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密尔对权力与干涉限度的思考——以密尔评论《接触性传染病法案》为中心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fu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触性传染病法案》是英国政府在19世纪中后期管控性病传播的重要法案.密尔有关此法案的评述,他参与废除法案运动和争取女性选举权运动等社会行动,体现了他对该法案所关涉的权力与干涉限度问题的多维度思考,这远非"伤害原则"所能涵盖.密尔关注权力的形式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医学权威无法为该法案提供合法性,围绕此观点的论述展现了他对权威、真理与个人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解.在传染病防控的语境下,密尔并未划定权力干预个人自由的统一标准,而是在考虑到个人自由、道德提升、社会进步等情况下来判定干预界限,这是一种在情境中应用功利主义的做法.密尔对法案执行和废除法案运动的观察,推进了他对女性争取选举权意义的认知和两性共同治理的构想.通过解读密尔关于该法案的评述,可丰富、深化甚至修正我们对于密尔某些核心政治理念的理解,启迪我们在公共卫生语境中如何看待权力与干涉限度等问题.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一书利用新史料研究新问题,立体地呈现了中国近代义演活动与慈善公益之间多元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该著通过义务戏、慈善音乐会、慈善游艺会等不同的娱乐演艺形式,分析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的发生发展;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主办或参与义演活动,使之服务于各自筹募资金、扶危济难的需求和目的,揭示不同社会环境下义演活动的不同面向.该著是中国近代慈善史甚至是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慈善义演作为考察中国近代慈善与社会的新视角,将大大深化中国近代慈善史、社会史的研究.
为总结70年来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变迁,促进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史学月刊》创刊70周年纪念暨第四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于2021年7月9日至12日在古都开封举行.来自全国60余家高校学报、历史学专业期刊和社科院系统期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论坛设主题发言和分组研讨两种形式,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以述高见.议题主要涉及史学研究
期刊
考虑到"由于抗战的需要,由于持久抗战的需要"(《陕北公学分校的成就》,《李维汉选集》编辑组编:《李维汉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陕北公学(以下简称"陕公"),明确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确定为办学宗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陕公开设的"游击战"课,培养了学员的游击战理论和战术,为敌后战场输送了一批批急需的游击战人才.
期刊
沙俄削弱土耳其的手段不止军事,还有赔款.俄、土两国在1568—1922年间至少大战13次,俄方所谓"十次俄土战争"更是平均20年一次,但"即使杰出的俄罗斯和土耳其历史学家也完全忽略了赔款问题"[迈克尔·米尔格伦:"俄土关系中被忽视的问题:1878年战争赔款"(Michael R.Milgrim,"An Overlooked Problem in Turkish-Russian Relations:The 1878War Indemnity"),《中东研究国际期刊》(Internationa
期刊
"微服私访"是指换穿便服、隐瞒身份对疑案民情进行实地访查.作为一种以官为主体的司法手段,微服私访通过奉旨、官遣、亲访、遣员或托民的方式启动,在清代民刑疑案、州县治安以及监督监察中起到了侦查取证、缉捕罪犯与司法威慑的作用,但地方一人政府下的权力集中化与证据辨伪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适用空间.民众钟情于清官私访的"集体无意识",促成文学作品对微服私访司法效用的夸大.官方文本则借助于权力的"话语资源"影响民间创作,共同塑造私访者"清正""勤慎"之形象,力图巩固司法体制的正当性.与之相异,讽刺与谴
国家预算是北洋政府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洋政府时期出现过两部通过立法机关审议的正式国家预算,六部已由行政机关编成、但未完成立法审议的国家预算案,三部由政府委托机构编出的国家预算参考册.它们多不能反映财政实情,于约束政府开支方面作用亦有限.即使是在被认为预算执行较好的1914、1915年,预算数字也仅有部分约束力.而在其他时期,由于政治混乱、财政困难、地方不听命于中央,国家预算更难起到应有作用.不过,北洋政府时期的预算虽难实现对财政的刚性约束,但常被作为整理财政的起点、各方进行利益分配时的参照和弱势部门
村财政浪费一直是抗日根据地面临的难题,能否治理好村财政,牵涉到政权合法性的根基.太行与太岳根据地管理村财政较为成功,其思路是将村经费开支纳入地方粮款范畴,由县、区政府统一管理.太行区第五专署的事例表明,这套制度在各县得到了较好执行,根据地的村财政开支水平由此明显降低.新出现的账本材料,也证明该制度在基层运转较好,村级经费征收与开支多符合规定,村级账簿体系也建立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缓解财政危机和推进币制改革,清政府开始兴办新式银行,组建了户部银行,后改组为大清银行,尝试构建中央银行体系.就制度而言,户部(大清)银行以章则明定拥有发行货币、监管市场、经理国库等职能,已初见央行模型.从实践来看,户部(大清)银行在巩固纸币信用、缓解金融危机、调和全国汇兑等方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过程糅杂中西,既有对当时欧美央行制度的借鉴与深化,更是对中国传统经验的利用和改进.若从现代中央银行的理论去审视,这些举措多有不成熟之处.但若对比同时期其他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制度的探索历程
早在1928年,南昌起义参与者已开始纪念南昌起义,这是中共纪念南昌起义的首次实践.1929年6月,在贯彻共产国际关于举行反帝战争日运动的指示中,中共中央明确发出了纪念南昌起义的号召.此后,中共对南昌起义的纪念,像一条隐形的线索,藏于反帝战争日运动之中,与其并轨而行、高度融合,先是在1929年通过罢工游行等温和的示威活动来表达,尔后在1930年转以武装暴动的激进方式来传递.从1931开始,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纪念南昌起义"之意蕴,逐渐从中共"八一"工作中被剥离,到1932年已基本消退.红
疟疾在18世纪成为欧洲向热带扩张的关键制约因素.源于欧洲在17世纪开启的殖民药用植物学勘探浪潮,生长于南美洲的金鸡纳在1630年首次被发现.围绕金鸡纳树皮是否具有抗"热病"效果,欧洲医学界展开了争论,直到1820年法国化学家从树皮分离出奎宁后,金鸡纳的抗疟作用才在西医传统权威中树立牢固地位.欧洲列强对金鸡纳的争夺导致南美洲森林资源的枯竭.19世纪中叶,欧洲将金鸡纳移植到热带殖民地,以荷属东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种植园在世纪末主导了世界奎宁生产的金鸡纳供应市场.奎宁对欧洲向热带空间拓殖的保障引起了殖民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