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庆祝中国共產党成立100周年”文艺创作活动中,我常常想起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青海省原副省长,时代楷模尕布龙同志。
   我与尕布龙同志只见过一面。那还是34年前,当时的海晏县是全国绵羊改良先进县,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县”,其时国家对畜牧改良科研工作非常重视。1987年初夏,作为畜牧技术员的我们与省上的绵改专家一起去尕布龙同志的家乡,哈勒景乡永丰村进行绵羊春产后的一系列数据测试。由于尕布龙同志的女儿召格力思想觉悟高,人又热情开朗,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下乡的干部很喜欢先到她家坐一坐,了解一些村里的情况。
   那天是星期天,时任青海省副省长的尕布龙同志恰好回家休假。走进院子,只见一个穿着白衬衫的魁梧老汉在院子里干活,得知我们是搞绵改的技术人员,老人家非常热情,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烁着热情的光芒,他把大伙儿让进屋里,召格力姐姐端馍馍倒茶,十分热情。召格力是海晏县妇代会代表,我与她认识很早,彼此很熟悉,所以遇到打预防针、统计牲畜数据,甚至与村里有关的其他工作,都会找她,她都会积极配合协调。
   喝完奶茶后稍事休息,父女俩陪着我们进羊圈抓羊、称重、量体长、毛长、分析羊毛密度、弯曲度等等,整整一个上午,老人家都陪着我们工作,每当听到改良羊的各种数据达标,老人脸上就笑开了花,像极了冬天的太阳,温暖和煦,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我想,这是曾经作为省畜牧厅老领导的他最感欣慰的事吧!现在算来,那个时候老人已年过花甲,但他充满活力的身躯那样矫健敏捷,声音是那样洪亮有穿透力。当老人抱着一只早产的小羊羔用奶瓶喂奶的时候,那专注的神情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又像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
   干完工作到了午饭时间,召格力姐姐喊大家吃饭。拍打去身上的尘土,洗净手,进屋后我们纷纷从书包里拿出自带的干粮。这时,尕布龙老人赶忙按住我们的手说:“今天不吃干粮,吃点我们的糌粑和牛肉。”看着召格力姐姐端上来的黄灿灿的牛排,大家都不好意思动手,但见老人拿起刀,熟练地将牛排上肥瘦相间的牦牛肉切成小块放到每个人手中,嘴里不断说着:“吃!吃!”见此情景,大家一下子松弛下来,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开始大快朵颐。老人看着我们几个年轻人逐一问:“多大了?老家是哪里的?”我们回答后老人欣慰地说:“好啊,海晏的绵改事业后继有人了!你们年轻人要多学文化和专业知识,要有理想,有作为,做又红又专的新青年,多为党和人民做贡献。”34年过去,在这个春潮涌动的季节,远眺渐渐染上绿色的西宁南北山,我又想起老人的谆谆教诲,心潮澎湃,泪水盈盈,这一幕仿佛发生在昨天。
   龚启德先生长期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与老人多有接触。他回忆说,老人身上最突出的人格魅力就是对共产党由衷的热爱,而且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对于自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老人可谓是见缝插针。比如过年时,亲戚朋友,还有受到尕布龙老人照顾的基层群众去给老人拜年,老人先斟满一个大一点的酒杯,双手端着盘子敬给对方,他说:这是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喝;然后斟满一大杯两小杯,又说:这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能变,要喝;最后斟满四小杯,说道: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喝干!三句话,八杯酒,一下子拉近了人民公仆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我们都知道,老人一向生活简朴,甚至拮据,待客也非常简单,糌粑、馍馍、面片是常态,而这八杯酒是老人对老百姓由衷的亲近,对乡亲无限的热情,是蒙古族汉子豪爽性格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多么风趣可爱的性情中人。
   有一次,龚启德先生去外地出差,看到一家药店里有“糖尿病丸”,那时候治疗糖尿病的药很少,联想到老省长的糖尿病,他就买了一大盒,回西宁后给老人送去。老人拿到药后很是高兴,当龚启德告辞时,老人拿出药钱给他,他坚决不要,这时老人说:“你这个尕娃胡做哩,别人的钱俩药吃上病不好!”龚启德当时差点流下泪来。听到这里,我们不禁被老人的廉洁自律所感动。老人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这种朴素的讲法,只不过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坚持原则,严以律己的托词,于细微处见精神,我们不禁再一次被老人身上的优良品质所打动。
   任副省长期间,老人曾分到了一套150平米的两层楼房,楼上除了自己的一小间卧室,其余四间房,每间安置了四张单人床,是为看病的牧民群众准备的,楼下是客厅、伙房等。春节期间,亲戚、乡亲们来拜年,恰好在省委工作的一个外地籍干部也来拜年,进门拱拱手,说道:省长,给您拜个年!老人热情地请客人入座,这位干部打量了一下房间后又说:省长,新房子不错,就是缺了点气氛,应该好好装潢一下。一时逗得老人哈哈大笑,反问道:我这个房子还缺少气氛吗?上墙里是三个领袖画像,旁边是雅座,怎么就缺气氛了?说完,大家都开心大笑。原来,房间正面墙上是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画像,对面拉了一道布帘,帘子后面地板上铺了几张羊皮,这是牧民群众来看病住不开时打地铺的地方,也是从畜牧厅家属院沿袭下来的“牧人之家”,老人笑称为雅座。这位干部大概不知道老人生活有多么简朴拮据,否则断然不可能说出这番话。老人无偿为来省城看病的牧民群众提供住处,提供伙食,光是做饭,一年就得一大卡车14吨煤,有时还要垫付医药费、路费。而找老人来借宿看病的不止是海北、黄南的乡亲,还有很多是海南、玉树、果洛慕名求助而来的。
   辛茜在《尕布龙的高地》一书中讲:尕布龙老人平常都与借宿在他家看病的牧民群众同吃一锅饭,老人总是最后一个从锅里舀饭的人,他是怕大家吃不饱。身患糖尿病后经常是糌粑、豆面等杂粮果腹,司机心疼他,有一次送来一盘韭菜盒子,老人掐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嚼嚼,连声说好吃,而当老人送走司机返回屋时,韭菜盒子已经一扫而光,老人目光落在空盘子上定定看了许久,眼睛里流露出些许失望的神色。多年后,老人的小外孙女内疚地说,我们怎么就没给爷爷留下一块呢?可见,不但自己与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就连上学的小外孙女也跟着吃大锅饭,住多人屋。吃一次韭菜盒子已经是很奢侈了,难怪孩子们“饥荒”。    老人上班有个习惯,每天早晨上班前与司机一起先到省医院、二医院接出院的牧民群众,然后将群众送到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最后才准点上班。这是老人每日的三部曲,是超越了一切凡夫俗子情感的人间大爱。相比之下,尕布龙老人的家风严格到苛刻,但凡家族里婚丧嫁娶,一律不让摆酒席,连简单的饭菜也不让操办。国家提倡丧葬火化,他第一个举手赞成,并在自己的母亲去世后付诸实施,他母亲是该村和家族里去世后第一个火化的老人。这样的党员,这样的领导,堪称我党领导干部的楷模。
   不知百姓疾苦的人不配做人民公仆,老人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反复强调。他工作作风务实,下乡从来不做方案,也不给基层打招呼,更不许搞接待。农村的基层领导他都认识,连哪块地是哪个村的他都知道。在下乡过程中但凡了解到生活困难的群众,他就牢牢记住,个人掏钱买上小猪崽、小羊羔、小鸡苗亲自送到贫困户手中。当时老人的公务用车是全车通透的“巡洋舰”,小猪、小羊羔、小鸡装在车里,难免要排泄,车里臭气熏天,让人受不了,然而,老人在前排坐上兴高采烈,有说有笑,一脸喜气,他是真正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的人。
   老人下乡时给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送去的精神食粮常有《雷锋》、草原上的活雷锋《蒙托那义》等书籍。我想,老人欣赏雷锋、蒙托那义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一类人,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身上这种金子般的品质筑起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正是千千万万个尕布龙、雷锋、蒙托那义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力量所在。
   老人在担任青海省西宁市南北山绿化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期间,长年带领干部职工种草植树,为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授予首届“母亲河奖”,得到2万元奖金,而他自己仅仅留了100元作为纪念,余款全部用于购买树苗和给种树的工人发奖金。老人一生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不讲究居住条件,只讲党性、讲原则、讲奉献。对党赤胆忠心,对人民不忘初心。铮铮铁骨,万般柔情,他心里装的只有党和人民。
   老人在西宁南北山绿化中居功至伟,可以说,如果没有老人艰辛备至的奋斗,没有老人拖着病体率先垂范的感召,西宁南北山绿色生态屏障可能不会这么快形成,西宁的生态环境可能要晚些时候才能达到眼下的状态。可惜,老人没有亲眼看到今天的西宁已是青山叠翠,绿树成荫,湟水清澈,到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老人若天堂有知,当感欣慰。
   林惠春老师给我讲过与尕布龙老人在北山相遇的情景。有一年清明节,林老师与家人去上坟,返回时在路边的绿化带遇到种树的尕布龙老人,老人亲切地打招呼:“你们上坟去了吗?”林老师赶忙回答:“就是啊,老省长,你们种树着吗?”当时尘土裹满了老人的衣裳,汗水在脸颊上犁出一道道痕迹,林老师心疼无比,给老人和工人们留下了几个馒头后告辞了,他说:“再不离开,我害怕流下泪来。”他是光,照亮世界,奉献自己;他是火,温暖别人,燃烧自己;他是甘露,灌溉大地,牺牲自己。他眼里只有对青山绿水的渴意,唯独没有自己的利益;他心里只有对黎民百姓的牵挂,唯独没有他自己。
   退休后老人用安家费在老家的草原上盖了几间平房,后来老人病情加重,不适宜在寒冷的草原上居住,他只能回到省城,然而,清贫一生,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他,哪里还有钱买房,只能三家人搭伙买了个50多平米的老旧楼房,用于栖身养病。这大概是当时我党高级干部中绝无仅有的例子,好在省人大领导关心,借了一套房让老人养病,老人就在这套借来的房子里度過了一生最后的时光。而在老家的房子他早已捐给村里做了农牧民医疗室。热情如你,清贫如你,忠诚如你,大义如你,义薄云天,高风亮节,写到这里,瞬间泪目……
   在这个春风浩荡的季节里,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节点里,我们无比怀念那个纯朴的老人,那个热情的老人,那个高大的老人……
   他风格高古,人品高贵,站位高远,精神高洁。他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这就是我心目中杰出的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尕布龙。
   (题图作者:杨少彤)
其他文献
“中国新时代,描绘了盛世图表;中国新时代,有你有我来创造;中国新时代,心潮逐浪高……”  舞台上,一幅幅民族团结、绿色发展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一片片天蓝水绿、鸟语花香的生态净土尽现眼前;舞台下,六百万高原儿女的心在沸腾,青海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迎新年文艺晚会把2018年庆祝活动的氛围推向了最高潮……  回首去岁,从初春到冬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锣鼓震彻青海大地。各族儿女满怀感恩和欣喜之情,
期刊
十   “西宁”地名源于北宋,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即1104年改鄯州为西宁州,意在希望西方安宁。“西宁”之名相沿至今已有900年历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河湟地区的中心逐步由乐都西移到西宁。   1368年元灭明兴。明朝在灭掉元朝之后,原来的统治者蒙古贵族退回旧地,仍保持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不断南下骚扰掠夺,长期与明对峙。明代置边防重心于北方,设立“九边”以防蒙古,而西北边卫因其处于“南捍诸藩,北拒蒙
期刊
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滋润民族的养分,也是民族繁荣的永恒魅力。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回族人民,以她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宴席曲、花儿、曲儿、谚语、歇后语、儿歌等诸多体裁的民间文艺。民间故事  在青海回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伊斯兰教关于创世、造人、洪水等方面的神话。脍炙人口的《阿丹与海娃》《洪水泼天》等生动地叙述了真主造人创世的传说。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荒蛮时代的人祖与大自然斗争的奇妙图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情讲述红色故事,激励广大党员重温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从浴血奋战的革命战争,到筚路蓝缕的社会主义建设,从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到物阜民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撼天动地、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伫立高原极目远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国大地尽是锣鼓欢腾、歌舞蹁跹,好一派喜悦欢庆景象。目光聚焦到脚下的这片热
期刊
雷少云生平简介  雷威(1920———1976),字少云。出身于诗书小康门庭的先父,自幼聪慧好学,喜文学善书法,诸子百家广闻博览,兴趣广泛。毕生钟情青海平弦,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平弦唱词,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平弦艺术家。  先父年少时笃信佛祖,每日晨必诵经礼佛,一心参悟;继而习练书法,持之以恒。他的书法刚柔相济,自成风范。成年后,职员生涯之余,先后潜心习练三弦、笛、箫、板胡、扬琴、京胡等民族乐器,颇有
期刊
在全党全国即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得知青海省京剧团近年创作推出的以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为主人公的西部京剧《七个月零四天》、以8位地质勘探队员为祖国寻找石油,在柴达木献出宝贵生命,被誉名“南八仙”为题材的现代京剧《生如夏花》两部成功之作,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旅游部和全国文联确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剧目的评审过程中,有关专家不仅对两部大戏给
期刊
(九)“隔”类   冯梦龙《山歌》卷四山歌云:   隔河看見子一团花,   走到门前满面麻,   若要隔河听渠做点私情事,   世间那得更个长鸡巴。   冯氏用原汁原味的吴语方言,记录下了这首明代的吴歌。这首民歌,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四句头山歌;二是一、二、三句押韵;三是艳歌;四是用“隔××××××”起兴。这种起兴在现在的江南民歌中依然丰富。如:   苏州民歌:  隔河看见美娇娘,  
期刊
新中国的摇篮是一条船。  新中国的起点是一条船。  红船,是九州华夏的黎明,  红船,是中华民族的方舟,  红船,是人民共和国的纪念。  红船,载着向往、载着愿景,  红船,载着理想、载着信念;  从十三人到九千万……  从四万万到十四万万……  从21年到49年到2021年……  中国红鲜明,中国红鲜艳。  用铁锤和镰刀镶嵌太阳,  太阳无比璀璨,无比温暖;  用铁锤和镰刀装裱船帆,  船帆乘风
期刊
人物:   晓霞:女,17岁,西路军文工团战士   杨老汉:60岁   尕祥:男,24岁,杨老汉的儿子   民团头目:30岁   兵丁:若干   幕启:天幕上黑云翻滚,寒风刺骨。在悲壮的音乐声中,一组合唱声引来主题曲。   独唱:弹粮绝天地寒孤军奋战,  遇绝境西路军身陷祁连。  腥风起血雨淋悲壮国难,  山苍茫埋忠魂怒目苍天。  盼星辰望北斗奔回延安,  红日升乾坤变雷恥仇怨。  西路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