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疑有他处存疑,享受解答生活之谜的乐趣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li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问“为什么”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必经之路。孩子们对周遭一切未知之事都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成因,因而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家长一个头两个大。
  有些家长愿意耐着性子回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去找出答案;有些家长则嫌烦,以自己的权威命令孩子停止发问。
  家长之所以恼羞成怒,除了太忙没空,通常还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太过“理所当然”(人为什么大便?大便为什么不可以吃?),显得可笑(睡醒后为何会长眼屎?),或者不知如何回答(如,我是怎么来的?),捉襟见肘,只好禁止孩子发问,一劳永逸。
  殊不知,爱发问且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能够被保留,对于未来的学习成长,帮助颇多。许多世界知名的科学家,都是因为孩童时代的好奇心没有被压制,能够顺利被引导,才能有后来的成就。
  或许孩子从来都爱发问,搞得大人头疼,图书市场上有一类书经年长销不断,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系列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包含了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发问的问题。家长要不就藏起来自己当参考资料,要不干脆丢给孩子读,满足孩子旺盛的好奇心。
  记得小时候,我自己也很爱看《十万个为什么》这类的青少年科普读物。长大后发现,不少朋友、同学小的时候也都很爱看。到如今有些朋友自己当了父母,也还继续买这类书给自己的小朋友读。
  甚至,《十万个为什么》后来还有了各种各样的进阶版,《肚皮脂肪要多厚才能挡子弹:101个古灵精怪的科学问题》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是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于1994年创立的“最后一句话”专栏的结集。这个单元开放读者提问,只要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发问,答案也由读者提供(没有读者提供时,周刊的编辑部才会跳出来代答)。
  与其它《十万个为什么》最不一样的地方,这本书的答案经常不只有一个,也不尽然是科学证实过的,实在太有想象力的答案,编辑部也乐于收录。
  本书更是收录专栏中最稀奇古怪的提问与解答,像是书名《肚皮脂肪要多厚才能挡子弹?》本身就是其中一个提问,另外还有“淤青的颜色为何会变来变去?”、“长期微量服毒的人体耐毒性会比较高吗?”、“光喝酒不吃饭能活得了吗?”、“一公斤食物可以变成多少大便?”、“如何测量头颅的重量?”。
  除了看起来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有一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好像知道答案却不知道原因的问题,像是“减肥药真的有效吗?”、“为何猫有九条命?”、“搭上火车的蜜蜂能自己找到路回家吗?”、“腌制品会否危害健康?”、“水饺煮熟后为何会飘起?”、“橡皮筋为何放久了会融掉?”、“发芽的马铃薯到底有没有毒?”。
  还有一些,根本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像是“栗子可以用来制造弹药吗?”、“为什么各种轮胎的花纹都不一样?”、“将核废料放入地心是理想解决办法吗?”、“日光灯管为何会变灰?”。
  不过,我认为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不在于了解了许多过往困惑我们却也没特别去找答案的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其实不知道答案也不会怎样),而是从提供答案者身上学到“科学实证精神”。虽然有一些答案提供者显然是科学家,而且正好就是研究该领域的专家,但是,有些提供答案者原本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却是读到题目后引发了好奇心,自己试着做实验、找资料,才得出解答。
  本书有趣的地方也在此,不单只是告诉读者“正确”答案是什么,还邀请读者一起参与解谜的过程。甚至,有一些“未经科学证实”但充满“想象力”的答案(如日光灯管为何会变黑一题有读者提出了“黑暗吸收者”理论,灯其实不是放光而是吸收黑暗),编辑部也不吝收入(只是加注警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如何在不疑有他处存疑,找出令人惊喜的答案,正是科学迷人之处。
  还有解答者鼓励读者,与其只是问问题然后要人家给答案,不如自己先试试看。这样一本鼓励发现问题与答案的书,很适合大人小孩一起读,甚至读的过程中如果碰到自己有兴趣的问题,不妨试试自己做实验(例如“风会把苍蝇吹跑吗?”),看看是否能够得出和书中的解答不一样的新发现。科学革命,往往就是从不经意的细节处重新实验得出新结果开始的,千万不要小看你的灵光一闪,宇宙的奥秘,往往就藏在其中,端视你是放手让他走还是伸手抓住!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前,先锋作家马原放言“小说已死”,叙事实验在一个转角处搁浅。时光轮回至今天,二十多岁的马原已经成为59岁的马原,他带着新书《牛鬼蛇神》重回文坛,带着他的叙事眼光再作小说。于是,他的离去、归来便成为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7月,“马原归来——我会再写二十年”新书推介活动在厦门“不在书店”进行。马原乐呵呵说,他会再写二十年,因为自从生病以来,生命反而多了惊喜。还要写一部自传,活了一甲子,也到了
期刊
做编辑,总有一些心仪已久的作者,时刻想为他们编几本书,哪怕是没有任何的酬劳。这种心仪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只是一种单纯的久仰。之于笔者,心仪的作者很多,老一代的比如北京的周有光先生、四川的流沙河先生;中年的如山西的韩石山先生、辽宁的高海涛先生;年轻一代的则有曾经在吉林现居广东的王国华和上海的毛尖诸人。不过好事多磨,直到今年6月,总算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愿望,为王国华出了一本历史小品集,这也
期刊
1998年美国华纳影片公司发行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中,女主角Kathleen经营一间独立儿童书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电影中,书店不敌大型连锁书店的折扣战,选择结束营业,剧中一幕,店外张贴的海报写着“Closing This Week: All Stock 40% off.”满店的客人,忙着抢购出清的折扣书和可以带走的桌椅,某位客人说
期刊
长裙、毛帽,两条麻花辫晃啊晃,再配上一张素净圆脸和清甜嗓音,她是小说家张瀛太。尽管已年逾不惑,又在大学里担任文学教授,她举手投足却仍充满少女气息,见了人只消三言两语便能畅快聊开,丝毫没有作家架子。见了本人,读过新书《花笠道中》的读者必然会发现,书中那纯真娇美又善解人意的“燕子”宋微青,活脱脱就是张瀛太本人的化身。而这本号称“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除了描写两位好友“燕子”和“乌鸦”之间的美好青春,也
期刊
蔚蓝色的台湾海峡曾波诡云谲,无法逾越的万顷波涛,让大陆民众对祖国宝岛台湾产生无限的遐想,如今虽然海峡已一派祥和,资讯又发达,她那神秘的面纱早已揭去,但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走遍大江南北之后,许多人把旅行的目光投向海峡的东岸。  当搭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福建首发团的客机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时,兼具游客、记者、作家三栖身份的年月与109位游客一时交织着亲切感、神秘感,开始了10天对宝岛台湾的探秘。《年月走宝
期刊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之时, 正处于销售淡季的图书零售市场一如寒冬的肃杀。不过随着元旦、春节的陆续到来,市场开始呈现回暖之势,从2012年最后一个月的数据已可见一斑。12月份开卷综合指数为273.45,较之11月份上升了2.96点,环比上升1.09%,同比上升5.64%,在淡季中实现了难得的双增长。在全国九个主要细分市场中,与上月相比,除教辅、英语和文学三个小类外,其余六个细分类均实现环比上升。而与去年
期刊
《一一》里洋洋有句话:“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这个“前面、后面”的说法虽是由人本身出发,但杨德昌导演用在这里显然也有针对电影而发的用意:观众只能看到银幕前面的电影,看不到银幕的后面——当然这只是个譬喻——比较真确的说法是观众看不到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从这点再切入到更深的层次,就是在质疑何谓真实,或者人是否该相信自己肉眼所见。  这种关于认识的质疑其实对所
期刊
2012年岁末,张求会、胡文辉、刘铮三位陈寅恪研究专家在广州方所参加了一场题为“作为平常人的陈寅恪先生”的讲座;几日后,吕大年、高峰枫、张晖、艾俊川四位在北京对谈,谈论西方文史、中国古典文学和古籍版本和印刷史。这两场讲座其实都与一套书有关:“六合丛书”。这几位作者也是“六合丛书”的部分作者,而北京的那场对谈,也是“六合丛书”的出版方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启真馆策划的“启真文化讲堂”。  北京启真馆文化传
期刊
A  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  作者:斯蒂芬·布雷耶 译者:何帆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布雷耶大法官认为,民主政制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司法系统支撑,也取决于普罗大众的理解和认同。为维系人民对法院的信任,进一步开启民智,这位“当代美国最有智慧的大法官”,结合“华盛顿禁枪案”、“日裔公民集中拘押案”、“关塔那摩囚犯案”等案件背后的重大争议,阐述了最高法院应当如何以
期刊
1960的台北是个单纯而又谨慎的年代,在那段生命历程里面,时代充满着一致性,原来所谓的戒严军政体系下,群体社会的悲欢离合休戚与共,完全有着一致性的步伐。金秋十月的大阅兵,每天歌颂伟大的蒋公,加上令人欣喜若狂的黑白电视机问世,真是天大的喜事!还有家里面总有街坊邻居来观看新买的妈妈乐洗衣机如何洗衣服。  十三四岁念初中的我总是到西门町来买唱片,一家家唱片行热闹极了,长发的美女店员是数不清少年学子的幻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