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

来源 :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shashou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碉堡
  一垛麦草,躬成父亲的脊背。
  孩子们爬上滚下,在玩攻碉堡的游戏。
  渐渐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摔跌中,孩子们的骨头变硬了。
  斗 鸡
  抱起一条腿,就成金鸡独立了。
  一群独立的小公鸡,以膝头相顶、相撞……
  他们的大腿在收获青紫色疼痛的时候,幼小的心灵也得到了关于竞争的启蒙。
  扫树叶
  每当炊烟被秋风吹凉,我就听到了村外那些白杨树和槐树的呼唤。
  我拉着架子车来到树下的时候,它们纷纷脱下各自泛黄的衣裳交给了我,让我拉回去为家里御寒……
  许多年过去了,故乡马路边的那些树,不管它们是否苍老、驼背,都一直高大在我的心里,让我感到温暖。
  拾西瓜皮
  蝉鸣,自大树的缝隙不断地筛下来。
  在卖西瓜的店铺前,我以赶不走的鸟雀的耐心、蜜蜂的专注,欣赏着城里人吃西瓜的各种姿态。
  然后,以等待的竹笼,把人家扔过來的瓜皮接住。
  露天电影
  人若潮涌。
  我是会隐藏的潜水艇,沉到潮水下面,躲过收票人的视线。
  烟头们忽明忽暗。
  瓜子们似窃窃私语。
  我捡起一块烂砖头,把张望那块白布的好奇心垫高。
  炊 烟
  怕我被太多的青草缠住,不知道挽着牛羊的渴盼回家。
  怕我被一只蹦跳的蛐蛐诱惑,跌进哪个井里。
  怕我被坏人骗走,像香喷喷的诱饵会让鱼上当。
  怕夜色趁我叹惋时把路藏起,让我找不到家的方向。
  欲落的夕阳,被从村子里升起的炊烟拽住。
  其中有一缕,以娘站在村口张望的姿态——向我挥手,把我呼唤回家。
其他文献
一场节日的盛景,一段素朴的岁月,一个王朝的繁华。凝结于一张泛黄的纸页,以荣傲的身姿,在时空的罅隙中传延不息。  当现代的眸光,碰触古老的风物,梦,溯洄儒雅的大宋。一越千年,如此熟悉,如归故里。仿佛我曾经是那个荷担的挑夫,仿佛我曾经是那个摇橹的船工。仿佛我曾经从濡湿的阡陌之上打马而过,划破乡间早春的静谧。  从城阙到郊甸,从村舍到街市。车船辐辏,人流如织。相逢一笑,不问乡关何处。  洞开的城门,释放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不仅仅是获得教育知识、掌握教育方法、习得教学技能等一系列克服“一般无知”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情境的丰富性,都决定了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着教育场域的开放状态造就的认知困境。鉴于此,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一种认知的转向,由习得教育教学知识与方法,克服“一般无知”的过程,到逐步再建教师个体的教育智慧。  关键词:一般无知;必然无知;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
他把体内淤积的忧伤吹出来,吹得叶子流泪。今夜,月亮是一面镜子,照着他,从一支曲子里回到从前。  一支箫,戳疼了春夜。  太忧伤了,听不下去了,两只鸟飞离树梢。哗啦啦,月光如水,打湿了躁动的夜色。  一支箫,吹开满树梨花。  簫声里,童年哭,少年笑。  一曲终了,窗外,明月已白发苍苍。  富水河畔垂钓者  垂钓者众多,如卒,沿富水河两岸布阵。  鱼咬钩,风咬手,钓起一串闪亮的歌声。鱼篓摇摇晃晃,站不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派创始人之一。1840年生于巴黎,童年在阿佛尔度过。以画漫画起家,并获得了一些名声。他在巴黎结识了巴齐依、雷诺阿、西斯莱和毕沙罗,组成了注重外光的画派。1870年他因战争逃到英国,又遇见毕沙罗和杜庇尼,在伦敦结识了透纳和英国的风景画家。回到法国后,定居在塞納河畔的阿尔让特伊。1874年,莫奈展出了他著名的作品《日出一印象》
吴投文,1968年出生,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研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大量诗歌及理论研究论文,并入选重要选本。出版诗集《土地的家谱》《看不见雪的阴影》及《沈从文的生命诗学》《百年新诗经典解读》等学术专著。  界 限   我从窗子里看到的天空是方形的,湛蓝而深邃,似乎遥不可及,又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蓝色海潮的浪涌。我却无法触摸,我的心里有一块巨大的礁石,把我镇住在坐
他的芬芳主义在勺下变得无形。  无形的,是食俗文化的衰竭;有形的,是古典菜谱的气味进入神秘而晦涩的研发室……  众多的味蕾品味从嘴里进入的美馔,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开始浸润丝绒般的梦境和悠长的乡愁……  深入古老的味道,大师的鸟从味蕾上浅翔而出,飞向丛林中的松茸,松茸是食材王族的后裔,骄气而雅丽的面孔,雍容而华贵的气魄,让大师的手势树结满怜惜和神往的念想……  静止的空杯和琉璃瓦顶的光泽,凝聚了大师
空旷无形  开初,空旷无形,明月无形。  所有的深蓝聚集在一起。  他把手举起时,光线黯淡下来。该去问谁呢?无形之地,没有声音。一树树花举起火炬似的锦簇。  扬鞭策马的少年人,翻山越岭,穿涧越溪。  他生在苗歌飞扬的部落,与晨曦、晚云为伍,谛听鸟啼、虫鸣。过往是单曲循环,他渴望更华美的乐章、更起伏跌宕的音符,能与外界的纷繁合舞。榕树垂落错杂的枝丫,他迷失于深暗的丛林。野菌散吐浓郁气味,静悄悄地腐烂
黑陶:时间从火中来  泥土,又高又远。黄河之水,从高远的巴颜喀拉山脉启程,流经黄土高原。泥沙,一路相伴,聚集在下游的冲积平原。  这一路,我们在风霜雨雪中,在村庄和鱼群中,在相遇和分离中;这一路,我们在与鹅卵石的撞击中,过滤掉杂质,不断地趋于细腻和圆润;这一路,因为许多意外的阻拦和随时可能现身的死亡,我们变得更加团结而坚定。我们在时间中,锤炼出一个美好的品质:黏性大。  此刻,泥土开始出发——制坯
一场雨,淋进另一场雨的梦里。  天尽头,炸雷轰隆,耀眼的光,唤醒黑夜更深处的蛰伏。  脚印逶迤,三三两两的耳语飘过港口。  忧伤突如其来,不知何处因起,哪里灭去。  時光,就在这样的夜里缓慢起来。一直追寻的结果,一旦被真正拥有,却发现,其实我们要的是另一种生活。  窗框的弹跳,开始静了下来。  水面漂浮着一层清澈的油绿,停靠的船只随着缆绳轻轻摇摆,划出一道一道伤痕模样的潮水。  它们笑着,或者皱着
进入21世纪以来,散文诗的繁荣态势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散文诗繁荣态势的背后似乎也隐藏着不小的危机,一个典型的事实是,数量庞大的散文诗作品被许多专业人士指认为“小花小草”“小情小调”,真正具有大格局、大气象、大情怀的散文诗文本相对匮乏。这不能不令关心散文诗创作现状的人为之忧虑。这些年,我对散文诗之于分行体新诗的文体特色与功能、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思考。2019年,我专门撰写了一篇名为《重新定义“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