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文书及其修复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契约文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特种文献。文章简要分析了其定义、历史沿革、载体、内容结构等,并以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近年所承接、修复的纸质契约文书为例,介绍了契约文书的破损情况、修复难点、修复中的特殊性、修复过程以及修复经验,仅供方家参考。
  关键词:契约文书;契约修复;历史沿革;形式内容
  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近些年陆续承接、修复了不少契约文书,其中有社会藏家送修的,有公藏单位送修的等。作为参与修复这些契约文书的修复人员之一,笔者最初只是单纯为了完成修复任务,随着繁复的修复工作次第展开,接触的契约文献越来越多,发现契约文献在纸张、规格、格式、张数、用纸、用墨、字体、内容、印章、颜料、印泥等方面各有异同。其原因何在?它们又经历了什么?背后蕴藏了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疑惑,笔者查询了相关资料,现将了解到的关于契约的相关认识,以及手头所修复的部分契约相关情况诉诸笔端,敬请方家指正。
  1 契约之义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契,大约也。从大,从?。《易》曰:‘后代圣人,易之以书契’。”①主要是对当事人起到约束作用,并在发生纠纷时充当证据。
  《辞海》对契约的解释为:合同亦称“契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契约在广义上泛指发生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如民事合同、收养合同、师徒合同等。契约在狭义上专指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合同”一词及其制度在中国古代即有之。《周礼·秋官·朝土》“判书”贾公彦疏:“云判,半分而合者,即质剂傅别分支合同,两家各得其一者也。”判书、质剂、傅别等都是契约的书面形式。②
  《辞源》对地契的解释为:旧时买卖田地所立的文契。也称“地券”。③
  事实上,从古至今,契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中国旧时土地、房屋等发生交易关系时双方会立一份契约,主要说明买卖双方交易的对象、价格、证人等信息,一般会载明土地或房屋等的面积、价格、坐落、四至,由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字盖章,也就是钱和物的交换空口无凭所立的字据。古代的买(或卖)房契类似于今天的房产证,是资产持有的证明;租赁田地房屋等立的契约则与我们现在的租赁合同类似。它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达成的信用建设、构建联系关系的渠道,这种信用也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和持续进步的重要基石。见证信用的契约文书及其发展历史过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信用在我国的传承和积淀。常言道,“地凭文书官凭印”,其中的“文书”说的就是契约,“印”则指的是地方官员的官印。
  2 契约的历史沿革
  笔者近些年经手修复的以及所见到的契约文书不在少数,多见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形式也各式各样,在引起笔者关注的同时笔者查阅了几本相关书籍资料。从资料中获悉,我国目前,尤其清代,完整保存下来的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的数量庞大惊人,而且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由此可见,土地买卖在社会发展历史中,在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习以为常的事情,频繁发生,所以买卖土地、租赁房屋等契约文书数量自然就会多起来。那么,为什么在古代农民百姓会将赖以生活的土地用来买卖呢?这与中国古代民事法律行为规范尤其是习惯法有关:首先来看古代“典”和“卖”这两种不同行为的法律性质。“典”是中国古代民事法律所特有的行為,所谓典地,是土地所有人将土地交与典主,从而获得典价,典主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人可回赎土地的法律行为,依照民间人们的习惯,很多典契就被写成了卖契。其次,即使是“卖”契,也有“活卖”和“死卖”之区别,只要契约不是“死契”或者契约内不写明“绝卖”,也没有用到“杜”“绝”“断”“卖与某某某永远为业”等字眼(词语),就可以视同为活契,一定时间内可以赎回。我国古代各个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民间习惯,最终让我们得到了答案。例如:有的地方明明白白订的是“土地抵押契约”,却把它写成了“死契”或“绝卖”的契约文书,并且还写明“永远管业”或“不折不赎”等字眼,这叫作“典契绝写”;有的地方在订立“绝卖”或“死契”时买卖双方各留份,此外,买卖双方还会另订立一份借约,约定期限,在约定期限内赎回,类似于订立这样的契约,称之为“死契活抵”或称之为“死契活据”。由此可见,即便是订立了死契,也还是有机会再赎回的,如此这些虽然都是民间的风俗习惯,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土地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土地是古代百姓人家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全部,同时也可见一个地方的民间习俗在某些时候比订立的契约还要重要。
  田地房屋的买卖或租赁等行为,在中国旧时频繁发生,而且种类丰富,内容涉及财产、人口、牲畜、房屋、田地的买卖或租赁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批契约原件是考古学家在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西部)发掘出土的十余件汉简契约,有卖衣物、布匹的,有卖田地的,有卖官契约,有廪给凭证等,距今有2000多年。其次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魏晋至唐代契约文书。新疆地区在古代曾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所以文化遗存较多,近些年来屡次发掘出土古代文书。《吐鲁番出土文书》一书记载了100多件契约,涉及卖田地、卖房屋、借钱、雇佣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徽州地区(即今安徽省黄山市,北宋时称为徽州)有宋元时期的契约流向社会,其中最早的一件为《南宋嘉定八年(1215)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徽州契约也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契尾(契尾是土地或房屋等交易向政府部门登记纳税后,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发的文书,作为契约的附件)。
  契约有单独一联的,也有两联或三联粘连在一起的。清代在沿用了前代契约制度的同时加强对百姓和田地的管理,主要目的是增加税收。但在实行契尾制过程中,仍有百姓缴纳契税被官吏贪污不给百姓开具契尾的现象。《故纸遗律:尹藏清代法律文书》中写道:“雍正末年,河南总督田文镜见此弊端,推行契纸契根之法,这一大胆改革措施逐渐向全国蔓延,所谓契纸契根之法,就是禁止使用白纸书写契约,而是由布政使司把事先印刷好的官方契纸发放给各地方,然后按项目填写,契根留档备查,以此杜绝贪污克扣之风气。”①此法实施不久就被废弃了,所以这时期的契纸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到了乾隆年间,有官员发现有些契约虽有钤印但没契尾,于是向官府建议没有粘贴契尾者补税,官府当然明白其中缘由,所以对此建议没有完全采纳,也没有做出硬性规定必须补交纳税,最终官府只是让没有契尾者说明情况再补上契尾,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很多虽是红契但无契尾的原因。道光三十年(1850),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不久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天亩制度》,重新分配田地,并颁发《田凭》,即土地所有证。宣统年间,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有些契约四周还添加了花纹图案,印制较之前更为精美。   民国时期,1913年袁世凯政府开始征收印花税,对于土地、房屋等任何商品交易的契约,在税契之外再按契价的一定比率征收印花税,如契约上贴不足印花税票,则此契约无法律效力。②
  《五百年房地契证图集》一书中写到关于契约的历史,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将西周时期到清代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西周时期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至西晋时期、东晋时期至五代时期、北宋时期至明清时期。其实笔者这些年修复中见到的民国时期地契也不在少数。
  第一阶段:西周时期至春秋时期,邦国约与万民约并用时期。这时的契约共有三种,借贷的契约叫作傅别,取予受入的契约叫作书契,抵押、买卖、典当的契约叫作质剂。在这个时期的封建国家或官府,契约的关系就是这样,只是据以调处缔约双方的争讼,确定私有权是否存在而已。
  第二个阶段:战国时期至西晋时期使用私约,契约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人们在各种经济、政治等以及社会关系中,都将契约看作一种信物。根据资料记载,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土地买卖契约,以居延汉简中的《受奴卖田契》最早,居延汉简“就其有年号的来说起自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迄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31)”。
  第三个阶段:东晋时期至五代时期,此时是使用文券(红契)的时期。三国西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材料的豐盛且就地取材和造纸地区的扩大等,使纸张的成本较简帛更低,且平滑适用,幅面宽阔,于是纸张逐渐代替了简和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用纸张作为契约的载体:一方面,纸张幅面(面积)较简帛增大,便于书写很多字量,能够充分表达信息,使契约完善化;另一方面,纸张有利于制作印记或标志,历久不衰。
  第四个阶段:北宋时期至民国时期,此时是主要使用官版契纸和契尾的时期。北宋的一般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城市里的商铺多了起来,农村里的草市、墟市也多了起来。这时候,国家或官府为了能够从人们交易过程中获取契税,开始逐步废除了原来旧式的红契和白契约,取而代之的是官契。官契一般是指由官府印制的“官版契纸”,大约出现在北宋后期,也叫作“印纸”。后来又增加了契尾,更加规范化,契尾主要是国家或官府为了增加管控和纳税。
  这些年修复过的地契,大部分为田地或房屋的买卖契约、租赁契约以及遗产继承契约。由此可以看出,房屋和土地的契约基本贯穿了我国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反映了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变迁和我国历史发展的演进历程。另外,从其内容等方面还可以领略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法律约定、风俗习惯、经济情况、人情世故、文化民俗等社会背景风貌。
  3 契约的载体和内容
  三国两晋时期,契约大多书写在竹木简上,竹木简契约时代因竹简面积狭小书写受限,所以一般书写内容都很简要。魏晋时代是竹木简帛和纸并用时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纸比帛廉价,比竹木简面积大,可以更加详细记录交易的情形和完整的交易信息等,在勘验时也无须更多借助旁证,在纸上涂改也更简单易于辨识,纸质契约可以独立完成验证功能,而无须像竹木简一样两支合在一起才能进行勘验,之后随着纸的广泛应用,纸质契约代替了竹木简和帛契约。
  契文内容一般包含:
  ①立契人(即卖方)的住址、姓名,有的还会写上“奉母命”“经兄弟几人合议”等字眼。
  ②立契原因,一般会写“因急需钱款”“因年老体衰”“因生活所迫”“因使用不便”“因缺银使用或因缺少钱粮”①等。
  ③物业种类、数量、坐落、四至、价钱、见证人及其酬谢等项。
  ④买方或租赁方的姓名,一般会写“卖与某人”。
  ⑤见证人(也称中人或中证人)姓名,一般见证人是亲属或有威望的人士。
  ⑥立契时间,在古代一般会写在契约开头,后来慢慢过渡到写在最后,年月日的下面是契约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画押。
  4 契约的表现形式:白契、红契和契尾
  在买卖房地产等成交时,双方订立的契据叫“白契”,它是民间土地交易自行订立的契约,尽管官方认为不合法,但在民间一直存在,白契也叫作“地券”“宅券”“瓦券”②,也因为这种私下订立、未经官府登记和纳税,没有官府印鉴的契约文书,仅是白纸黑字,故而称之为“白契”,但对买卖双方具有约束力,一般是由卖方出具契约,买方留存。白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有了田地、宅屋买卖交易,交易时必会订立契据,这便是最早开始的白契。
  红契,田地或房屋依照约定交易向官府纳税叫“契税”或“税契”,官府收税之后会下发一张钤盖了官印的契纸,官印所用的印泥是红色的故而称之为“红契”,一般与契约粘连在一起,它是纳税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交易后发生矛盾或纠纷时红契比白契的信用度更大、更权威。
  契尾是房契、地契等的重要附件,它是由官府规定了买卖田地房屋统一纳税制度后,由官府雕版印刷,在一定时期下统一格式的“税契”凭证。首先是土地、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需要经官府登记,然后依法纳税之后,再由官府填发,最后契尾和契约粘连在一起,由此一来,一方面官府收了税收,另一方面防止了官吏或百姓弄虚作假。清代顺治时期契尾由都察院颁发,康乾盛世之后由布政使司颁发。契尾的内容有交易日期、卖主姓名、买主姓名、买卖原因、引进人、见证人、代书人、相关法律条款、买卖田地、房产等数目、价银等,文字冗长,内容繁杂,有点类似告示,年代处先钤官印,再在需要(投税)的时候将契价、税银数目,用大写字填在钤印之处。
  5 契约的修复
  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坐落于驰名中外的古文化商业街—北京琉璃厂地区,其前身是开设于清光绪年间的“肄雅堂”,店主叫丁梦松。1952年中国书店成立,之后公私合营,“肄雅堂”归属到中国书店。中国书店“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传承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传承有序,脉络清晰,已有四代古籍修复人在这里默默耕耘。
  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向社会藏家和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等公藏机构承接古籍修复业务。2020年中国书店古籍修复中心曾承接修复一批契约文书,具体情况如下。   5.1 修复前契约的保存状况
  当这批契约文书,确切说是地契拿到笔者面前时,从外表看,这是一捆破损严重的契约文书,随意叠在一起,外用报纸包裹,随意翻开观之,几乎各种破损都有,有补过的、有托裱过的、有残的、有全的、有印刷的、有手写的、有缺损的、有大有小、纸张有破损、老化絮化……现抽取几份作为代表,予以浅述。
  第一份,清末白契,同治八年(1869),借银契约,借银人孙思杰,中人张心清、辛□人。主要破损有黄斑、霉斑、污渍和褶皱等。
  第二份,清末白契,同治十年(1871),借银契约,借银人张汉階,中人张心清。主要破损有缺失破损、黄斑、污渍和褶皱等。内容如下:“立揭银人张汉階。今天揭到积源堂元银十两整,言明每月一两或分行息,□至九月以内本利交还,恐口无凭,立此揭约为证。同治十年三月二十六日立。中人张心清。”
  第三份,清末白契,光绪五年(1879),卖地契约,卖主宁辉树。值得一提的是,契约开头写道“因二子不孝……”,主要破损有缺损、纸张老化、絮化、褶皱等。
  第四份,清末白契,宣统二年(1910),田地卖契,卖主宁海玉,中人宁贵堂、宁岐鸣。主要破损有虫蛀、磨损、缺失、污渍和褶皱等。
  第五份,宣统三年(1911)白契,附民国四年官契,田地卖契有四枚方形印章,一枚骑缝章,贴有一张印花税票,三张粘连在一起。主要破损有破洞、缺失、纸张老化、絮化、粘连处褶皱等。
  第六份,民国二十一年(1932)稷山县官志典买田房草契纸附买契,卖主宁耀山,买主宁世温,立契人宁世温,公证人宁际昌、宁世清、宁方章,中人宁文彦、宁秉义,代笔人宁世昌。三枚方形印章,两枚骑缝章。主要破损有缺损、油印、纸张絮化等。
  第七份,红契—民国二十六年(1937)买契附契单,有前人修补和托裱痕迹,纸张表面发黄、有脱糨、裂痕等。
  通过上述随机抽样,这批契约文献都有不同程度的虫蛀、磨损、断裂、水渍污渍、晕染、纸张老化、絮化、文字缺失、粘连处褶皱不平等问题,纸张手感薄而绵软,白色泛土黄色,纸面整洁,杂质不多,可见稀疏帘纹。契约所载年代大多数是清末民国,且大部分都是山西省一个地方的,内容涉及田地、房屋的交易。地契中均在价银和日期处钤有官府公章,属于红契。还有叠在一起以卷状和折叠的形式存放,由于卷状和折叠形式纸张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和北方天气干燥等原因,卷装中纸张出现纵向褶痕,纸张强度减弱,褶痕处久而久之造成了开裂,还有虫蛀鼠啮等破损,为了防止继续恶化,亟待修复。前人托裱过的几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壳脱糨、断裂、缺损、水渍污渍、晕染、瘢疮发硬和褶皺不平等破损。另外还有几份是保存在文件夹中的,基本完好。
  5.2 修复前注意事项
  ①根据古籍修复行业的通行修复理念,为了避免藏品在转手过程中出现意外或损伤,同时也是对藏品的尊重,需要在接收此批地契时,认真填写修复交接单和修复档案。修复交接单,主要是藏品从委托方交给修复方,修复完成后从修复方交给委托方的凭证,交接单上写明接收日期、名称、件数或册数、规格尺寸、纸张情况、破损程度、修复要求、修复费用、修复工期、接收人、修复人、交验日期等内容,特殊情况或要求还需备注说明。修复档案,主要是对文献资料从接收到交验修复过程的记录,记录内容如:修复前,即接收到待修文献时原数量、包装、封面、页数、具体破损、修复方案、批校和印章情况等;修复中,即修复过程中对修复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的用料、工艺步骤、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情况的记录;修复后,即验收和交还时对验收意见、时间等的记录。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纸质文献等资料的重视,修复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不仅仅重视修复后的成果作品,同时也重视修复前、修复过程以及修复后档案的保存。一来,通过修复前后照片或视频等影像资料的对比,可以看出被修复对象在修复前后的差别以及文献资料所经历的修复过程;二来,可以将修复前和修复过程中保留的影像资料,留给后人在阅读、欣赏、鉴定以及再次需要修复时作为参考。所以,修复前照相留档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针对此批地契具体情况,每份地契的照片不少于5张,拍摄照片主要分为整体、局部、正面、反面以及其他特殊情况。拍照的目的,一是留档,二是修复后进行对比,三是其他备用,如有其他要求或有其他用途则按需拍摄。
  ③此批地契最晚的是民国时期,至少也是经历上百年的历史,所以尘螨、细菌以及霉斑等附着在上面也是正常的事情。那么,修复前清除粉尘是必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尘螨、细菌、霉斑等不仅对纸张有害,对人体也有害,所以在除尘除菌的时候,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尘螨细菌随着呼吸进入人体。
  ④要遵循修复行业修复原则,在听取专家的建议的前提下,还需尊重委托方合理的修复要求和建议。
  5.3 修复目标
  ①了解纸张以及纸张上面的墨迹、印章、水渍、污渍、纸张和墨迹颜色变化的原因。如检测纸张的酸碱度、检测分析纸张纤维构成,即造纸原材料、分析水渍污渍是否可以淡化或去除、是否适合清洗去污、检测印章是否遇水洇染以及如何避免洇染等。
  ②通过修复尽可能地延长其寿命,保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等。这里的修复工作包含修补破损、局部加固、淡化水渍污渍、揭除原有不合适托裱纸、断裂处纸张重新拼合、去除原托裱残留的多余黏合剂等。
  5.4 修复难点
  修复难点在揭,揭就是要把地契原托裱纸和修补纸从原件上尽量揭开去除掉,不仅是难点也是最费时费力的工序。因为初看粘连,原地契纸张是白色而修补纸有用黄色的且较厚,托裱纸有脱糨起壳现象,粘连牢固且有瘢疮褶皱的样子,黏合剂较多导致粘连处比较厚重,诸如此辅助材料对于地契原件的长期保存是不利的,所以要尽量揭除掉。为什么说是尽量揭除而不是一定要揭除呢,举例说明:有的粘连地方脱糨而起壳,这种地方因起不到加固或保护的作用而且黏合剂已经失效,所以有必要进行接触重新修补;有的粘连地方虽然补纸不太合适,但是粘连牢固,如果揭除有伤及原地契纸张的风险的时候,不必揭除,一定要在保护原件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揭除和修复;有的修补后,补纸未完全粘贴牢固的,如果可以揭掉就全部揭掉重新修补,如果难以揭掉只要将未粘贴牢固的补纸涂抹糨糊粘贴牢固即可,如果是多余的补纸未粘贴牢固,将其撕掉即可;还有的是修补无论补纸还是修补效果都很合适的,就不必揭除重新修补了。下面就“揭”进行浅略分析。   ①因为地契自身纸张较薄,而前人修复时所用托裱纸相对较厚,两种不同的纸张遇水后的膨胀系数和收缩率不同,要使二者分离需要将其潮湿到合适程度,使纸张舒展,纤维膨胀,掌控两种纸张均处于最适宜分离的状态才能小心进行揭除,“度”的把握很重要。否则,一旦潮湿度不够,要么揭不开,要么损伤纸张;过于潮湿,水分较多,容易造成纸张过度膨胀,纤维水解。
  ②原地契纸张除了较薄以外,还有虫蛀、缺损、絮化老化、晕染等损伤,分离原托裱纸和原补纸的同时,尽量避免造成纸张的二次损伤。所以,揭有虫蛀破损、原补纸破损、纸张老化絮化破损等的位置是最为复杂和最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经验,还需要在心无杂念、无干扰、无情绪的状态下才能应对。
  ③不适宜的黏合剂的去除,需要借助纸张吸收的水分,使黏合剂周围达到湿度为85%的小环境,目的是在不伤及纸张的同时软化黏合剂,然后用技术手段(刮或擦)剥离黏合剂及其他黏结物。对于地契接下来的修复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整个过程需要特别小心谨慎。潮湿度的把握和(刮或擦)剥离黏合剂及其他黏结物,都需要心静、手稳、准确无误,没有多年的实践是难以做到的。
  5.5 修复步骤
  ①填写交接单。按照交接单表格各项认真填写即可,这一过程主要是做到不落项,完整如实填写,遇有特殊问题要加以备注说明,备注说明语言要简练、准确、明白。
  ②制定修复方案。因此批地契数量较多,所以分批次进行修复,也要对应分批次制定修复方案。第一批次挑选了5件有原托裱的和5件相对轻度破损的,并有针对性地填写修复方案,初步大致修复方案是:有原托裱的先进行揭托纸,再进行修补和局部加固,视揭掉托纸后的原契纸情况来决定是否托纸或装裱;破损、污渍、老化絮化等情况先进行除尘、适度清洗,再进行修补或局部加固或托纸;破损相对不太严重的,正常修补即可。
  ③制定修复风险评估说明。即修复时有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特殊情况等的记录说明,因为修复过程是全手工操作,一些细小误差在所难免。修复风险评估说明,如在修复后有可能出现不能百分百复原、因修复或清洗时纸张伸缩有可能造成规格尺寸的变化,还有没有预料的情况发生时,如墨迹洇染比预先想象的严重、批校掉色、印章掉色、纸张粉化、老化严重等导致的纸张碎裂掉渣等情况时,要及时停止操作,做出挽救措施,调整修复方案。
  ④拍摄影像资料留档。影像资料作为修复档案的一部分是不可能或缺的。这里主要是拍摄照片留存档案,建议用专业相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从整体、局部、特写、透视等方面进行拍照,多拍细选,择优留用。
  ⑤修复前纸张成分检测。包括纸张白度、色度、厚度、纤维分析等检测,并形成检测数据报告。修复所用补纸也要相应进行纸张白度、色度、厚度、纤维分析等检测,并形成检测数据报告。还包括墨迹和印章的测试,如果有脱色掉墨等现象,后面修复就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⑥选配修补用纸。此批地契纸张较薄,有破损以及缺失等现象,所以需要修补、局部加固等。在选配合适的修复用纸时,要根据每一张地契纸张的具体情况,选配质地、密度、薄厚、帘纹、颜色等相近的纸张作为修复用纸,此次选用的是库存老纸和定制纸张。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选配修复补纸是在除尘清洁或清洗后,待纸张显现出原来面貌的时候,再根据其颜色、质地、密度、薄厚、帘纹、原材料等进行选配。
  ⑦配制糨糊。以纯小麦淀粉为原料制作糨糊作为黏合剂,糨糊的稠稀程度,主要根据纸张的薄厚、使用的部位、步骤以及天气环境、室温等随时调剂,此批地契多数纸张较薄,所以用的糨糊也要相对稀一些,在托裱时糨糊稍微稠一点儿。糨糊的制作无论采取熬制法还是使用冲调法,最终的糨糊黏度都要合适,糨糊不能太熟也不能太生,要把控好度。可以直接制作成所需的稀糨糊,也可以先制作成稠糨糊再进行稀释。
  ⑧揭原补纸和托裱纸。因地契有前人修复过,有原修补的补纸、托纸以及裱料,再次破损的部分,需要先揭除原补纸,也有的需先揭除托裱纸,再揭原补纸。此批契约主要运用了干揭和湿揭两种方法。所谓干揭,就是在书页干燥状态下分离粘连在一起的地契原纸和补纸;湿揭就是采用将地契进行喷水潮湿或者浸透在水中的方式,使其湿润,在此状况下分离粘连在一起的地契原纸和补纸。湿揭时,喷水量和潮润的程度、闷水时间需要根据腹背纸或补纸吸水情况和黏合剂软化情况来决定。在揭除原补纸和原托裱纸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操作,不见得全部一致都要揭除掉,不合适的补纸和托裱纸要尽量揭除掉,而修补纸张合适且修补效果很好时,就不必揭掉重新进行修补了。
  ⑨拼接和修补。揭掉原补纸后,如有破损断裂导致的纸张移位,要先行拼合对齐,由于纸张絮化而纤维拉长或膨胀的,需要将纸张纤维梳理好,之后再涂抹糨糊,修补破损,修补时随形修补,控制搭边宽度,搭边重叠处撕出纸张纤维毛边,这样它可以与地契纸张破损边缘的纸张纤维毛茬微妙又完美地结合起来。
  ⑩撤水晾干。地契经过修补的部位,有时会有多余糨糊和水分洇出,所以要及时做好撤水处理,即用吸水纸覆盖在修补位置的上面,然后轻轻摁压(防止移动),吸走多余糨糊和水分,使两者粘连牢固,然后转移到吸水纸上,将其摆放平整,倒页进行自然晾干。
  k裁剪余纸并压平或上墙绷平。修补后将超出地契四边的多余补纸裁剪整齐,或裁或剪都不要碰及原地契纸张,再进行压平,篇幅大的需要上墙绷平。需要托裱的也是在裁剪整齐四周的基础上进行托裱,再次进行上墙绷平。
  l修复后拍照留档(同修复前)。自检是否合格,如有瑕疵进行返工,再结合整个修复过程,完善修复档案。
  m配置画盒(或画筒)作为暂时保存装具,交付藏家验收。
  5.6 契约文书修复的特殊性
  ①契约除了一部分是单独一张为一份的以外,有一部分是三联粘连在一起为一份的,有的是两联粘连在一起为一份的,其粘连宽度有宽(6厘米)有窄(1厘米),重叠处有墨迹(大写数字),但是被遮挡,依据修旧如旧和保持原貌的修复原则,修补后,按原位置粘连复原。
  ②10份契约中有4份上面印有不太清晰的蓝色编号,3份编号是四位数,1份编号是五位数,因编号是唯一的且便于识别,所以在整理修复档案时,把对应的编号补充到修复档案里来。
  ③发现其中一份契约的背面粘连一个带有数字墨迹的小纸条,因不知此纸条与地契具體是什么关系,什么原因粘贴于此,于是没有将其与契约分离,修复后恢复到原位,待专家学者或后人考证,并向藏家强调说明。
  ④原黏合剂较厚实且硬,纸张被黏结成瘢疮蜷缩的形态,黏合剂呈土黄色块状,个人判断为添加了白及的糨糊,或是面粉糨糊,或是白及与面粉合成的糨糊可能性较大。修复过程中,针对此不适于古籍保护的黏合剂尽量全部去除并清洗干净,不留残余成分,避免日后对地契有伤害。
  ⑤有的纸张磨损部位只有不多的纤维稀疏松散地交织着,但是托在手掌上能够柔软下垂而不散。针对此种情况,修复过程中需采用类似纤维稀疏松散的补纸进行修补,使其纤维密度适当增加,起到加固的作用,必要时再进行局部托纸加固。
  ⑥因契约上面部分印章有掉色,所以在修复过程中要控制用水量,必要时用纸覆盖在印章部位。
  6 结语
  此批地契的修复断断续续历经将近一年的时间,在经历了多次且长时间寻找合适的修复补纸和多次的修复方案研讨、修改和完善以及小心翼翼实施修复方案的修复过程后,回头来看,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还为以后接修地契类的文献资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总体来看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经专家验收鉴定,给予了好评,顺利完成了此次地契修复项目的任务。
  契约是中国历朝历代特有的、重要的生活凭证。通过前人保留下来的这些地契、房契,可以再现当时土地、房屋交易的情景过程、规则习惯、管理制度、交易及纳税等情况。从小而言,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背景下民间契约的内容、形式与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当时政府对房产、田地交易的管理制度。从大而言,可以了解到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俗风情、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形式、法律法规以及国情等。契约文书所蕴藏的史料信息十分丰富,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更值得我们一起来保护它们。
其他文献
摘 要:犬纹,是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动物纹样,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作为装饰使用。从古至今,犬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文章通过对汉淮地区东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犬纹装饰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发现东周时期人们用犬纹作为装饰的原因与犬本身所具备比较勇猛的特征及其忠于主人的天性有关,犬纹作为装饰的习俗同时也是原始社会生灵崇拜和图腾崇拜等信仰痕迹的遗留。另外犬在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寓意着不
摘 要:古代中原地區的冶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我国古代冶铁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冶铁遗址是我国汉代主要的金属冶铸场所之一,代表了当时钢铁冶铸技术的最高水平。从该遗址的现有遗存出发,能够透视整个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  关键词:汉代;中原地区;冶铁技术;古荥;冶铁遗址  冶铁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和铁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由
摘 要:楮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安贫乐道、超然世外的精神追求。楮是一种树,树皮可用來制作布匹和造纸,唐朝以后也用于代称纸张。关于楮冠究竟为何物,学术界有三种观点,分别为楮皮冠、楮布冠和纸冠。梳理楮冠在文学作品中指代意义的更替,同时结合中国造纸技术史,发现楮冠最初指楮皮冠或者楮布冠,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楮皮纸应用范围的扩大,至迟宋代起“纸冠”开始在社会中出现,与“楮皮冠”一同作
摘 要:碑学和帖学是康有为书法思想中两个重要概念,文章从康有为“帖学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康有为“帖学观念”的来由以及“抑帖”说的科学性。作者就之前《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书法赏评》,2019年第6期)中未及的详细说明和需要补充的内容略作解释。  关键词:《广艺舟双楫》;康有为;帖学;尊碑抑帖  笔者在《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①中从康有为“帖学观念”入手,认为当前学术界对康有为帖学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壁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寺观壁画极具研究价值。其中,明清的寺观壁画现存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文章以太原多福寺佛传故事画、北京法海寺圆觉诸天画和石家庄上京毗卢寺水陆画为例,阐述了明清时期我国北方寺观壁画题材呈现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倾向。  关键词:明清壁画;寺观壁画;题材;三教合一  0 引言  寺观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重要类别之一。这一艺术形式最早以佛寺建筑为载体,着重表现宗
摘 要:木结构建筑中梁、柱等构件由凹凸结合的榫头和卯口连接。榫卯节点不仅在长期的地震力、风力影响下易出现节点松动、拔榫、脱榫等情况,而且建造时木材含水率、纹理方向等因素影响连接特性,不利于建筑的稳定。因此,探索榫卯节点的加固方法对建筑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弥勒院、红门宫、飞云阁梁柱结构现状,探索梁柱间榫卯节点的最佳加固方法。  关键词:泰山红门;榫卯节点;加固方法  红门为泰山古建
摘 要:尤溪县历史悠久,县域内文化古迹和革命遗迹众多。近年来尤溪县开展了大量文物保护工作,成果颇丰。文章对尤溪县文物保护工作实践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文物保护;实践,尤溪县  0 引言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三明市东部。尤溪建县历史悠久,始建县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尤溪素有“闽中明珠”之称,也被称为“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革基布名城”“朱子
摘 要: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对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及其制品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金属胎掐丝珐琅制品传入我国之初,在《格古要论》中被称为“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朗嵌”。景泰年间其名为“景泰蓝”,景泰蓝中的“蓝”并非专指颜色,而是对其所用珐琅釉料的指代。珐琅又称“佛琅”,是以硅铅丹、硼砂、石英等矿物质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再加入各种呈色剂制成的金属氧化物。广义的掐丝珐琅工艺包括其發展过程中
通过对太原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甲醛含量等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并对博物馆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出几点建议,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 要:革命文物蕴含着革命精神,记录着历史进程,承载着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好革命文物的历史原貌,挖掘好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发挥好革命文物的教育作用,是做好革命文物工作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革命文物;太岳革命根据地;党史教育;红色基因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安泽县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