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颜如玉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rcji54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一种物化的精神载体、知识载体和艺术载体。以往对中国古代书籍的关注主要在于它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书籍的版本、目录、印刷、收藏与传播。近30年来,随着图书流通市场的活跃和国家正在全力推进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历代典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载体与民族根基,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瞩目。人们的视野从中国古代书籍的内容延伸到了外在的形式——装潢。
  我们当今通常所指的书籍“装帧”一词是始于晚清的现代书籍设计术语,是西方印刷技术进入中国,我国传统的线装书籍向西式印装形式转变后,对图书的开本、版式、封面、字体、扉页、插图、装订形式等所进行的技术与艺术处理。“装潢”一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后为历代习用,泛指对纸质书籍与书画的保护保存方法。与此相关联的词还有“装裱”“装池”“装订”等。
  《妙法莲华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存卷四,唐写本。卷轴装,旧装、民国龚心钊重装本。此卷仅新接一段引首,基本保留原装面目,龚心钊题跋谓木轴为原制,尤为可贵。
  《许真人井铭》
  徐铉撰、书,宋拓本。经折装,宋旧装、清沈树镛重装本。此件原题宋装,实已不是宋装原来面目,但是保存了宋代托裱的内页,蛀孔也未做修补。旧拓被逐页浮置于新制的经折式底册上,中心对折处与四角分别用丝线加以固定,不加裱褙,首尾加装面板,外包以蓝布书套。此种装法为重装本中特例,仅此一件。
  当年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曾以千金购得《许真人井铭》,后辗转进入沪上收藏巨擘吴湖帆的四欧堂。富藏金石的吴湖帆亦对此本格外青眼有加,说:“吾家所贮唐宋诸碑帖,以此真宋初拓为最古。所见唐拓诸本,亦不可信,皆无此古也。”并奉其为“天下第一北宋拓北宋装,四欧堂墨宝之一”。
  《幸浙盛典图记》
  清乾隆间内府绘本。线装,内府装池本。此件分为《图》《记》两部分,《图》《记》各四卷。全书图共四百幅,皆为单叶,前、后两叶装为一页,各卷所有图版前后衔接吻合,可连为一长卷。装时各叶面、背交替相叠,中加衬页,再以线装样式订为四册,因此版心部分皆不相连,是为线装书特例。
  《(后汉书郡国志)残页》
  刘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志》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宋绍兴江南东路转运司刻宋元递修本。卷轴装,民国王国维重装本。此残页原为南林蒋氏藏明装明钞本《成祖实录》面叶衬纸,王国维装为立轴,但未装天杆。
  有关中国古代书籍的装潢史料十分有限,人们对此方面的了解主要依靠现存的文献记载、传世实物与考古材料三者综合考察。中国古代书籍装潢形态十分丰富,如果从“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开始,编以书绳,聚简成篇的简策装已有了早期的装潢意识与设计实践。之后的帛书、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态,既展现了中国书籍史的发展演变,也从艺术上展示了书籍的不同装潢特点。
  书籍是一种以阅读为主要目的的实用性物品,它的物质属性使之具有材料感、工艺感、视觉感和审美感。因此,作为人造物品的书籍都具有从单一的使用功能到上升到审美功能的设计要求,这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中必然出现的结果,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书籍的装潢演变状态也正是不同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它折射了不同时期书籍生产和收藏的背景与境况。中国古代书籍的形态从简策装到卷轴装、册页装的变迁主要受载体材料和制作方式的制约,在此基础上的书籍装潢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从而达到了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在清代藏书家孙从添的《藏书纪要》、叶德辉的《藏书十约》等书中,对书籍装潢均有相应的概括。
  虽然我国古代对书籍装潢艺术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总结,历代的书籍装潢叙述只是零篇断章,但在中国悠久的书籍史上,大量的书籍生产与收藏为装潢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从普通工匠到名家高手,直至帝王,对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的发展均有重要贡献。传世的众多实物展现了古代书籍装潢工艺的丰富性与高度成熟,使书籍之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标识性的代表之一。
  从书籍史的考察可以看到,书籍装潢是一种文本生成过程的终结与归宿。不论是写本还是雕版印本,均是文本前期制作过程中的版面艺术设计,而装潢是后期成书与收藏过程中的艺术形式上的再设计。书籍装潢是在特定阶段与场合将文本固化供人们予以使用和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在递藏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呈现不同的面目,此情景正是书籍流传的特征之一。现存古代书籍历经递藏,不少形态已非原貌,历代藏家以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财力,对所藏之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重装,我们目前所见只是最后的装潢外观,其变化的面目已不能复原,仅留部分残迹可寻。所以,书籍的不同归宿就会产生不同的装潢。如宫廷藏书和民间藏书呈现了不同的装潢景象,在材料、色彩、裝具等方面均有等级性,尤其是宫廷藏书,其外在的差异和标志象征着不同的等级收藏,至于宗教类书籍的装潢,也呈现出重佛轻道的现象。宫廷藏书的富丽与民间藏书的雅致,成为中国古代书籍装潢的基本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也是书籍装潢中的重要艺术元素。书上的签条、题跋、扉画、藏印均个性化地装饰了书籍,使之成为极具观赏性的收藏品。所以,中国古代书籍装潢与收藏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它融入了收藏者的艺术品位和学识,创造了具有个人标志意义的书籍装潢,如黄丕烈的“黄装”、陶湘的“陶装”,还有项元汴、龚心钊、吴湖帆等人的书籍装潢。这些装潢作品与现代书籍装帧的批量统一生产,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的分野。
  书籍的装潢不仅是功能与形式美的艺术融合,雕版、书衣、函套、书匣等这种工艺化的表象之下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投射了东方哲学的精神。以中国古代书籍形态最具代表性的线装书来考察,它的版式蕴含了“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念,从天头、地脚到版式各部位的“口”、“眼”、“脑”、“耳”、“鼻”、“心”、“面”、“衣”等称谓,赋予了书籍具有生命和精神的象征。而人们对书籍所具有的“书卷气”共识,正是对以“雅”为核心的“护帙有道”(《藏书纪要》)的装潢认同。其书卷之“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意境”之美,寄予了书籍崇高的艺术境界。
  上海图书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籍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其中不乏装潢佳作,现择其精品予以展示。在纸质书被唱衰的当下,我们回望中国古代书籍的装潢,既表示我们对书籍的崇敬和礼赞,也以此增强我们珍爱图书、传承文化的信心与责任。
  2018年11月初,上海图书馆筹备已久的年度大展“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引发了一次观展热潮。上图素来低调,馆藏却“卧虎藏龙”。这里所藏古籍善本、历代碑帖,因传承积累久远深厚,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堪称举世闻名。就其中最为珍稀的宋元刻本而言,上图收藏总量就达三四百种,位居全球第二,宋刻如《集韵》《艺文类聚》《杜工部集》等均为海内外传世孤本;就碑帖来说,列入国家等级藏品的宋拓本有44种,宋拓《许真人井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郁孤台法帖》《绍兴米帖·卷九》等也均属传世孤本。
  在“缥缃流彩: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展中,上图展出的馆藏文献品类涵盖佛经、书籍、碑帖、尺牍,总数达100件(组),每一件都堪称“镇馆之宝”。这其中,有许多举世稀见的“国宝”级珍品或孤本,如沪上收藏巨擘、书画家、鉴定家吴湖帆四欧堂的“镇堂之宝”宋拓《四欧宝笈》,传世孤本宋拓宋装《许真人井铭册》,宋拓《绍兴米帖·卷九》,唯有二函残帙的宋拓《郁孤台法帖》等等,皆为大家耳熟能详之作。
  只是大多数时候,这些古籍碑帖被封藏于书匣之内,不轻易示人。曾有文介绍,除有限的公开展览或少量零星复制之外,上图许多珍稀名品,若非特殊之需并经特别手续,一般人甚至是近水楼台的本馆人员,平时皆难获一睹。
  四欧宝笈
  此为吴湖帆生前最珍爱的宋拓碑帖之一。《四欧宝笈》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传世碑拓,包括《邕禅师塔铭》(海内原拓孤本)、《明公皇甫碑》(北宋拓本)、《温虞恭公碑》(南宋拓本)、《九成宫醴泉铭》(南宋拓本),每一本都是宋拓,皆是传世碑帖中“金字塔尖”式的国宝级文物。吴湖帆先后收齐,四碑合装为一匣,并题“四欧宝笈”,其书斋亦名为“四欧堂”。
  其中,《邕禅师塔铭》为宋拓海内孤本。宋时其就有翻刻多种,版本流传繁多,而唯有四欧堂本是唐刻原石拓本,尤为珍贵。
其他文献
相对于近现代书画、清三代瓷器这样的市场热门,善本碑帖的收藏向来比较“阳春白雪”。去年秋拍,安思远藏善本碑帖十一种在中国嘉德“大观”夜场创下了1.926亿元的天价,不仅让业界瞩目,更印证了市场与藏家的进步。为此,《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宋皓。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善本碑帖能够书写纪录是偶然还是必然?未来市场走向如何?我们又该怎样去把握古籍收藏的魅力?且听她的深知灼见。
期刊
通常来讲,中国古代有三大藏书体系,即官府藏书、书院藏书和私家藏书。如果说天禄琳琅代表了皇家藏书的精华,那么以过云楼、嘉業堂为代表的藏书楼则是民间私人藏书的顶峰。而在拍场上,以天禄琳琅为代表的皇家藏书和以过云楼为代表的私家藏书都是当前的市场热点,可谓各擅胜场。  藏品 既富且美  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谕令于敏中、彭元瑞、王杰等十位大臣在内府藏书中选出宋、元、明三代的精品放置于昭仁殿书橱
期刊
2018年4月3日上午,香港苏富比2018年春拍特设的“佛慧昭明——宣德御制大般若经”单品专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槌。这十卷明宣德御制《大般若波罗蜜经》在拍卖前就被寄予厚望,并在当天的拍场上以6500万港元起拍,经过多轮激烈的争夺,最终其以2.39亿港元易主,一举创下世界佛经拍卖的最高纪录。  据悉,目前宣德御制四大部经中,《华严经》不知所踪,《宝积经》及《涅槃经》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只有这套《般
期刊
看过了许多中国的传统“猪文化”,我们不妨也放眼世界,看看猪在国际范围内拥有怎样的地位。  事实上,猪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较有趣的是,西方也有很多像《西游记》中天蓬元帅被贬为猪的类似神话故事。如在古希腊史诗《TheOdyssey》中,瑟茜女巫就拥有把人变成猪的法术。又如在《Welsh Mabinogion》记载的神话故事“Culhwch and Olwen”中,Twrch Trwy
期刊
张伯驹与潘素,这一对文艺伉俪,一位诗书皆善、一位音画双绝,绝对是令人羡慕的一对才子佳人。他们两人携手共度危艰,始终不离不弃,一生知己,胜过人间无数。可以说,他们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伯驹先生在上世纪的文化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段传奇。  在那民族危亡、文化衰落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不惜倾家荡产抢救和保护了大批国宝级文物。他奔走呼号,为振兴发扬诗词书画等传统文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伯驹先生出
期刊
2018年,热热闹闹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最终以“平稳”收官。新的一年,艺术品市场将何去何从?这已成为不少业内士最为关心的话题。在此,我们不妨回首过去的一年,看看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榜单上,在哪些艺术品成功入围?透过之个榜单,也许你能发现市场变化的蛛丝马迹。  201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阶TOP10  2018年的艺术品市场在宏观经济持续不振的大背景下,总体成交依旧表现出平稳的态势。不过,与201
期刊
2018年6月20日中午,中贸圣佳春拍“璀璨——‘弘历的帝王品位’古代艺术珍品及宫廷瓷器专场”在京举槌,61件精品轮番登台。其中,天禄琳琅宋版首部著录乾隆御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存卷首、卷十至十五)以1800万元起拍,经过多轮角逐,最终以3047.5万元易主。据了解,《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历代皆有刊刻,以元刻本年代为最早。本次上拍的这本纸墨清朗,字体秀劲圆整,为元代建阳坊佳椠。尤为难得的是这部
期刊
牌坊锭,是晚清时期云南的通用货币,铸数甚多。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底,龙元开铸,废两改元,已成定局,牌坊锭被迫退出省垣,兼销业者纷纷歇业或改行,如从事金业、钱业等。  不过,牌坊锭却并未从此走入历史。由于云南与泰、缅、老挝等邻邦的边境贸易仍需使用大量白银,滇南边境的思茅地区趁势而起,取代昆明成为牌坊锭的铸造重镇。除了当地业者外,也吸引了部分省城兼销铺前往发展。  逐渐走向“符号化”  中国与
期刊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爱上了‘石头’。从此,我也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奇石,自古就作为案上、园中的清玩雅供而备受文人墨客的追捧。而在当今的收藏圈儿里,也有这么一群对奇石痴迷的爱好者。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奇石,他们不畏艰辛,来到条件恶劣的奇石产地“寻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奇石专业委员会会长张东林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十几年前,他筹得百万以“天价”迎回一块令人拍案叫绝的广西大化石一一“中国虎”
期刊
眼下,拍卖会和艺博会是收藏家们购藏艺术品的主要途径。这两种途径在展示、交易、宣传、服务等方面有很多差异,两者之间,藏家究竟更买谁的账,还要通过数据来说话。  2010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表现超越了美国与英国,首次跃升成为国际艺术市场中最重要的国家,打破了国际艺术市场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被美国与英国占据首要地位的纪录。另外,中国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快速崛起还体现在有六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