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兴趣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方言“跑偏”,其实是指事物或动作没有按照预定的想法或者轨迹进行。由此我想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种种偏离阅读教学规律的的想法和行为。
  1. 语文课缺失语文味。在“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大背景下,适度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扩充延展是很有必要的。但部分教师却将这个当成唯一的目标,将着力点放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有的为了迎合课堂开放和学科整合的要求,将语文课上成“拼盘课”,语言文字的教学成为配角;还有的只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缺少围绕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感悟。
  2. 阅读感悟缺失规范性的约束。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阅读教学中,常见的环节——诵读品味后,谈个人阅读体验的时候,许多教师都对学生的回答全部肯定,而不对学生的感悟加以规范引导。抛开鼓励学生参与的因素外,一味地肯定也是不科学的。其实每个文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而,学生的品读必须立足于文本的特质展开,不能天马行空般地漫谈。
  3. 阅读指导比例较低。拿到一篇文章,从文题切入,通读浏览,整体感知,品析精彩片段,字句咀嚼,手法鉴赏等,这些环节构成了阅读的基本方法。但不少教师不读“课程”要求,不研究阅读技术层面的内容,抱着只要考试不考,我就不教的错误观念,课堂上很少涉及技术性的指导。长久以往,学生的眼里只有一篇篇文章,缺失阅读最基础的知识储备,阅读理解能力怎么会提高?
  针对这样的实际,结合推进课改的大背景,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考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偏:
  一、 培养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为纠偏打下基础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业务素养,所以,开设观摩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我就多次创设封闭环境,让教师独立备课,以此检验并培养教师不依赖资料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视导和调研中,以及教师交流的时候,我主要从文本教学目标设定的角度与之探讨,以提升教师们从宏观上把握解读文本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目标定位,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品味。而目标设定主要应该关注语言类目标,关注该篇文章的特质,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适当融入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远离语文的“咬文嚼字”,不能离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 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为纠偏做好示范引领
  目前,我区大部分初中校规模偏小,不同年级同轨语文教师数量偏少,一些学校一个年级就只有两三名语文教师,教研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不高。为此,利用学科教研基地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学科教研基地活动流程的设定和推进,在区级层面演示有效教研,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学科教研基地活动中,我们在学年初就制定年度活动主题,并明确每个月活动的专题,阅读教学,开设不同类型的观摩课,并采用微型课、说课、微型讲座等形式进行新理念、新模式的强化,同时通过人人参与的“切片式”“复盘式”课堂教学评议,提高教师对“阅读教学最优化操作模式”的直观感受,在潜移默化中,个体教学中的“跑偏”现象慢慢就会得到校正。二是考虑到学科教研基地活动毕竟受活动次数、参与人数等因素的制约,我们于是建立相应学段的QQ群,以其资源共享,方便教师进行学术研讨。另外,还利用盐都教研网和《盐都教育》杂志,推出课堂教学的优秀案例,供教师们学习。对各学校层面的教学研讨,我们要求在“拿来”的基础上,参照全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以“微型课”为主要形式展开,以提高有效性。
  三、 利用教学质量检测,为纠偏构建倒逼机制
  阅读教学最终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用好质量检测这个手段,倒逼“纠偏”是一个不错的办法。针对不少学校,语文教师只教课本,鲜少关注课外读本和经典时文的实际;针对不少学生无暇进行课外阅读的实际;针对“课
  教学札记
  标”要求7-9年级学生要有数百万字阅读量的实际;针对中考只考课外文章,以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我们利用区级质量检测这个杠杆,以网上阅卷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以读本和《读者》等书刊的内容为补充,合理有序地调整检测的内容和指向,引领师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以较为科学的考试数据作为分析资料,构建反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倒逼教师纠偏。教师必须更加关注文体技术性的知识传授,必须更加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必须立足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必须把工夫放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上。只有这样,才能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本,还教材应有的样本地位,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藩篱,以用定学,以用定教,方能种好语文的田,收好语文的果。
  (作者单位: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力图从“头”完美教学过程。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导入新课,让学生们有一见倾心之感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导入作了一些尝试,现介绍其中的几种方法。
  一、 故事导入法
  说到听故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特别喜欢听童话、寓言、神话传说。教师如果在上课前,讲述一个跟课文有关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有关象鼻山的神话故事:“相传玉帝带着天兵天将路过桂林,把这里的房屋几乎踏平。这时,天兵队伍中的一头大象不幸病倒,玉帝便弃之不管,继续前行。桂林的一位医术高明的老医生,看见大象很可怜,便帮它治病。大象病好后,为了报答治病之恩,决心留在人间,帮助桂林老百姓重建家园。玉帝知道后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神象治罪。双方奋战数天,在一次战斗间歇,大象血迹斑斑,口干舌燥,来到漓江边饮水,托塔李天王趁机悄悄用一把宝剑从大象的背部插下。大象死了,但它没有倒下,永远留在了桂林。”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授课文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设置悬念导入法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这样,不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放弃射门》一文时,一开始我便满怀激情地说:“大家都看过足球比赛吧,在各种体育赛事中,足球比赛无疑是最精彩、激烈的,而高潮往往又在射门的那一瞬间,创造出精妙绝伦的体育经典。这对进球对员是一种激昂雄浑的体验,对球迷来说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可有这么一个球员,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他却放弃了射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设问,造成一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细心钻研课文。
  三、 创设情境导入法
  课始创设情境,能促使学生与作者、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切感受课文情境,体会课文内涵,领悟课文情感。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充满感情地说:“1976年1月11日傍晚,整个北京被灰蒙蒙的乌云笼罩着,北风凛冽,又阴又冷。然而,在十里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黑压压地挤满了男女老少,他们都胸佩白花。一位老奶奶,柱着拐杖,焦急地等待着;一个年轻的妈妈,领着六七岁的儿子正焦急地望着;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正踮着脚向东望着,望着……人们的眼睛都望着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同学们被深情的语言感染了,仿佛身临其境,这为学生更好地体会首都民众悲痛、怀念的感情,创设了氛围。
  四、 小品表演导入法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表演小品来导入新课,可以营造愉快的教学情境,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新课的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我把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经过事先简单的排练后,请几位具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上台,将课文内容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此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中,我顺势导入:大家看到的这个精彩小品,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晏子使楚》。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导入新课,其目的最终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地转移到教学内容上去,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逸夫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教师范读课文,被专家的朗读课件所代替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许多教师都不愿意范读课文,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朗读。多媒体课件的录音朗读是朗读专家的表演,其标准的普通话,非我辈所能及,他们对文章情感、语气等方面的把握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但专家的录音朗读也有着无法弥补的缺陷:他们对学生缺乏了解,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朗读,也许学生听一两次录音会觉得新鲜,但久而久之,就会对听录音产生审
期刊
期刊
一、 欣赏照片,激发交际兴趣  1.课前,同学们都按照老师的要求,从家庭影集中挑选了一张最喜欢的照片,老师将它们做成了电子相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师生共同欣赏)  2. 你看,有的同学在看照片时开怀大笑,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有的则是露出淡淡的微笑,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有的还在慢慢地回味,一定是在猜照片背后那有趣的故事……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聊聊“我家的一张照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口语
期刊
一、 “多向对话”——阅读教学应有的愿景  对话,原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也指两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目前,“对话”已超出了原有的语言学范围,成为人们沟通的一种有效策略,追求的一种状态,从而成为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的意识或哲学。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独白式而言的,是师生间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手段与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能挖掘出教材中内在的人文思想,把学生带入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一个个伟大的形象接触,与种种高尚的思想交流,使之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受到熏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 听,激发情感  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上,灵活多变的辅助媒体,使教师在富于情感的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愉快气氛,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
期刊
一、 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例如,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井》 —课时,井水的特点是“很甜很甜”“很凉很凉”,任凭教师怎么讲,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感受。那
期刊
最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几场“名师有约”的活动,聆听了特级教师展示活动,深感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之魅力。特级教师确切明快的语句、情深意切的语气、风趣生动的语词、抑扬顿挫的语调、徐疾适度的语速,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一、 语言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心灵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