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明:考古路上,能吃苦才可得真知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段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岁月。20世纪80年代,我考入郑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后进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随导师邹衡学习夏商周考古。学术理想从此萌发:为探索中国历史与考古研究尽微薄之力。此后,我便潜心于夏商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回首治学之路,我深感做学术是对品格的锤炼,能吃苦是其中重要一关。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豫南地区作考古调查,历时425天,行程10500公里。当时经费非常有限,每天平均不到8块钱,为了节省经费,我晚上住过办公室、教堂或人家的过道。
   在信阳固始平寨发掘时,我住的地方距发掘工地4里地,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往工地跑,晚上回来天已黑了。发掘工作即将结束的前一天傍晚,有几根地层线没来得及测量绘图,只好留待第二天。当晚下起大雨,第二天雨仍下个不停。看着深约五米、坑壁黏土不断脱落的考古发掘探方,我决定冒雨测绘,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確性。于是,我穿上雨衣,拄着一根长竹竿下到坑底,把那几根地层线仔细测绘在地层剖面图上。离开发掘工地时,雨变成了雪。不久,我因病毒感染反复高烧,在医院躺了16天。病情刚有好转,我就立刻赶到信阳去整理出土文物。整理室是一间简易房,屋顶只铺了一层薄薄的石棉瓦,窗户是纸糊的,没有炉火取暖。12月的河南很冷,我捂着棉大衣、棉鞋、棉帽,每天从早七点一直工作到晚十一点,终于获得了一批淮河上游龙山文化、商文化、西周文化的考古新材料。
   做学问不仅要能吃苦,还要敬畏学术,有社会责任感。比如,我在夏商文化研究上苦行多年后终有所获,即在商代前期牛肋骨刻辞上补识出“乇”字,在二里头文化牛肩胛卜骨上发现刻辞,并将其中一个字隶定为“夏”字。这两个学术发现说明,一个人不论能力大小,只要胸怀学术理想并脚踏实地去求索,一定会有所收获。(作者李维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摘自《光明日报》10.27)
其他文献
现在74岁的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2010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南昌市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村做起了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近日,他因在短视频平台频频出境,被人熟知。  “不在乎‘网红’,只在乎效果”   5月1日,李豆罗在短视频平台上开通了账号,起名“青岚农夫”,现在有粉丝19.6万,发布的视频中,最高的一条点赞24.9万。这些视频,有的推荐了江西特色农产品,有的分享了人生感悟。   李豆罗说,5月1
期刊
清代的茅台酒葫芦、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斩获大奖的佛手露酒、民国时期出口欧美远渡重洋,从海外通过拍卖回购的玫瑰露酒......这些让人大开眼界不同种类的珍藏中国老酒,都在江西南昌的一名老酒爱好者曾宇创办的中国老酒博物馆展示收藏。   曾宇创办的这家名为“曾品堂中国老酒博物馆”开馆近一年。他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路桥专业,“下海”后事业有所成就,便开始把心思放在了自己的爱好老酒收藏上。   “
期刊
小時候住在市区静安寺附近的一条弄堂里,一家四口,生活还算小康,偶尔的,母亲会带着我和哥哥到乡下外婆家省亲,也颇为体面。   不料,在我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从此没落。母亲去了一家里弄小作坊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爿用。但母亲依然把自己,还有她的两个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从来也不丢人现眼。   不知不觉,我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这一天,外公去世了,母亲接到报讯,带着我和哥
期刊
二十多岁的青年要做一个小手术,他父亲担心不已。   因我们家一贯实施自行了断,故觉突兀。十七八岁之后,但凡有这种事,照例不告知家长,免得他们担心。   当年老匡弃学从军,当上解放军,每次遇战事行军之前,必定写好一大沓信,托友人每隔十天八天代寄一封到香港给母亲,永远报喜不报忧,少年的我也读过那工笔蝇头小楷家书,多数不着边際地与母亲讨论《红楼梦》与《西厢记》之类。那时,他不过二十一二岁。   弟在英国
期刊
夜里没有心情读计划中的书,随手翻开《古诗十九首》,看看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触。翻到《行行重行行》,读到最后“努力加餐饭”时,眼睛忽然就湿润了。这样简单的几个字,让我在一瞬间想起了许多。那是我以前不曾在意的简单句子。而此时,这几个字却击中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十几岁时,我离家外出读书,父亲送我到校后的第二天,便匆匆地赶车回家了,少年人的孤独,在那一刻便如影随形地跟着我
期刊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存在着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其实,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釋,譬如对英雄的定义,在一些人看来,前线作战的士兵们可以称为英雄,可也有不少人认为,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同样也能担得起英雄二字,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一位有着“中国最强焊工”称号的潘际銮老人。   实际上,抛开潘际銮创下的那些奇迹事件来看,他本身也是一个奇
期刊
“孙子唉,我饿了嘞!”视频开始,一位老人戴着时尚的圆框墨镜、穿着红褂子、脚踩草鞋,手拿红纸糊的土话筒,站在梯田田垄上,对着远处大喊。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叫谭顺恒,是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平口镇金辉村一位村民,但他在“快手”和“抖音”两个平台上拥有165万粉丝。八旬农村老人变身百万粉丝博主,这背后离不开他的孙子谭周海及其小伙伴陈曦这两名“军师”。  陪伴爷爷找到出路   “这次去北京,实现了我几十年来的愿
期刊
日前,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宣布,自己已经被斯坦福大学录取。17岁的谷爱凌是自由式滑雪世界杯冠军、冬青奥会冠军,被视为中国自由式滑雪冲击冬奥金牌的希望之星。2019年6月,原本为美籍华裔的谷爱凌宣布转为中国国籍。此后,她在赛场夺得不少好成绩。当地时间2020年2月14日,在2019-2020赛季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世界杯卡尔加里站的比赛中,谷爱凌以94.00分夺得U型场地冠军。两天之后,她又在坡面障
期刊
“张老的事情基本安排妥当了,下个月,我们打算把寿阿姨的房子重新装修一下,温馨一些,她住起来安全舒适,心情也能好些。”杭州市下城區朝晖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彬说。别看陈彬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心思却很细腻。他口中的张老、寿阿姨是一户失独家庭的两位老人张志新和寿美凤。2009年以来,他十几年如一日,倾情守护两位“家人”。   张志新因中风导致半边偏瘫近18年,日常靠轮椅活动,多年未离开过居住的小区。
期刊
在贵州省罗甸县沐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是个奇迹般的存在,她没什么文化,却用13年的执着开拓,硬是凿出并拓宽了一条通往山外的隧道,带领贫穷的村民致富奔小康,成为令人尊敬的当代“女愚公”。  外来媳妇不信邪开山凿路   邓迎香1972年出生于贵州省罗甸县董当乡,因父亲身体不好,家里姐妹多,她上完小学就缀学了。19岁时,邓迎香与家住麻怀村的袁端林相爱。父母都劝她别嫁到那穷地方,但要强的邓迎香毅然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