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今社会里,学校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时事政治教育 国情教育 乡情教育 法制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可以说今天的人们已经把素质提高到人的品质发展的基础地位上来了。而在素质中应包含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等五个基本因素,少了哪一种基本素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五种素质中,我认为思想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及时地渗透思想教育,我想应该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能否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就成为衡量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对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下面我谈谈体会和做法:
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包含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国情教育、乡情教育、法制教育等。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的思想感情,是对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感情。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自强不息,才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纵观历史,可以说,没有一个对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展开自己的历史活动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就表现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才能感受到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的温暖和幸福。江泽民同志的话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例如我在讲到“中国的疆域”这一课题时,当讲到我国有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时,我都是以非常自豪的神情来讲的。由此,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感染和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国家有多大都不知道,就枉为一个中国人了”这样一个浅显而又重要的道理。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致向学生讲一讲日本军国主义占领我钓鱼岛的事情,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坚决跟分裂祖国的人作斗争。
二、时事政治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特别是政治的变化更是变幻莫测,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一些相关的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教育,鼓励学生对这些政治形势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不要求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想法,仅仅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比如我在讲到“西亚”的时候,主要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发表一些有关美国攻打伊拉克的个人见解,这种形式学生很乐于接受,并且都能很积极地发表意见,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褒、有的贬,意见不一,针锋相对。最后,我进行适当的总结:美国凭借自己军事力量的强大,总是以人权为幌子去大加干涉别国的内政,随意入侵别国,给所在国的人民带来非常大的伤害,俨然是一个维护国际秩序的警察。岂不知一贯标榜“自由”、“平等”、“人权”的美国并没有真正的自由。不仅如此,美国也打着“人权”的招牌对中国进行恶毒的攻击,对中国的人权大加指责和干涉,利用和帮助从中国叛逃的反动分子,培养反华势力,妄图颠覆中国。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知道美国的真面目,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就是给学生介绍有关我国的真实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增强学生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树立“从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并将忧患意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时,首先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相当一部分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给学生树立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和同学们进行互动,总结我国的人口有13亿,人口的基数大,而且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资源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口多,衣、食、住、行就紧张了,升学、就业也就困难了,国家的发展虽然快,但是人口多,提高人民的收入也就慢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比较慢。从而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多的基本国情不仅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他们个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存在的重要性,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出路,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这些与生活联系较密切的事情,通俗易懂,说到学生们的心坎上了,学生们也就乐于听,乐于学,乐于接受。
四、乡情教育
国情是国家的基本情况,对学生来讲离他们比较远,比较抽象,但对家乡的基本情况就比较了解了,可以说是否了解自己的家乡,是否认识自己的家乡又是学生有没有爱国主义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人连家乡都不热爱,就更谈不上爱国了,因为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在讲授泉州乡土地理时,就比较重点给学生讲泉州市作为一個侨乡,有着众多的海外华侨和华人,这些海外华侨和华人都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们在很早以前由于家乡的贫困而出国工作,而现在他们在外事业取得了成功,但念念不忘家乡,不忘生养他们的家乡,现在他们有能力了,常常为自己的家乡的建设出钱、出力,把建设自己的家乡作为己任。而且我也留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让他们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华人和华侨的事迹。通过这一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很多学生学到这里,都感慨万千,都纷纷表示,以后要认真学习,认真学好本领,将来有本领,有能力再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法制教育
法律是国家制定,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的一种行为的准则,但目前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更是亟待提高,这体现在目前光靠思想政治课增强学生的法律还不够,其他学科在法制教育方面还应做出有效的补充,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在法制方面的教育更显得重要,因为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法律比较多,包括:《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资源保护法》。虽然这些法律已经出台很久了,可是由于人们的法制意识仍然比较差,违法乱纪的事情、破坏国家的资源、毁林开荒的事情还时有发生。这说明在中学地理教育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法律意识。这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人们生活才会更加富裕,幸福。例如我在讲到森林资源的时候,讲到在早期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是很丰富的,但是由于历代人们不加以保护,导致森林被大量砍伐,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非常贫乏,虽然我们现在颁布了《森林法》,但是滥砍滥伐森林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导致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北方土地的沙漠化非常严重。如果不注意保护森林,长江将会变成第二条黄河,而黄河将会变成内流河甚至断流消失,北京将变成沙漠中的绿洲。这样让学生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增强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使学生知道,如果对森林不注意保护,影响的不只是别人,我们也将深受其害。
总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内涵非常深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只是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点点滴滴渗透思想教育,这样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慢慢地受到教育,受到感染、熏陶。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时事政治教育 国情教育 乡情教育 法制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可以说今天的人们已经把素质提高到人的品质发展的基础地位上来了。而在素质中应包含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等五个基本因素,少了哪一种基本素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这五种素质中,我认为思想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及时地渗透思想教育,我想应该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能否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就成为衡量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对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下面我谈谈体会和做法:
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包含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国情教育、乡情教育、法制教育等。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的思想感情,是对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感情。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自强不息,才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纵观历史,可以说,没有一个对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展开自己的历史活动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就表现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才能感受到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的温暖和幸福。江泽民同志的话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例如我在讲到“中国的疆域”这一课题时,当讲到我国有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时,我都是以非常自豪的神情来讲的。由此,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感染和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国家有多大都不知道,就枉为一个中国人了”这样一个浅显而又重要的道理。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致向学生讲一讲日本军国主义占领我钓鱼岛的事情,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坚决跟分裂祖国的人作斗争。
二、时事政治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特别是政治的变化更是变幻莫测,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一些相关的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教育,鼓励学生对这些政治形势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不要求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独特的想法,仅仅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世界观。比如我在讲到“西亚”的时候,主要利用一点时间,让学生发表一些有关美国攻打伊拉克的个人见解,这种形式学生很乐于接受,并且都能很积极地发表意见,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褒、有的贬,意见不一,针锋相对。最后,我进行适当的总结:美国凭借自己军事力量的强大,总是以人权为幌子去大加干涉别国的内政,随意入侵别国,给所在国的人民带来非常大的伤害,俨然是一个维护国际秩序的警察。岂不知一贯标榜“自由”、“平等”、“人权”的美国并没有真正的自由。不仅如此,美国也打着“人权”的招牌对中国进行恶毒的攻击,对中国的人权大加指责和干涉,利用和帮助从中国叛逃的反动分子,培养反华势力,妄图颠覆中国。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知道美国的真面目,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就是给学生介绍有关我国的真实的基本情况,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增强学生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树立“从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并将忧患意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时,首先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相当一部分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给学生树立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和同学们进行互动,总结我国的人口有13亿,人口的基数大,而且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资源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口多,衣、食、住、行就紧张了,升学、就业也就困难了,国家的发展虽然快,但是人口多,提高人民的收入也就慢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比较慢。从而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多的基本国情不仅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他们个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存在的重要性,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出路,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这些与生活联系较密切的事情,通俗易懂,说到学生们的心坎上了,学生们也就乐于听,乐于学,乐于接受。
四、乡情教育
国情是国家的基本情况,对学生来讲离他们比较远,比较抽象,但对家乡的基本情况就比较了解了,可以说是否了解自己的家乡,是否认识自己的家乡又是学生有没有爱国主义的一个体现。如果一个人连家乡都不热爱,就更谈不上爱国了,因为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在讲授泉州乡土地理时,就比较重点给学生讲泉州市作为一個侨乡,有着众多的海外华侨和华人,这些海外华侨和华人都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们在很早以前由于家乡的贫困而出国工作,而现在他们在外事业取得了成功,但念念不忘家乡,不忘生养他们的家乡,现在他们有能力了,常常为自己的家乡的建设出钱、出力,把建设自己的家乡作为己任。而且我也留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让他们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华人和华侨的事迹。通过这一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很多学生学到这里,都感慨万千,都纷纷表示,以后要认真学习,认真学好本领,将来有本领,有能力再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法制教育
法律是国家制定,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的一种行为的准则,但目前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更是亟待提高,这体现在目前光靠思想政治课增强学生的法律还不够,其他学科在法制教育方面还应做出有效的补充,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在法制方面的教育更显得重要,因为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法律比较多,包括:《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资源保护法》。虽然这些法律已经出台很久了,可是由于人们的法制意识仍然比较差,违法乱纪的事情、破坏国家的资源、毁林开荒的事情还时有发生。这说明在中学地理教育渗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要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法律意识。这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人们生活才会更加富裕,幸福。例如我在讲到森林资源的时候,讲到在早期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是很丰富的,但是由于历代人们不加以保护,导致森林被大量砍伐,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非常贫乏,虽然我们现在颁布了《森林法》,但是滥砍滥伐森林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导致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北方土地的沙漠化非常严重。如果不注意保护森林,长江将会变成第二条黄河,而黄河将会变成内流河甚至断流消失,北京将变成沙漠中的绿洲。这样让学生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增强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使学生知道,如果对森林不注意保护,影响的不只是别人,我们也将深受其害。
总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内涵非常深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只是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点点滴滴渗透思想教育,这样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也慢慢地受到教育,受到感染、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