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绘百步蛇的祖灵神话茅野正名与《高砂族の雕刻》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证实,台湾少数民族很早就会以图腾或美丽的花纹创造各类手工艺品(包含雕刻、织布、藤编、竹编、陶艺等),而少数民族多有泛灵崇拜、敬畏鬼神的思想,在创作方面往往可以随心中所思所欲与传统信仰相互呼应,其中特别是排湾族的雕刻艺术,常见有以人像、人头、百步蛇纹、野猪和鹿纹等木雕装饰,在早期台湾少数民族当中尤其备受瞩目,刻工精美,且多有图案象征与其部落原始信仰及神话传说休戚相关。
  回顾过去,台湾岛内本属汉民族与南岛语族(Austronesian,包含台湾少数民族各族及与汉文化相互涵化的平埔诸族)地理文化环境相互汇流的交会地带,根据考古学家探究,历史上最初蕴酿成形的台湾少数民族艺术不仅止于三至五万年前的考古遗迹为范畴,亦有可能向前推溯八千年到五千年前之间,最早一批自海外移入的泰雅族群。
  截至十九世纪末,欧美国家因受西方现代性与欧洲人类学这门新兴学科发展所影响,加上帝国主义与殖民扩张之势崛起,许多学者、艺术家纷纷对于其辖下殖民地区的社会文化萌生了强烈兴趣,于是便将他们当时所热衷关注的“原始艺术”或“部落社会”物质文化诸般器物视为考据人类文明史演进的物证,甚至以之作为创作灵感来源。
  近代,大抵从日本殖民统治以降,人类学家即已针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社会文化展开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民俗工艺方面很早就引起一些日本学者(如伊能嘉矩、鸟居龙藏、森丑之助等)的注意及研究。1924 年4 月,日籍艺术家山本鼎(1882~1946)初次接受日本政府农商务省委托,来台视察手工艺品制造、排湾族雕刻艺术,并且受台湾总督府请托提出手工艺教育计划具体方案。而后于1931年间,更有日籍官员宫川次郎耗费三年多的时间遍搜五百余件山地文物,并从艺术观点描述这些文物造型图案之美,撰写汇编了《台湾の原始艺术》一书,书中以多幅珍贵老照片图文并茂地揭开了台湾少数民族艺术的神秘面纱。
  约莫同一时期,早昔出身日本九州岛地方贫寒农村、年方三十五岁的青年画家盐月桃甫(1886~1954)就在这般氛围下首度踏上了殖民地台湾之旅,一待二十六个年头。彼时自诩为画家高更(Paul Gauguin)前往大溪地追寻返朴归真之心的盐月桃甫,在他陆续担任台北高校与台北第一中学校美术教师期间每每极力强调绘画表现的自由,且对台湾少数民族神话故事的采集研究抱有极大热忱,这种教学方式也间接影响了当时他的学生——“湾生”青年诗人西川满往后投入本土造书事业、毕生钟情于台湾传统民俗图绘的美学观。
  昭和十年(1935)5月,西川满纠合立石铁臣、宫田弥太郎等人共同组织台湾创作版画会,主张版画家应该“自画、自刻、自印”,两人自此长期担任西川满发行书刊的封面装帧与插图绘制,会址即设在西川满台北自宅的妈祖书房,后来妈祖书房又改名日孝山房,取家传《孝经》有云“孝心藏之,何日望之”的寓意,仍一贯致力于装帧出版工作。
  昭和十八年(1943),西川满以日孝山房名义出版了恩师盐月桃甫任教于台北第一中学校的教席同僚——美术教师茅野正名的木刻集《高砂族の雕刻》,这部作品不但细腻描绘出当时难得窥见全貌的诸多排湾族与部分雅美族(今达悟族)雕刻图像,同时也是台湾近代出版史上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为专题的版画集。
  此书名曰“高砂”之由来,据连横《台湾通史》卷一《开辟记》记载:“日本侵略军见到台湾蓝天碧海、白沙青松,景色十分秀丽,近似日本播州海滨之地高砂,所以称台湾为‘高砂’,并连带称台湾蕃人为‘高砂族’。”之后裕仁亲王(即战后的昭和天皇)于大正十二年(1923)访台巡视时,对直呼高山族为“生蕃”或“蕃人”,认为有侮蔑之意,乃进而指示改称“高砂族”。
  话说茅野正名当年在台北第一中学校主要讲授的是基础图画课程,并曾自编自着《初等平面图学》、《初等立体图案》等教材,授课内容包含色彩的认识及应用、几何形状的介绍、静物临摹和风景写生、透视及立体观念、图案设计等。然而,一向热爱台湾风土的他却不教导学生只为了绘画而绘画,更从不以课堂(教室)为局限。对此,茅野正名总要利用课余或休假时间亲自走访山林、寻幽探秘。
  而在《高砂族の雕刻》一书中,茅野正名的踏查足迹几乎走遍了东台湾一带排湾族的村庄部落,这些横越乡里城镇的田野调查不仅让他对台湾少数民族图腾、绘画、雕刻、衣饰和烟斗器物等做出许多研究,随之还在40年代著名的《民俗台湾》杂志(第二卷第十号/昭和十七年)发表了版画创作《高砂族的烟斗》,另外在西川满主编《文艺台湾》(第六卷第六号)里头也收录了茅野正名的二色木刻画《来义村的蛇》。
  观诸茅野正名刻绘排湾族木雕版画,无论人像、人头或者蛇纹、鹿纹,甚至采多种纹样相互混融而成的复合样式(如人头蛇纹、人头鹿纹等),无不精美细致、极尽变化,其中尤以蛇纹变化型态最多。排湾族人相信他们的贵族阶级为百步蛇的后裔,因此对百步蛇有多般禁忌,且相当重视和敬畏,据说有些刻饰图案更象征着其部落族裔的身分与地位,并非一般人能够任意使用。
  忆往追昔,岂料就在《高砂族の雕刻》一书问世后不久,岛内时局旋即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败的日本人也开始分批撤离台湾,根据作家小野回忆:当年他父亲李琳初来乍到台湾时,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位志趣相投的日本画家,两人曾以笔谈方式聊天,凭着日文中的汉字竟也彼此相谈甚欢,后来这个画家还把他的水彩油画颜料、画笔和画板都留给了李琳,以期许能有一个懂绘画的台湾人可以代他继续完成描绘记录台湾风土民俗的多年宿愿。
  这个人,就是茅野正名。
其他文献
做编辑,总有一些心仪已久的作者,时刻想为他们编几本书,哪怕是没有任何的酬劳。这种心仪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只是一种单纯的久仰。之于笔者,心仪的作者很多,老一代的比如北京的周有光先生、四川的流沙河先生;中年的如山西的韩石山先生、辽宁的高海涛先生;年轻一代的则有曾经在吉林现居广东的王国华和上海的毛尖诸人。不过好事多磨,直到今年6月,总算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愿望,为王国华出了一本历史小品集,这也
期刊
1998年美国华纳影片公司发行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中,女主角Kathleen经营一间独立儿童书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电影中,书店不敌大型连锁书店的折扣战,选择结束营业,剧中一幕,店外张贴的海报写着“Closing This Week: All Stock 40% off.”满店的客人,忙着抢购出清的折扣书和可以带走的桌椅,某位客人说
期刊
长裙、毛帽,两条麻花辫晃啊晃,再配上一张素净圆脸和清甜嗓音,她是小说家张瀛太。尽管已年逾不惑,又在大学里担任文学教授,她举手投足却仍充满少女气息,见了人只消三言两语便能畅快聊开,丝毫没有作家架子。见了本人,读过新书《花笠道中》的读者必然会发现,书中那纯真娇美又善解人意的“燕子”宋微青,活脱脱就是张瀛太本人的化身。而这本号称“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除了描写两位好友“燕子”和“乌鸦”之间的美好青春,也
期刊
蔚蓝色的台湾海峡曾波诡云谲,无法逾越的万顷波涛,让大陆民众对祖国宝岛台湾产生无限的遐想,如今虽然海峡已一派祥和,资讯又发达,她那神秘的面纱早已揭去,但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走遍大江南北之后,许多人把旅行的目光投向海峡的东岸。  当搭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福建首发团的客机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时,兼具游客、记者、作家三栖身份的年月与109位游客一时交织着亲切感、神秘感,开始了10天对宝岛台湾的探秘。《年月走宝
期刊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之时, 正处于销售淡季的图书零售市场一如寒冬的肃杀。不过随着元旦、春节的陆续到来,市场开始呈现回暖之势,从2012年最后一个月的数据已可见一斑。12月份开卷综合指数为273.45,较之11月份上升了2.96点,环比上升1.09%,同比上升5.64%,在淡季中实现了难得的双增长。在全国九个主要细分市场中,与上月相比,除教辅、英语和文学三个小类外,其余六个细分类均实现环比上升。而与去年
期刊
《一一》里洋洋有句话:“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这个“前面、后面”的说法虽是由人本身出发,但杨德昌导演用在这里显然也有针对电影而发的用意:观众只能看到银幕前面的电影,看不到银幕的后面——当然这只是个譬喻——比较真确的说法是观众看不到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从这点再切入到更深的层次,就是在质疑何谓真实,或者人是否该相信自己肉眼所见。  这种关于认识的质疑其实对所
期刊
2012年岁末,张求会、胡文辉、刘铮三位陈寅恪研究专家在广州方所参加了一场题为“作为平常人的陈寅恪先生”的讲座;几日后,吕大年、高峰枫、张晖、艾俊川四位在北京对谈,谈论西方文史、中国古典文学和古籍版本和印刷史。这两场讲座其实都与一套书有关:“六合丛书”。这几位作者也是“六合丛书”的部分作者,而北京的那场对谈,也是“六合丛书”的出版方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启真馆策划的“启真文化讲堂”。  北京启真馆文化传
期刊
A  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作者:斯蒂芬·布雷耶 译者:何帆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布雷耶大法官认为,民主政制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司法系统支撑,也取决于普罗大众的理解和认同。为维系人民对法院的信任,进一步开启民智,这位“当代美国最有智慧的大法官”,结合“华盛顿禁枪案”、“日裔公民集中拘押案”、“关塔那摩囚犯案”等案件背后的重大争议,阐述了最高法院应当如何以
期刊
1960的台北是个单纯而又谨慎的年代,在那段生命历程里面,时代充满着一致性,原来所谓的戒严军政体系下,群体社会的悲欢离合休戚与共,完全有着一致性的步伐。金秋十月的大阅兵,每天歌颂伟大的蒋公,加上令人欣喜若狂的黑白电视机问世,真是天大的喜事!还有家里面总有街坊邻居来观看新买的妈妈乐洗衣机如何洗衣服。  十三四岁念初中的我总是到西门町来买唱片,一家家唱片行热闹极了,长发的美女店员是数不清少年学子的幻想
期刊
爱问“为什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必经之路。孩子们对周遭一切未知之事都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成因,因而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家长一个头两个大。  有些家长愿意耐着性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找出答案;有些家长则嫌烦,以自己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发问。  家长之所以恼羞成怒,除了太忙没空,通常还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太过“理所当然”(人为什么大便?大便为什么不可以吃?),显得可笑(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