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百万粉丝的八旬老农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a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唉,我饿了嘞!”视频开始,一位老人戴着时尚的圆框墨镜、穿着红褂子、脚踩草鞋,手拿红纸糊的土话筒,站在梯田田垄上,对着远处大喊。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叫谭顺恒,是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平口镇金辉村一位村民,但他在“快手”和“抖音”两个平台上拥有165万粉丝。八旬农村老人变身百万粉丝博主,这背后离不开他的孙子谭周海及其小伙伴陈曦这两名“军师”。
  陪伴爷爷找到出路
   “这次去北京,实现了我几十年来的愿望。”10月19日,坐在自家走廊前,82岁的谭顺恒说,在一个星期前,他和两位“合作伙伴”谭周海、陈曦,坐高铁、乘飞机,到北京参加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网络平台“快手”共同举办的“幸福乡村·携手共筑”主题活动。期间,他不仅到了天安门,看了升旗仪式,还去了长城,当了回“好汉”。
   1990年出生的谭周海小时候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长大后,他走出大山,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2018年,谭顺恒不慎摔了一跤,这让已经历过奶奶离世之痛的谭周海决定回家,陪伴在爷爷左右。
   2018年,谭周海和发小陈曦回到自小长大的金辉村,原本只是刷短视频打发时间的两人渐渐萌生了创作短视频的想法,注册账号“农村胖大海”,以大山和梯田为舞台,将农村生活搬上了手机屏幕。
  爷爷“C位出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谭周海和陈曦发现,现有的视频内容也并不能吸引网友的注意。就在两人苦恼之际,2019年6月20日,爷爷在地坪里向谭周海和陈曦展示自己从电视上学到的舞蹈《小苹果》,陈曦顺手拍了下来,配上音乐发布出去,没想到点赞数迅速过万!
   看到了爷爷的“吸粉体质”,谭周海和陈曦决定把老人拉入创作阵营。“小时候,是爷爷给我做好吃的,长大了,我給爷爷做好吃的”,就这样,谭周海和爷爷成了短视频的主角,将农村美食通过视频展现给更多人。
   圆框墨镜、草鞋,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物品出现在了谭顺恒的身上,手工制作的话筒、带着乡音的塑料普通话和结尾处爷爷夸赞孙子“very good(很棒)”……这些梗,都吸引了网友的目光。如今,“农村胖大海”在“快手”和“抖音”上拥有165万粉丝。
   粉丝越来越多,谭周海在视频中展示的美食也红了。每次发布新的视频,都有网友私信询问视频里的食品能不能卖一点给他们。谭周海和陈曦决定发展电商,先售卖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的坛子菜。
   如今,不少村民主动向两人询问农产品的销售和收购。随着出售的农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两人计划成立自己的品牌。他们目前的愿景是,在村里建一个加工厂,让年轻人能够在家门口工作。
  (摘自《今日女报》)
其他文献
在所有远古的玉器造型之中,龙的形象一直非常突出且具有巨大的神秘性。可以说,研究龙的起源是打开华夏文明起源奥秘的一把钥匙。龙由猪而来,红山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明证。这也许与整个东方文明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在今天内蒙古的赤峰市红山,故有此命名。红山为红色花岗岩,海拔只有665米,但波及方圓一万余亩的土方。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典型的器物,类似形状的玉器不断问世。这些猪头蛇身的龙,保留
期刊
前段时间,印度自行研制的155毫米/52倍口径牵引火炮在试射时发生炸膛事故,至少四人被炸伤。事故发生后,印度各方都在甩锅,有的指责“炮管强度不足”,有的指责“弹药质量太差”,但根本原因是印度在技术水平和制造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强行追求高技术指标造成的。反观我国,我们的火炮发展步子迈得很稳,从仿制到自研,一步一个脚印,不仅性能可靠,还正在向智能化、信息化方面迈进。   与印度陆军火炮主要依赖进口不
期刊
科幻作品中的“钢铁侠”正在成为现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6所获悉,我国科研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并于不久前交付了首批敏捷型无动力外骨骼。据了解,该型外骨骼可以助力在高海拔与山地地区进行的巡检与物资搬运等工作,让使用者节省体力。记者11月10日走进了该所人体机能增强技术研发中心,亲身体验了一把穿戴上这套外骨骼带来的便利。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副总师张利剑10日对记者表示,在环境非常恶劣的高海
期刊
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之父张浚在潭州(现长沙)的居所,建在城南妙高峰上。妙高峰并不高,海拔70米,但山色如画,山下水波粼粼,是当时长沙城南的第一名胜地。   宋朝时,各地私立书院兴起。受此影响,绍兴三十一年,张氏父子将其宅精心修缮,营造了“城南十景”:丽泽堂、书楼、养蒙轩、月榭、卷云亭,五景集楼台堂榭之胜,又有绿竹成荫的琮琤谷,高邱重叠的南阜,一池如碧的纳湖,纳湖中置听雨舫和采菱舟。居所改造成了
期刊
现在74岁的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2010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南昌市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村做起了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近日,他因在短视频平台频频出境,被人熟知。  “不在乎‘网红’,只在乎效果”   5月1日,李豆罗在短视频平台上开通了账号,起名“青岚农夫”,现在有粉丝19.6万,发布的视频中,最高的一条点赞24.9万。这些视频,有的推荐了江西特色农产品,有的分享了人生感悟。   李豆罗说,5月1
期刊
清代的茅台酒葫芦、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斩获大奖的佛手露酒、民国时期出口欧美远渡重洋,从海外通过拍卖回购的玫瑰露酒......这些让人大开眼界不同种类的珍藏中国老酒,都在江西南昌的一名老酒爱好者曾宇创办的中国老酒博物馆展示收藏。   曾宇创办的这家名为“曾品堂中国老酒博物馆”开馆近一年。他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路桥专业,“下海”后事业有所成就,便开始把心思放在了自己的爱好老酒收藏上。   “
期刊
小時候住在市区静安寺附近的一条弄堂里,一家四口,生活还算小康,偶尔的,母亲会带着我和哥哥到乡下外婆家省亲,也颇为体面。   不料,在我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从此没落。母亲去了一家里弄小作坊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恨不能一分钱掰成两爿用。但母亲依然把自己,还有她的两个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从来也不丢人现眼。   不知不觉,我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这一天,外公去世了,母亲接到报讯,带着我和哥
期刊
二十多岁的青年要做一个小手术,他父亲担心不已。   因我们家一贯实施自行了断,故觉突兀。十七八岁之后,但凡有这种事,照例不告知家长,免得他们担心。   当年老匡弃学从军,当上解放军,每次遇战事行军之前,必定写好一大沓信,托友人每隔十天八天代寄一封到香港给母亲,永远报喜不报忧,少年的我也读过那工笔蝇头小楷家书,多数不着边際地与母亲讨论《红楼梦》与《西厢记》之类。那时,他不过二十一二岁。   弟在英国
期刊
夜里没有心情读计划中的书,随手翻开《古诗十九首》,看看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感触。翻到《行行重行行》,读到最后“努力加餐饭”时,眼睛忽然就湿润了。这样简单的几个字,让我在一瞬间想起了许多。那是我以前不曾在意的简单句子。而此时,这几个字却击中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十几岁时,我离家外出读书,父亲送我到校后的第二天,便匆匆地赶车回家了,少年人的孤独,在那一刻便如影随形地跟着我
期刊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那就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存在着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其实,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釋,譬如对英雄的定义,在一些人看来,前线作战的士兵们可以称为英雄,可也有不少人认为,那些默默无闻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同样也能担得起英雄二字,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一位有着“中国最强焊工”称号的潘际銮老人。   实际上,抛开潘际銮创下的那些奇迹事件来看,他本身也是一个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