯火》中宋丹丹的表演片段的赏析,解读话剧舞台表演的技巧: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有高于生活,一切表演技巧都是通过演员丰厚的生活基础体现出来的,演员必须要热爱生活。  关键词:话剧;舞台表演;技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万家灯火》,上演后深受广大观众的赞扬和好评,曾经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在评论界看来,此剧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方面,都达到了
期刊
1.引言  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于2006年8月19日至9月3日在日本举行,参加本届比赛的有世界五大洲24支男子篮球强队。中国队取得2胜4负的成绩,挺进世界篮坛前16强,基本完成了赛前的既定目标。虽然中国队在命中率、罚球、盖帽、后场篮板球等方面与对手差距不大,但在后卫线的外线进攻、抢断、助攻等技术统计方面与对手差距明显。篮球后卫运动员大多是全队的核心、战术配合的组织者,是教练员的得力助手。通
期刊
摘 要:《傲慢与偏见》一书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用行动告诉世人:不能为了金钱、地位、财产而结婚;但结婚不考虑这些因素也是不行的。她在任何时候都坚持自己的主张,坚持做自己,因而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收获美满的婚姻。她的婚姻观不仅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注意,也足以警示现代人: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正确的婚姻观,什么是应该借鉴的?  关键词:婚姻模式;现代爱情;傲慢与偏见;婚姻观;价值启示    伊丽莎白是小说《傲慢与偏
期刊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也应该以课堂为主渠道。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正是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  
期刊
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工具。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情况怎样呢?  许多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作文课上,学生经常是抓耳挠腮,咬笔杆写不下去,而当教师一旦离去,他们便很快地将作文选上的范文,改一改,抄到作文本上算完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怎样正确地引导他们走出“误区”,使之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惰性
期刊
摘 要:英语教材中的插图是教科书显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激发想象力,实现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就如何使用插图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插图;英语教材    教材中的插图是指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起补充、解释、说明作用的图画。仁爱版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形象、具体、直观而且透着趣味的图画,他们不仅丰
期刊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一、整体教学,势在必行  教师从教学实践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同时让学生就课文内容在概念上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在教学中力求保持课文故事的完整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去努力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的教学
期刊
一、当前在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指标体系繁杂,量化倾向比较明显,注重甄别与选拔的评价思路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教师工作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3.评价指标过于具体,要求教师每学期写读书笔记两万字,每周要听课两节,参加评课一节等。   4.有些评价指标不尽合理。把教师发表论文的篇数,优质课评比获奖的次数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   5.现行评价体系注重对教
期刊
一、培养小学生英语认读能力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将语言知识落实到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实践中,以提高听、说、读、写的质量。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认读能力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形成积极和自信的学习心理,还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能准确和迅速的辨认语言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