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如何更好地走进新课程,对新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本文拟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那种偏重于记忆、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重要的学习数学的方式。
  
  一、营造“问题”背景,鼓励“主动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课本所提供的素材上,教师还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学生更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如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新的知识。
  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问题”背景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有利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主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和谐、交流的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例如,“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中的一道例题:学校的篮球数比排球数的2倍少3个,足球数与排球数的比是2:3,三种球共41个,求三种球各有多少个?
  在完成这一例题的教学后,学生有了熟悉的思维背景,这时教师提出变式“问题”情景:将题目中的条件“足球数与排球数的比是2:3”去掉,让学生添加条件,并求解。学生个个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解题活动中,思维显得非常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许多预想不到的收获。
  
  二、重视以“趣”导学,激发“自主探究”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中“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入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变更题目的结构,使之成为探索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加学生的趣味。
  如图1,边长为a的正方形与其外接圆围成阴影部分,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本题容易求得边长为a的正方形与其外接圆围
  




  ADE=∠BCA,至此问题得证。
  这是初三学生容易找到的证明方法,到此,教师不要立刻指明还有第二种证明方法,而应继续引导学生再去探讨已知条件与图形的结构特征,从而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找到其它证明方法?此时,学生探求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纭尝试各种方法。在这种师生共同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五、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应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引导者,教师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才能逐渐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十分明确教学过程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引导者。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是重过程、重发现、重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的不断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能力。在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乐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其他文献
【摘要】反思教学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必须多动脑筋,认真备课,采用学生感兴趣的
期刊
一、引言    经过多年的班级建设实践,我悟出这样一个真谛:在强化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时,若忽视沟通艺术,学生轻则产生心理障碍,重则造成“欲速则不达”或“功亏一篑”的不良后果,“独杆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怎样才能更好地“探骊得珠”?认识不沟通的危害:彼此排斥,摩擦不断;斤斤计较,不能容人容物;不善于化干戈为玉帛,情绪对立;多挑剔,以偏概全;鸡肠小肚,怨不疏浚。    二、背景分析    我们应从不
期刊
1998年10月,中德“唐山市农村职业教育项目”正式启动。我校成为5所试点学校之一,我作为项目组的成员,接受了多次“双元制”项目培训,通过德国专家授课、看教学录像、开研讨会、到先进地区学校学习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德国的“双元制”等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具有如下特点:两种培训机构——培训企业和培训学校(以企业为主);两种经
期刊
教后反思类似于执教后记,是各校常规检查必不可少的部分。写教后反思是教师反思得失,总结教学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继续,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要写,而且还要写好。写课后反思不能流于形式、草率行事,不应留在就事论事上,简单重复。而应通过不断总结教学中的成败,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逐步达到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使写出的课后反思具有一定
期刊
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错误来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其次,错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再次,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     一、对待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态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是司空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的,它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而“问题教学法”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益探索。“问题教学法”能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
期刊
2003年浏阳市撤销教育办,成立中心校,在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迈出了一大步,其运转三年半了,中心校其作用发挥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近两个月来,我们通过与部分教师个别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作了一番调研和思考,现将我们的意见综合汇报如下:    一、乡镇设立中心校的管理模式比较科学,但应不断完善,加强管理    1、中心校为一个乡镇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中心校是
期刊
在建筑职高班的《建筑施工技术》中,关于钢筋砼结构裂缝问题,产生的原因总体来说有两种:其一是外荷载(直接作用)引起的;其二是与荷载无关的因素(构件砼收缩或温度变化)引起的。虽然结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却是可以控制的。下面就结构裂缝的成因进行几点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控制措施。    一、沉陷收缩裂缝    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砼流动性过大和流动性不足以及不均匀,在凝结硬化前没有沉实或者沉实不够
期刊
“普九”后,学生来源面广、量大,后进生增多,教育的难度加大。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学习都能得到进步和健康成长,这是农村中学班主任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当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充分发挥优等生的辐射作用,就能教育好一部分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也能使优等生的人格得到完善,优势得到互补,对较好地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人
期刊
教育逆反心理即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原因而产生学生对老师教育的感情的叛逆心理。中学生由于内外原因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往往会出现不够融洽,合作不够密切等现象,致使一些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了一系列“逆反心理”,中学生因“逆反心理”而导致的骇人事件触目惊心。浙江省金华市某中学一学生因逆反心理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遵义市某中学一名学生因逆反心理杀死其所在班级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