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传统优秀民间文学及其厚重元素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滋润民族的养分,也是民族繁荣的永恒魅力。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回族人民,以她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宴席曲、花儿、曲儿、谚语、歇后语、儿歌等诸多体裁的民间文艺。

民间故事


  在青海回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伊斯兰教关于创世、造人、洪水等方面的神话。脍炙人口的《阿丹与海娃》《洪水泼天》等生动地叙述了真主造人创世的传说。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荒蛮时代的人祖与大自然斗争的奇妙图画。这些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共有的神话,被青海回族人民接受以后,便带着他们自己的感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世代相传,自然溶入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通过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家的辛勤创作,青海回族为后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族源、人物、风物、动物等传说。如《宛尕斯巴的传说》《康熙结拜马进良》《阿米吉日山与黄南山》《苍蝇的传说》等,以夸张和渲染的手法讲述了我国回族的第一批先民从阿拉伯来中国留居的史实,表现了古代中阿人民的友好往来。
  由于族源关系,大量阿拉伯民间传说通过传教者与讲故事人的口,不胫而走,成为青海回族人民的重要精神食粮。唐贞观二年,一个引人注目的神秘使团来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宫廷。这是一伙说闪米特语的阿拉伯人,他们从阿拉伯半岛麦地那港口延布启程,由波斯湾经马来半岛至南中国海的“香料之路”和“陶瓷之路”来到广州。
  他们自称是“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派来的,郑重其事地向大唐皇帝呈上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应该与同一年送给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和忒西丰国王卡瓦德的信一样。
  从西方历史上得知,穆罕默德写给赫拉克利乌斯的信几乎就是一张挑战书,信中要求拜占庭皇帝承认唯一真正的上帝并且侍奉这个上帝。关于这位皇帝接到信后的情景已无文献可考,很可能没有给予答复,或许只是耸耸肩一笑了之。其后果是,许多年后穆罕默德的妹夫奥马尔、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人、奥斯曼突厥人遵照默罕默德的遗言,对拜占庭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报复性攻击,直至君士坦丁堡变为伊斯坦布尔。
  而接到同样的信件时,弑父自立的波斯忒西丰国王卡瓦德正忙着收拾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者。莫名其妙的挑战书使心情糟糕的他极为愤怒,他把信撕碎扔向使者,喝令他滚回老家去。当使者将这一情形报告给麦地那的发信人时,发信人雷霆震怒:“啊,真主!就这样吧,请你夺去他的王国吧。”后来,发信人的继承者按照真主的旨意发起了疯狂的报复,这支高呼“安拉”的穆斯林在元代被称为色目人。
  穆罕默德第三十一世孙———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称为荣耀的圣裔,生有纳速拉丁、哈散、忽辛、萜速丁、马速忽五个儿子。后代分别形成了纳、速、丁、忽、(后分出虎、胡二姓)、哈、撒、赛、闪(后为陕姓)、马、穆、沙、郝、苏十三大姓。
  穆罕默德当时被翻译为马罕默德、马合麻、马默罕、马圣人,大批回回怀着对先知的无限崇敬,在取姓时以“马”字开头,这也就是“十个回回九个马”的真正原因。
  还有有关创教与圣战的传说《七人一狗》《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传说故事,经过青海故事家世世代代的精雕细琢,已成为具有青海回族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了。
  青海回族民间故事蕴藏量大,形式多样,其内容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统治者及富人的反抗和嘲笑,滑稽风趣,生动感人。如《两兄弟》《越来越大的花》《川草花和马莲花》《仓啷啷的钥匙》《梦先生》《百合和川草》《谎张三》《三女婿》《三姐妹》《骑上骡子想走马》《蜜蜂当媒》《白鸽子姑娘》《锅漏》《噗噜噜》《牛大爷和牛二爷》《国王木匠与和尚》《面曲连》《儿子多了耽搁哩》《艾思麻的四个儿子》《合日里木弗力合乃》《干里驹》《李桂和李泰》《韩三郎》《兄弟打狼》《聪明的儿媳》《害人的人害自己》《长信与短信》《姐弟与邻里情》《穷秀才与富秀才》《大爷和二爷》《天阴不摘梨、无故不宰鸡》《陌生人与强盗》《对诗》《伊斯玛赶集》《金水》《三姑娘计杀恶狼》《飞马》《大花狼》《麻雀》《花牛犊儿》《老铁匠智取五道神》《燕儿送食》《狼阿舅》《吃人婆的故事》《耶提目與老牛》《金角》《买宝镜》《蛇陀螺》《天鹅与猎人》《阿爷与猴子》《柴郎和蛇》《农夫和蛇》《苍蝇的传说》《娘娘山与老爷山》《阿弥吉日山和黄南山》《三个脚户》《牛大有绊年的法哩》《松子克卖香》《三个麻眼》《三个说大活的人》《阿布都的故事五篇》《两亲家》《掺水》《早就煨了》《哈三与毛驴》《太岁卧的倒木梁》《双胞胎》《三子求学》《起名字》《牛老六》《把嘴摔扁了》《哭娃娃》《百灵鸟的苦恼》《古尔邦节不杀生的原因》《阿訇宰牲的来历》《保护鸽子和蜘蛛的由来》等,有些故事反映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追求,表现他们对封建礼教的仇恨与反抗。这类故事多以无比丰富的想象借助人、神甚至小动物的帮助来成全人间有情人的好事。趣味横生,令听者忘食。如《阿里和他的白鸽子》《天鹅和猎人》《白鸽子姑娘》等为数较多的故事,通过一人一事赞扬人间真、善、美,批判世上的假、丑、恶。如《两兄弟》《越来越大的花》《川草花和马莲花》等,无情地鞭挞了见利忘义的哥嫂,伤天害理的爹娘,丧尽天良的后娘及不孝敬父母的儿媳,又以受害者化险为夷,大难不死的结局赞扬了人们友爱仁义,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

曲儿,歌谣


  青海回族山乡有属于歌谣一类的宴席曲。它又称彩曲,是化隆和大通、平安、湟中、门源等县民间歌手们所演唱的一种家曲。宴席曲的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兼有齐唱,一般无乐器伴奏。每逢新婚之夜,庄子里的歌手们照例来到男家唱曲恭喜。他们以庭院为舞台或轮流坐唱,或载歌载舞,歌声悠扬,气氛热烈。
  宴席曲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有恭喜歌、赞美歌、生活歌、劝喻歌、出征歌、相思歌、出门人之歌、诉苦歌、历史歌等。新中国成立以来还出现了反映新生活、讴歌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新编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子一般为一词一曲,但也有一词多曲的。宴席曲的词一般较长,其格律自由多变,长于叙事。因此每首歌词实际上就是一首优美的长篇叙事诗。   流行于青海回族地区的曲儿、儿歌、摇篮曲等是其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曲儿指的是广泛流行于回族地区的《马五哥与尕豆妹》《上新疆》《孟姜女》等。特别是《马五哥与尕豆妹》,在百花盛开的青海回族民间文艺园地中是枝芬芳四溢、久开不败的玫瑰花。
  《马五哥与尕豆妹》自清末起就在甘、宁、青、新等地回族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它传唱着这样一个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光绪年间,河州地方的回族姑娘尕豆妹与当长工的马五哥真诚相爱。他们互换“记首”,各诉衷肠,真是“你把我疼来我把你爱,指甲连肉分不开”。但是“蓝天里站下一朵云,黑心的媒人把亲订”,财主马七五为霸占尕豆妹,强娶她为自己十岁的儿子做妻子,拆散了这对鸳鸯。于是,他们俩“两头儿想来两头儿牵,两头几都牵成了个病汉。”一次,马五哥与尕豆妹相约私会于家中。相见后由于“左说右道的话长了,女婿尕娃醒来了。女婿尕娃张口要出声,马五哥手急掐了个紧。三掐两掐掐重了,女婿尕娃掐死了。”当这个可怜的尕娃成为其父马七五罪恶阴谋的牺性品以后,马七五告到官府,马五哥与尕豆妹被押上了受审台。在正义与邪恶、国法与金钱的多次较量中,邪恶与金钱终于胜利了。两位无辜的情人被双双斩首在兰州桦林山下。
  这首解放前被历代统治者所禁唱的曲儿,在青海省回族群众中已传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而且越唱越好听,越唱越动人。从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搜集的七八种唱本看,其首尾与部分唱段虽不尽相同,内容却大体一致,不离本意。全篇唱词以两句为一段,近似洮岷“花儿”的形式,通俗易懂,顺口好唱。曲儿中对生动的比兴手法和饶有西北地方回族特色的语言的运用,使长达三百余行的叙事曲儿若行云流水,神采多姿。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其曲子的魅力,全曲以十二个小节构成,五声音阶旋律,似乎并无华丽的乐句,但一经唱家演唱则令人时闻如泣如诉之声,时感如火如荼之势,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这也许是它被禁而不止,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马五哥与尕豆妹》留给人们的启迪是十分深刻的。它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揭露与鞭挞,其中所表现的回族人民,尤其是回族妇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对当今青海回族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五哥与尕豆妹》被西宁市歌剧团改编为大型“花儿”歌剧,受到了包括回族在内的甘、青各族人民的欢迎。
  提到回族曲儿,人们很容易想到《马五哥和尕豆妹》,并把它作为回族叙事诗的代表作。其实,《紫花儿》也是回族曲儿中的一朵奇葩,而且很多人认为《紫花儿》比《马五哥和尕豆妹》更符合回族的精神特质和审美理想。
  “民间曲儿的语言是口头语言,口头语言的文学性就是它的形象性”。《紫花儿》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试看下面的句子:“脸脸儿好似山丹丹笑,唱‘花儿’赛过百灵子叫。”这是赞美紫花儿秀美的笑脸和她甜美的歌声,而在形容霸地草独生子的丑恶嘴脸时,是这样唱的“豁豁嘴子满头疮,心窝子比狗窝子脏。”———“豁豁嘴”是说,头上还长满了疮,灵魂的肮脏甚于“狗窝”,真是惟妙惟肖。霸地草之子人丑心亦恶,与紫花儿人美心亦美形成鲜明对照,收到美与丑、善与恶相互映照、彼此烘托的艺术效果。久经“思君而不得见”的痛苦煎熬,忽听到姑舅哥吆着骡子来到了店门外,紫花儿喜出望外,恨不得一下子飞到他面前,然而,急中偏出错,她“抓起了盖头当衣裳。”曲儿有两句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此时此刻紫花儿由焦灼而惊喜的心情,“倒穿了花鞋走不成路怀里头嘣嘣揣着小兔”,通俗而又逼真,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了达到强烈的抒情效果,曲儿大量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的句式。抢婚后,霸地草之子花言巧语诱骗紫花儿,骗她服从。紫花儿性格坚强,对姑舅哥忠贞不渝,用直白的唱词表达了她的肺腑之感:婆家穿的是丝绸缎,比不上姑舅哥家蓝布衫;婆家住的是大瓦房,姑舅哥家的窑洞比它强:婆家吃的是臊子面,比不上姑舅哥家山药蛋:婆家胡麻油几大缸,比不上姑舅哥家泡菜汤:姑舅哥是高山一朵花,女婿娃是荒滩瘤冬瓜。姑舅哥是大海一条龙,女婿娃是阴沟里毛毛虫。别再比呀别再提,姑舅哥是骏马女婿娃是驢。女婿娃是刺蓬,姑舅哥是松。女婿娃是草鸡,姑舅哥是鹰。宁跟山鹰喝风雨,不跟草鸡吃白米。愿意跟一个丑陋、庸俗不堪的男人度过索然无味的一生呢?谁不喜欢与英俊、正直无畏的姑舅哥结为百年之好呢?“宁跟山鹰喝风雨,不跟草鸡吃白米”。这是紫花儿与姑舅哥生死相守的铮铮誓言。毋庸置疑,上面引用的曲儿中的句子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却凝结了紫花儿丰富的经验、智慧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既严词拒绝了霸地草之子,又表明自己要忠于爱情的决心。
  《紫花儿》的语言通俗流畅,幽默又不失谨慎庄重。请看她与姑舅哥热恋时的情景:阿哥放羊上高山,妹心在哥鞭梢梢上栓。尕羊儿蹦跳吃青草,妹像羊羔羔跟哥跑。白市布褂褂青夹夹,姑舅哥穿上多潇洒。一针一线亲手儿绣,紫花儿和姑舅哥情谊厚。阿哥尕妹心碰心,自择自配定终身。青丝夹夹双纽子,我和姑舅哥两口子。尕羊羔吃奶下了个跪,我不爱天仙爱尕妹。你把我疼来我把你爱,但愿胡大早拨派。你把我爱来我把你疼,但求胡大把好事成。这是对普通劳动、生产、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语言朴实、直率,加上对音韵的准确运用,显得流畅自然,并流露出了健康、真挚的浓厚感情和至真至纯的人情人性味。没有身份地位的羁绊,没有权势财富的沾染,他们的爱情出乎自然,“自择自配定终身”又使他们的感情在更高层次上归于自然。
  青海回族儿童中流传的《娃娃悄悄悄》是一首摇篮曲,全歌充满风趣与幽默。儿歌有《黄马不走鞭子打》《门楼底里一窝鸡》《喜鹊喜鹊喳喳喳》《月亮上来半掰半》等。儿童们以当地的方言边唱边玩,其乐无穷。

山歌“花儿”


  “花儿”是一种山歌,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的个别地区。
  几百年来,聚居在青海东部地区的回、撒拉、土等民族各自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儿”歌曲。这些“花儿”歌曲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反映着人民生活中的一些不同侧面,表达了广大群众的迫求和意愿。   “花儿”虽不能说是情歌,但其内容却多是歌唱男女爱情的,在歌词中常把女孩子比作花儿,或把所爱慕的姑娘称作花儿,而把小伙子则叫作少年。因此,这种山歌形式被起名之为“花儿”,也被叫作“少年”。由于其内容多为男女间的爱情,所以在封建统治年代里不许在家中,尤其不许在长辈面前唱“花儿”,青年男女们只好跑到山野间去唱,因此当时又把“花儿”叫作“野曲”。
  除大量歌唱爱情、反抗封建婚姻的“花儿”之外,有不少“花儿”大胆地揭露了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及残酷剥削,有血有肉地唱出了广大群众对黑暗统治的怨愤与反抗。例如:
  马步芳父子坐青海,穷人们活下的难心;
  黑雾顶上垒着云彩,见不到一丝儿亮缝。
  破褐褂烂了烂穿着,麻绳俩连着;
  穷光阴穷了穷推着,宽心的尕少年漫着。
  大量反封建的“花儿”及揭露黑暗统治的“花儿”使得统治者感到十分头痛和气恼。他们禁止群众唱“花儿”,说“花儿”是“淫乱的底子,惹事的头儿”,如有违抗轻则挨打受罚,重者甚至可能丢掉性命。“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还这个唱法。”新中国成立以后,“花儿”歌声由歌手们传到了祖国各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及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喜爱。不少作曲家根据“花儿”的曲调进行创作,很多歌唱家和演奏家表演了“花儿”民歌,及根据“花儿”创作的歌曲或乐曲。通过“花儿”鲜明生动地反映了青海经济建设的成就,反映了青海各族群众的精神面貌与开拓青海、建设青海的热情。
  “花兒”作为一种脍炙人口的民间山歌,它拥有上百种的丰富曲调,这些不同的曲调都是用各种不同的“令”来称呼的。“花儿”的令名有几种由来,一种是由于在歌中加用了各种不同的衬词,这些各有特点而又相当别致的衬词就成为代表各种不同曲调的令名。如“白牡丹令”“花花尕妹令”“溜溜儿山令”“水红花令”“金晶花令”“好花儿令”“杨柳儿姐令”等。另一种是以该首“花儿”产生或流传的地区作为各不相同的曲令名称。例如“川口令”“西宁令”“孟达令”“东峡令”等。再有一种则以不同的民族之别作为其曲调的令名。如“撒拉令”“回族令”“保安令”等。
  在“花儿”曲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点都与其歌词的独特性有着血肉的关联。而其歌词的风格特色则是由青海高原生活的回族用语言的表达习惯与特色所决定的。
  上山的鹿羔下山来,下山喝一趟水来;
  漫“花儿”的阿哥跟前来,手挽手儿地唱来!
  上去大坂九道湾,胡麻花打蓝伞哩;
  笑上半天哭半天,清眼泪打连点哩。
  白牡丹丢到河里了,水深着我难摘了;
  热身子搂到怀里了,心实着我难舍了。
  三两三钱的耳坠儿,穗穗儿打肩膀哩;
  把尕妹好比个豆辦儿,打开时活吸上哩。
  枣骝的尕马儿好走手,尾巴上绾给的绣球;
  见了个尕妹(着)没给头,尕手里塞给个大豆。
  (任玉贵王怡雯/收集整理)
其他文献
摘 要:阳光体育运动有助于正确引导中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长春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皆在推动长春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研究认为: 应提高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增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关键词:长春市;中学
期刊
摘 要:体育赛事的品牌化也是体育赛事走向国际实现一流水准的必要因素,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增强受众的品牌忠诚度,在金融开发层面能够通过溢价标价的方式,提升体育赛事的品牌资产。本文利用品牌管理和顾客满意度的相关理论,从顾客角度出发对上海市体育赛事的品牌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了上海市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的相关提升策略。  关键词:消费者;体育赛事;品牌资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泸州市体育类非遗文化——搬打狮子保护与传承研究,主要研究了该项目的表演方式和道具,研究结果发现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传承群体逐渐减少;因项目自身特点而发展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给今后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丰富民间民俗体育,使我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期刊
摘 要:在农村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山东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现状,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单县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以及影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议,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山东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
期刊
观摩1982年全国昆曲会演(苏州),右为朱绍玉,中为汤鲁英局长,左为作者张武明  2018年9月20日,我有幸在北京新闻大厦报告厅,参加北京京剧院举行的“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创作作品剧目展演新闻发布会”。会场内名家荟萃,座无虚席。张艺谋、尚长荣、林兆华、赵季平以及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等艺界大家也发来视频,共祝朱绍玉从艺50多年来成功创作了170多部音乐作品的丰硕成果,回顾研讨他在戏曲音乐艺术创作实践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临沂大学舞龙舞狮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地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对临沂大学乃至全国各高校舞龙舞狮队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舞龙舞狮队;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5-141-01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家弘扬民族文化政策的鼓舞下
期刊
2020年9月23日,海东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贾文雄荣获“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个人”。笔者闻此喜讯后,采访了贾文雄副会长。   在与贾文雄副会长交谈中得知,贾文雄出生于1972年,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沙沟乡人,高中文化程度,曾在甘肃省临夏市、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海东市循化县、化隆县等地学习伊斯兰知识。2003 年以来,先后在海东市民和县、平安区沙沟乡树尔湾清真大寺担任教长。2003年以
期刊
我要说的陨石达人是青海省观赏石协会陨石爱好者委员会副会长祁华章。他生于青海,长于青海,自参加工作时,就热爱观赏石收藏;退休后,又痴迷上了陨石;当他在青海奇石收藏大家之一马得祥家见到第一块陨石后,就被陨石独特的形状和神奇的图案所吸引。面对这些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陨石,他认定这些天外来客一定蕴含着巨大的研究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年来,他收藏的陨石有了一定的规模,且品位、品相极高。在青海
期刊
“中国新时代,描绘了盛世图表;中国新时代,有你有我来创造;中国新时代,心潮逐浪高……”  舞台上,一幅幅民族团结、绿色发展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一片片天蓝水绿、鸟语花香的生态净土尽现眼前;舞台下,六百万高原儿女的心在沸腾,青海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迎新年文艺晚会把2018年庆祝活动的氛围推向了最高潮……  回首去岁,从初春到冬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锣鼓震彻青海大地。各族儿女满怀感恩和欣喜之情,
期刊
十   “西宁”地名源于北宋,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即1104年改鄯州为西宁州,意在希望西方安宁。“西宁”之名相沿至今已有900年历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河湟地区的中心逐步由乐都西移到西宁。   1368年元灭明兴。明朝在灭掉元朝之后,原来的统治者蒙古贵族退回旧地,仍保持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不断南下骚扰掠夺,长期与明对峙。明代置边防重心于北方,设立“九边”以防蒙古,而西北边卫因其处于“南捍诸藩,北拒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