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心归何处
  在《诗经·卫风·淇奥》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诗的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做人,需要这样的切磋琢磨,做文不也是如此吗?否则,怎么会有“三句两年得,一吟泪双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境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间“绿”字的用法,可谓妙绝。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关于诗歌炼字的佳话。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水间”“只隔”“数重山”从空间上极言两地距离很近。再来看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世人都说“绿”字用得好,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然而,诗中的“又”字,也值得细细品味。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可是诗人却身归何处呢?
  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怀。如果我们联系王安石“变法”失败,就能体会出别样的情怀。京口和瓜洲之间,不过横着一条江的距离,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江南的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岸的故乡呢?
  诗的第一、二两句,从空间上落笔,写回乡的路并不遥远,而第三句则是从时间上落笔,写出心灵的一种阻隔。在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之后,诗人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和深思。
  人生看遍,心归何处?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寄情山水间
  一首诗,就是一段人生。《元日》,表达了诗人弃旧图新,致力于改革的豪迈之情。《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几番变法失败后,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到了晚年,王安石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北宋诗人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这里的荆公,就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诗的前两句,赞美了湖阴先生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江南地湿,又值初夏多雨之季,青苔便会肆意而生。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了,不正表明经常打扫,使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诗的后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家周围的环境。你瞧!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我们都知道,“诗言志”。由文及人,诗人的性格、才情、人生观,都可以通过文字一一推知。《书湖阴先生壁》不仅写出了园子主人的高雅情趣,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欢愉之情。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期刊
一、 欣赏照片,激发交际兴趣  1.课前,同学们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家庭影集中挑选了一张最喜欢的照片,老师将它们做成了电子相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师生共同欣赏)  2. 你看,有的同学在看照片时开怀大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有的则是露出淡淡的微笑,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有的还在慢慢地回味,一定是在猜照片背后那有趣的故事……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聊聊“我家的一张照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口语
期刊
一、 “多向对话”——阅读教学应有的愿景  对话,原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也指两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目前,“对话”已超出了原有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人们沟通的一种有效策略,追求的一种状态,从而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的意识或哲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独白式而言的,是师生间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手段与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能挖掘出教材中内在的人文思想,把学生带入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一个个伟大的形象接触,与种种高尚的思想交流,使之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受到熏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 听,激发情感  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上,灵活多变的辅助媒体,使教师在富于情感的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愉快气氛,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
期刊
一、 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例如,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井》 —课时,井水的特点是“很甜很甜”“很凉很凉”,任凭教师怎么讲,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感受。那
期刊
最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几场“名师有约”的活动,聆听了特级教师展示活动,深感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之魅力。特级教师确切明快的语句、情深意切的语气、风趣生动的语词、抑扬顿挫的语调、徐疾适度的语速,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一、 语言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心灵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
期刊
期刊
东北方言“跑偏”,其实是指事物或动作没有按照预定的想法或者轨迹进行。由此我想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种种偏离阅读教学规律的的想法和行为。  1. 语文课缺失语文味。在“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大背景下,适度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扩充延展是很有必要的。但部分教师却将这个当成唯一的目标,将着力点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有的为了迎合课堂开放和学科整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