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的审美心理阐释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sz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参考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引进的一档明星亲子互动的户外真人秀节目,由制作《变形记》的谢涤葵团队打造,《我是歌手》金牌制作人洪涛监制。节目中明星爸爸带着子女进行三天两晚的户外体验,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并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任务。
  2013年10月11日在湖南卫视播出了《爸爸去哪儿》节目第一季的第一期。第一季的明星嘉宾阵容为演员兼职业赛车手林志颖和儿子Kimi、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和女儿Cindy、演员郭涛和儿子石头、导演王岳伦和女儿王诗龄、国际名模张亮和儿子天天。互动地点选择了灵水村、大漠、普者黑、海岛、白寺村、雪乡,进行农村放羊、野外放鸟、海上捕鱼等活动。节目中孩子们的天真、懂事、勇敢、善良给观众印象深刻,节目增加了爸爸和子女的情感交流,锻炼了孩子们的独立性、团队意识、承受能力。引起了观众对儿童教育、父性教育的关注和思考。节目获得了高收视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本文力求去梳理、思考这档节目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试从受众的心理去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一、受众对嘉宾的审美认同
  (一)对嘉宾身份的仰慕认同——引起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会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有一种尽可能向他们靠近的心理欲求。针对人们的心理特征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受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巧妙借用名人良好的公众形象、社会地位、知名度、美誉度可以大大缩短电视节目的市场导入期。
  《爸爸去哪儿》中选取了在不同领域相对优秀的明星爸爸以及备受关注的“星二代”作为出镜嘉宾。有演员兼职业赛车手林志颖及其子kimi、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及女儿cindy、演员郭涛及其子石头、导演王岳伦及女儿王诗龄、国际名模张亮及其子天天。父亲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较好的表现,不论是他们的职业身份还是性格特征、教育观念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知名度、影响力较大的嘉宾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心、关注,明星优越的生活状态与节目中特殊状态下艰苦日子进行强烈对比,对家庭日常事务大多比较陌生的明星、难以预料的情节让受众期待。在众多仰慕者心中和广大观众眼里,对明星的仰慕和认同使电视节目的审美效果得到很好的实现。
  (二)对嘉宾体验的相似认同——置身其中
  形成相似心理的因素有很多,嘉宾所体验的生活与受众的体验接近,嘉宾与受众有相同之处,能够唤醒受众对以往生活的记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处境等是受众所熟悉的,由于心理的相似,环境的相似,出现问题的相似,相处方式的相似,童年记忆的相似,成长体验的相似等,这种相似的认同将受众导入特定的生活体验中,节目营造的世界成为受众的世界,唤起受众强烈的共鸣与期待。
  例如年长的爸爸妈妈从节目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或者自己孩子小时候和年轻时候的自己。这个时候受众是为孩子第一次给自己洗脸的关心感到感动的郭涛;受众是没捞到鱼不肯上岸不想让女儿失落,不想让女儿觉得自己爸爸比别人差的王导;受众是为了让kimi成长独立完成任务,不辞而别内心酸楚的林志颖。受众从节目中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体验,无意识的将自己置身于节目之中。
  在观众眼中,《爸爸去哪儿》中的参与者展示他们真实的生活,同样也是众多受众的生活缩影,他们不再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明星。他们更像是你我,有一种真正的亲近感,由于相似的经历,受众无意识的把自己置身于其中,拉近了受众与节目的心理距离。
  (三)对嘉宾处境的同情认同——投入情感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情感让受众与节目的心灵距离更加接近。由同情带来的情感认同强调嘉宾的非尽善尽美,受众为嘉宾的不应不幸而不幸产生怜悯和同情,不幸的人和我们相似产生深切的理解和认同。
  当我们看到这些台上风光的大明星生活中的一面并非尽善尽美,给女儿扎不出辫子,做不出美味,对于孩子的哭闹束手无策。这些孩子们找不到爸爸时的痛苦与无助,自己说谎时内心的复杂与辛酸,受众为他们的痛苦而感动,他们的本真和质朴让受众牵肠挂肚,让受众感情投入,引起兴趣,以自己独特的感性和经验介入,参与着对作品的审美把握,节目中人物的情感归属又体现了我们的情感归属和对爱的需要。
  (四)对嘉宾思考的理性认同——升华反思
  受众将情感投入节目中,悲嘉宾所悲,乐嘉宾所乐,在欢笑和泪水中又以理性的态度,对节目进行思考、判断,对节目内容形成新的道德判断和体认事物的新的价值观。基于节目中嘉宾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形成的升华、反思、启示在受众获得心灵净化的同时,也对嘉宾产生深切的理性的认同。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四期节目中有《保护鸡蛋》的环节,从任务《保护鸡蛋》欢笑和泪水中观众们看到给予孩子们的是一种担当,一种勇气,去面对新事物的一种挑战和承受能力。孝顺的石头为爸爸擦脸,郭涛为孩子的关心感动窝心为之动容的时候,那句“这是我一辈子洗的最爽的一次脸了”。当嘉宾变成受众,田亮观看《爸爸去哪儿》在电视里重温当时的感动,田亮的眼睛渐渐湿润了,自己都忘记了生日,突然被女儿提起,这是怎样的幸福和满足。这些引起我们思考的应该不亚于歌曲《常回家看看》、《一封家书》和朱自清的《背影》等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的道德判断和思考,在欢笑和泪水过后将认同升华到对表现的形象的判断与反思上,嘉宾的个人魅力让观众感到轻松愉悦并对受众的心灵起到净化作用,反思成长、教育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满足了受众的得益心理。
  从审美经验的认同看到嘉宾对电视节目的重要性,通过受众的仰慕的认同对嘉宾倍加关注、相似的认同让受众置身其中,同情的认同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理性的认同通过反思更加肯定节目的内涵,受众的认同打破了电视节目结构的封闭形式,使其变成活生生具体化的情感交流,观众经验与电视节目互为主体,互相生成。符合审美经验的嘉宾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关注、认同、期待,成为电视节目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满足受众求真求新的需要
  真人秀节目观众早已不陌生,本土化的《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电视节目都迎来过收视狂潮,当观众看过了很多有剧本、有表演的电视节目之后,真人秀节目恰恰满足了受众求真的心理。当众多的音乐真人秀节目让观众审美疲劳的时候,亲子类真人秀节目让人眼前一亮。《爸爸去哪儿》中题材日常化真实地反应人们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再现不同的生活风貌。表现的生活是真实的,节目中的参与者不论是爸爸们还是孩子们的情感都是真实的,少了表演的成分,触动内心。摄影机的记录是客观真实的,特定空间的真实故事、采用纪实性的创作手法、全方位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契合当下大众求真的心理特点。
  “重视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姚斯认为,读者的阅读感受与自己的期待视界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相反,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
  观看《爸爸去哪儿》的受众大部分为城市的市民观众,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是陌生的,长在地里的果蔬,不打农药的枣子,会飞到树上的鸡,别致的乡间小路,农房草舍,多种可爱的小动物。城市不常接触的农村生活,自己劈柴生火做饭,到集市当小商贩。有限的生活空间,捕鱼,放鸟,挖藕,放羊这些大部分人不常接触的活动。不同地域的风景如海岛、水乡、田园、沙漠对他们来说是新鲜新奇的,会根据当地的特点设置游戏环节。《爸爸去哪儿》利用特色的场地进行游戏“沙滩足球”,非日常化也体现在游戏规则上,进行点球的时候,爸爸们要带上比正常视距更近的望远镜,加强了比赛的难度和趣味性。找球的时候都要试探会踩空,岳伦的假动作骗过了自己,郭涛用偷鸡的姿势找到了球。
  陌生化的房子选择环节,每一个房子都以其独特处冠名,如“古朴草莓房”、“海景房”、“茄子房”、“有老奶奶的房”、“现代化建设的房”。由孩子们自主来选择房子,超出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孩子们不会像大人一样争着想住现代化舒适的房子,在孩子们眼中,他们满意的房子是特别的,他们喜欢的房子是有童话故事中长满草莓的屋子,是有小狗、小羊、小猪、小鸡、小马等小动物的房子。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很美好,当然对参与主体孩子年龄的把握很到位的,选择4—6岁儿童,不会太小不懂事,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活泼快乐充满想象。
  同样,受众对明星生活和星二代的关注也是求新的心理,张亮是世界名模,这些明星们对时尚的理解是最前沿的,这些都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娱乐心理、求新求异,时尚从众的心理。
  三、视听效果的强化,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镜头呈现的唯美、清新、真实与拟人化
  以生活化、细节化的描述手法展示精雕细琢,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镜头画面是唯美的也是真实的,饭后风雨中回家的天天和爸爸,连摄影师都迷路了,风雨中回家的路好漫长,不稳定的镜头真实的表现路途的艰辛。被王导做饭油烟呛到的摄影师,摇晃的镜头,真实记录他们生活的点滴。
  在节目中镜头如同身边的伙伴被拟人化。在天天的房子,天天用夹子夹镜头边框,摄像机字幕显示“求放过”。郭涛在想换衣服的时候,画面由彩色变为黑白。“郭老师,你又想干嘛”然后郭涛眼神交流,坏笑说“换件衣服”,镜头画面中出现字幕“放开我”并以两滴眼泪状图标配合。“小姑娘换衣服不能看的哦”,摄像机转向一边,并且镜头翻出如脸红的效果。
  除了镜头被赋予了生命,画面中动物植物也被拟人化,放鸟大赛中,一只天鹅的奔跑姿势,跑着跑着摔倒的天鹅,配以“内八字,销魂的跑姿”的字幕。在举人老宅的房子里,那个被天天叫做“荡秋千的葫芦”声音配上葫芦娃的效果“快还我爷爷”,画面配上卡通葫芦娃,不但不会破坏真实,画面还起到了强化声音和形象的作用。
  画面对比来表现父女相像表情的“神同步”、片头的动画效果吸引受众眼球、航拍技术展现不同的视角、平行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在叙事上调动观众的情绪、适合的剪辑节奏等多种叙事、表现手法充分运用。
  (二)声音处理的独具匠心
  首先,节目中常用游戏冲关的音乐来搭配孩子们冲向目的地的画面,用中国功夫元素的音乐配合爸爸们捕鱼的劳动,音乐旋律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转换,音画相配,与节目中传达的情感完美的配合。
  其次,节目中也常会用一些声画分离来创造艺术效果加强感染力,例如:《山东海岛》一期中,四位爸爸出海,田亮负责照颐五个孩子,熟睡着的田亮耳边传来的是凌晨出海前张亮在船上的呼喊:“田亮,照顾好我们的孩子,我明年就回来了!”已经有孩子醒来并且来到田亮的房间,此时的田亮还在香甜的睡觉,声画分离的独特运用加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孩子们熟悉的声音和爸爸们共同演唱片尾曲,不论是节奏还是歌词都是极具感染力的,以孩子们熟悉的“小星星”开始,表现爸爸和孩子们之间永恒的爱和感动,温馨的旋律,真挚的歌词,深情的演唱让《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深入人心。
  (三)通感丰富了审美感受
  “在审美直觉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在《爸爸去哪儿》中,听觉、感觉、触觉、味觉、视觉等内容都进行了丰富。石头在摸护面霜的时候,揉搓自己脸的时候,有字体“大力”“揉搓”把视觉通感变成动作、力度,触觉感觉,视觉似乎有了力度。
  节目的幽默成分除了孩子们的表现外更大程度受益于画面、声音、字幕等视听艺术加工的渲染,艺术的加工加强了节目的感染力,独特的艺术形式满足了观众的感性愉悦,丰富了受众的审美感受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
  四、唤起人们对父性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反思
  “陈建翔认为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特征,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征的教育。或者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
  “豪爽、威严、豁达、自信、独立、远见、安全、勇敢这些‘男性化’的父性意象特征对青少年学生的性别角色定向学习至关重要,因为个体的性别定向不是先天所具有的,而是由后天学习得到的,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父亲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对男生而言,父亲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谈举止、穿着打扮、气质风度来展现的父性意象就是一种阳刚之美潜移默化的陶冶。就女生而言,父亲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女孩成长后的性别角色行为乃至婚姻关系也会受到早期父性意象的影响。没有建立良好父性意象的孩子,在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塑造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男孩会表现为性格脆弱、胆怯、懦弱、做事犹豫,缺少阳刚之气,‘女性化’趋向明显。女孩则会因为缺少父爱,缺乏安全感,容易陷于早恋倾向。因而,加强父性教育有利于孩子成长。”
  父性教育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一种是以郭涛为例的传统严父型父性教育,传统的父亲形象有勇敢、独立、威严的印象,因而教育出来的石头遵守纪律、帮助弟弟妹妹、懂礼貌懂事。一种是以张亮为例的新型父性教育,朋友、哥们式的父子关系。这种父子关系有助于民主家庭关系的建立。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了传统父性教育的不足,《山东海岛》一期“童言无忌”环节,问石头,爸爸爱你吗,他的回答是“有的时候爱,有的时候不爱,比如不理我的时候可能不爱。”你最想和爸爸说什么话,回答是“我爱你。”在孩子眼中可能爸爸有时候不爱自己,但自己始终爱爸爸。听到这些郭涛也进行反思,受众也会进行思考,教育孩子的度的思考和把握。传统父性教育中严父的形象不善于表达情感,爱得深沉,可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
  协调传统父性教育与新型父性教育的度,如何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是节目带给我们的思考。
  在我国,备受关注的孩子有两类:一是城市中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以自己为中心。二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父母或者父亲的缺失。
  通过《爸爸去哪儿》让更多的父母意识到多用时间陪陪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旅行游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节目也要注意弱化他们的攀比心、虚荣心,增强锻炼孩子的意识,给他们金色的童年留下美好又难忘的记忆,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使节目能够走得更远。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田,女,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不断的碰撞与摩擦中交流和发展,同性恋作为既定事实不断浮出水面,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可以更加直观的表现比较敏感的同性恋主题,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对同性恋边缘文化的关注。自1919年德国导演理查德·奥斯沃德执导的第一部以男性同性恋为题材的影片《
[摘要] 茶叶作为具有中国典型文化意义和文化形象的传统产品,它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挖掘、撷取精华,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粹自然而又清晰地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之中,创作出既具有中国气派,同时又具有现代感的包装作品来。  [关键词] 民族化 茶叶包装 中国元素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1.
依托于现代电影的拍摄技巧,好莱坞科幻片涉及的题材日渐丰富,从外来物种入侵到对未来世界的大胆设想,好莱坞制作团队旨在为观众呈现更多更具内涵的科幻电影。2014年,由瓦利·菲斯特执导的《超验骇客》与吕克·贝松执导的《超体》两部影片,分别讲述了两个关于超人类的故事,其关于意识、生命以及人性的探索,在引发人们对于未来生活大胆猜想的同时,使人更加注重对当下科技运用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切实维护。  一、 意
[摘要]唐诗宋词作为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象和意境的发展在整个文艺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以为诗词中意象和意境联系甚密,交错在一起的枝节繁杂,涵盖了诗词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含义及发展讨论,寻找其内在联系,借以对唐诗宋词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作尝试性论述。  [关键词]意象 意境 对立 统一    文学是
日本二战后自文学流派到电影都对日本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小津安二郎在1953年的《东京物语》里谈到了家庭及人存在“荒诞”与“令人失望”的本质;1960年,大岛渚在《青春残酷物语》中对日本现代性大加挞伐,不同于《东京物语》“城市太大了”的感慨,他对大兴土木及大力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批判,年轻人在“金钱至上”的主流价值观中势必被毁灭;1970年三岛由纪夫组织盾会成员发动暴动,在演讲中指责:“战后日本被经济
2004年前,《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海外市场商业发行最成功的一部电影,全球票房近1300万美元。鲜明地区别于韩国、日本或东亚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套路,被誉为掀起了一股“侵略式流行的香港浪漫”。《2046》(2004年)被理解为是《花样年华》(以下简称《花》)的续集,因为这更有利于电影的预售发行。但是王家卫让他的影迷等待的时间太长了,超过了续集的时间底线。  《2046》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工作断断续续花了
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自1999年开始设立至今,已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然而,与全国美展的几个传统分展区相比,设计展区的参展境况则更耐人寻味。为了保持设计展区的独立性,本文所谈到的平面设计仅限于国展设计展区中的平面部分。为此,作为长期从事平面设计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笔者在持续的关注中,对国展设计展区平面设计作品进行了数据上的搜集整理后,发现尽管目前所掌握的数据可能还不够全面或准确,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某
德国电影《浪潮》由甘塞尔执导,于2008年上映,一上映便引起了影评人以及众多学者的强烈反响,影片是根据1967年的真实故事“第三浪潮”改编而成。它讲述了一个高中教师利用几天的课堂试验的时间,带领学生体验并参与组织起一个小型的极权组织,并利用实际的行动向他们展示极权组织的种种状况。与真实故事不同的是,电影《浪潮》以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悲剧结尾告终。笔者看来电影《浪潮》是一个实验,是一群乌合之众的聚首,
一、恐怖电影的概念  恐怖电影,简而言之,就是运用一系列表现手法,使角色受到威胁而引起人们内心恐惧的电影。恐怖电影的历史悠久,1910年爱迪生将“吸血鬼”题材搬上了银幕,之后陆续出现了《无魂人》、《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等一系列的恐怖片。上世纪60年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开启了恐怖电影的另一种模式,它从以往的幽灵、鬼怪转向了一种“人”的恐怖。到了今天,恐怖电影发展的日益成熟,惊悚血腥的画面和高
一、 漂流的青春镜像  伴随着中国80后、90后,甚至00后的长大成人以及大众流行文化的不断扩张,小资、小清新、文艺青年的文化想象及其叙事,日渐成为当下青年文化的主流。这些长大成人的孩子洋溢着明快却又伤感的气息宣告着“青春共同体”的出场,在“青春万岁”的口号下寻找着彼此的认同继而“团结”在一起向主流话语发起挑战。可以说从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起,围绕青年的叙事和想象似乎就成了每个时代无法回避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