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难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fe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免疫吸附辅助治疗儿童难治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例重症皮肌炎合并肺部感染的4岁患儿,1例重症过敏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肠穿孔、肠道部分切除术后的9岁患儿,1例全身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头面部蜂窝组织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11岁患儿采用HA280型树脂血液灌流器共进行4次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的改善,对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各项生化酶学指标、自身抗体的影响。

结果

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度增加;抗核抗体(ANA)和自身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CP)转阴;C-反应蛋白(CRP)大幅度下降(P<0.05);下降的IgM、IgA、C3、C4水平回升(P<0.05),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除皮肌炎患儿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有下降外(P<0.05),其余各项酶学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免疫吸附加上免疫药物治疗能很快使体内紊乱的免疫状态得到恢复;HA280型树脂血液灌流器对CRP有一定清除作用,加快炎症的控制;1、2次的血液免疫吸附对肝肾功能、血液系统的改变不大,能否有效清除过高的酶学指标,有待进一步对肝肾等多器官损伤严重的病例治疗后探讨;对体质量低、年龄小、病情重的患儿进行免疫吸附并加强监护治疗,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PVS)介入治疗的中长期结果及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肝移植术后PVS 5例患儿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7个月~8岁,中位年龄2岁10个月。患儿原发病:1例为Carolis病,4例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均采用球囊扩张治疗,对患儿临床资料、影像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5例肝移植术后PVS患儿球囊扩张治疗均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原发性SRNS患儿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2组患儿常规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均以泼尼松治疗为主,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治疗;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儿细胞免疫指标及血清IL-2、IL-4水平。同时选取同期激素敏感型肾病患儿30例作为敏感组。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CD3+、CD4+、CD8+及CD4
血小板膜糖蛋白是血小板膜内、膜表面及血浆中特定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成分。目前已鉴定出10余种,有GPⅠb-Ⅸ-Ⅴ、GPⅠa/Ⅱa、GPⅥ、GPⅡb/Ⅲa、P-选择素等,在血小板活化、黏附以及聚集中发挥作用,参与止血和血栓的形成等。在儿童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现将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研究方法以及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关系进行归纳综述。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发病机制,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CHD及肺动脉高压(PH)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和心胸外科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CHD患儿中的66例,据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估算肺动脉收缩压,分为单纯CHD组16例,合并轻度PH组18例,合并中度PH组17例,合并重度PH组15例;按类型分为室间隔缺损(VSD)23例,房间隔缺损(ASD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生儿及婴幼儿、儿童患者接受更加复杂、疑难的手术治疗,安全充足的血源供应为复杂疑难手术提供了重要保障。自体或同种异体输血可能用到,这取决于预计失血量,需要的血液成分及外科用血的紧急程度。然而,输血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减少输血,降低输血的风险,小儿外科输血支持的策略及应用显得格外重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在治疗缓解的患儿中76%~93%容易复发,其中,45%~50%的患儿表现为频复发肾病综合征(FRNS)或激素依赖肾病综合征(SDNS),还有20%~30%的患儿表现为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为达到或维持缓解多采用延长激素用药疗程或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大且并不是每个患儿均有效。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
目的探讨核因子(即CBF,包含AML1/ETO和CBF/MYH11)阳性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初诊并至少进行1个疗程以上化疗的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Down综合征的85例AML病例,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了解3组患儿生存预后,分别分析性别、FAB分型、初诊白细胞数、CBF是否阳性
世界卫生组织于1961年提出建议将早产儿的概念定义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数10年来全球医疗科学水平发展迅猛,然而早产儿的发生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成为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国内外关于早产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现对国内外关于早产儿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将早产诱因分为母体因素、孕期因素、胎儿因素、外界因素、遗传因素5大类作总结归纳,旨在加强对早产诱因的认知,以
直立性高血压(OHT)是指从卧位变为直立位后血压升高,其发生机制涉及下肢静脉池扩大、交感神经激活、神经体液因子改变及压力反射敏感性增高。OHT的诊断主要依靠直立倾斜试验。OHT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及无症状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新的预测因子和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长期评估指标。目前对儿童OHT研究较少,由于血压存在一定程度的轨迹现象,对儿童OHT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预测成年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目的了解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83例DCM患儿住院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3例患儿中,24例(13.1%)病因明确;病因不明的随访病例共132例,其中男85例(64.0%),女47例(36.0%);恢复33例(25.0%),死亡62例(47.0%),无变化者37例(28.0%)。中位起病年龄为8个月(1 d~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