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思考中国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im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早春,当上海知青周其仁站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850农场场部,在广播喇叭下静静聆听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心里明白,人生到了一个转折的十字路口。
  那一年,北京大学1966年毕业生陈一谘已经在河南下乡十年。陈一谘比他身边的知青都要年长一些,政治上也更成熟,出众的组织能力使他把众多年轻人联系到了一起。到1978年时,他同样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伟大的转折,他也到了该回北京的时候。次年,他重返北京。
  1978年前后,大批知识青年从边塞乡村回到城市,高考的恢复更是让北京聚集起了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精英们。他们带着下乡多年所经受的历练,也带着这些年对国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始投入人生的新阶段。
  
  入世情怀
  周其仁下乡十年,有八年是在完达山的深山里狩猎。那里方圆几十里内除了他和师父再没有人烟。周其仁与师父住着自己盖的窝棚,吃着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日夜与野兽周旋。就在那远离工业文明的环境里,周其仁在油灯下读完了家里寄来的《资本论》和《国富论》。
  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当个猎手。这个当时只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从《资本论》中看到了一道曙光,他后来回忆时形容:这种阅读为他“开启了接触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丝门缝,带来了一个不同的参照系,使这个中国青年开始朦胧地打量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
  “那是个很荒唐的年代,却又有很多浪漫的东西。”罗小朋回忆说。罗小朋是1969年的北京航空学院毕业生。本来按照当时的政策,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他可以不用下乡,由国家分配工作。但是他坚持要去农村。
  在那个年代,学生们仿效青年毛泽东是潮流。毛泽东改写了20世纪中期的中国历史。他用一种超乎人们想像的方式夺取了政权,接下来,用同样超乎所有人想像的方式全面改造中国。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首先把目光瞄准了乡村社会,摧毁乡村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土地私有制度,建立人民公社,试图带领农民直接奔向“共产主义”。这些试验导致了巨大灾难,中共党内务实派予以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将在农村改革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杜润生。
  这样的反对让毛对自己建立的政权体系大为恼火,这也成为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因之一。
  文化大革命让当时的年轻人欣喜异常。不管出身干部家庭,还是平民家庭,这些年轻人普遍崇拜毛,多少继承了他的那种浪漫气质。毛的楷模让他们无不具有宏大抱负:改造中国,解放全人类。这样的情怀,哪怕经历了三四十年的时光消磨,今天在他们身上依然可以清晰看到。
  在厌倦了学校中的“派仗”后,罗小朋和他的好友听说,“哈军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有一群干部子弟正准备到河南插队,就找上门去,要求同往。当时,一位领头的女生很不屑地看着他们说:“准备好了吗,小黄毛?一时冲动。”但罗小朋并不气馁,几经周折,终于在1970年去成了河南农村。
  张木生的经历就更特别。他下乡几乎比所有的知青都要早,“文革”开始的前一年,1965年就去了。那时他刚刚从人大附中初中毕业,和他的同学陈伯达的儿子陈晓农一道,一心想着效法青年毛泽东开动双脚到农村去干革命,他们自己跑到派出所销了北京户口,奔赴内蒙插队。
  到了1968年,知青下乡变成政府旨在解决就业问题的一项政策。在这之后,陈一谘、邓英淘、罗小朋、王小强到了河南,王岐山到了陕北,翁永曦、白南生到内蒙古,陈锡文、周其仁、朱嘉明到了黑龙江的生产建设兵团,王小鲁、白南风、林春、李银河去了山西。
  当时大多数知青下乡带有强迫、半强迫性质。然而,上面列举的这些人大多数是满腔热血地自愿奔赴农村的,因为他们有宏大的抱负:改造农村,改造世界。
  
  幻灭
  也因此,跟普通知青不同,他们下乡之后,像真正的农民一样干活。实际上比农民干得更加卖力。用张木生的话形容,“吃三睡五干十四”,一天除吃三顿饭,只睡五个钟头,苦干14个钟头,“真是脱胎换骨”。200斤的泥担子压得膀子全破了,一顿饭能吃四大碗面条。
  然而,乡村的现实是残酷的。辛苦一年的结果,是他所在的大队第二年的工分值更低了。因为一年下来,产量没提高,反而由于新来的人要参与分配,拉低了大家的平均收入。
  知青们在留下口粮后,把自己一年挣的钱粮都捐给了贫困户,但贫困户们仍无法维持温饱。张木生回忆说,自己别说是无力补天,就连补个小队也补不好。而知青们自己的生活还得靠家里贴补。
  这样的现实令张木生苦闷。更让他震惊的是,农民们对自己生计的热情比他还要黯淡:“出工是摇,干活是聊,收工是逃。”知青们迷惑了:这样的农民有什么资格教育自己?翁永曦是1968年下的乡。他回忆说,“走之前,我们受的教育是,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是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贫下中农能教育我们吗?在我们看来,他们满脑子都是小农思想。”
  他们慢慢意识到,这个国家的农村政策、农村制度存在根本问题。翁永曦回忆说:“开始时我还想,是不是只有我在的村子是这样,只是看到了局部现象,没有看到整体?但每年回北京,和各地农村回来的朋友们一聊,都一样,在哪里都吃不饱肚子。”
  张木生开始想到,中国农业生产上不去的原因并非“四清”和“文革”整来整去的干部问题,而是体制问题,说白了,就是人民公社制度有问题。
  1971年“9·13”林彪出逃事件,让年轻人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更大冲击。当年正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的知青贺延光,是在实行一级战备已经一个多月之后,在一个戒备森严的营房里听到传达的。他回忆说:“那天,我们百十多人,都盘腿坐在大通铺上。团长进来,披着军大衣,毫无表情地开始念文件,说到‘林彪叛党叛国,仓皇出逃,摔死在温都尔汗’……我们哪有这种思想准备?一愣神,我们坐着的通铺不知怎么就塌了。要是平常,大家得笑闹成一堆了吧,那天,谁都不敢喘气,坐在满是尘土的地上还在那听。”
  这是一场政治地震。经历这一震动之后的翁永曦说,“中国整个的政治方向出了问题。林彪是毛泽东推出来的,连他都叛党叛国……特别是公布了那个林立果的《571工程纪要》,私下里我们觉得,那个基本上讲的是真话……”。
  
  在乡村思考
  乡村贫困的现实与这个政治事件的猛烈冲击,让很多原来有理想抱负的知识青年产生了幻灭感。农村的贫困、沉闷、闭塞,也让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很多人因此自暴自弃,但有一群人拒绝沉沦。
  为在迷茫与苦闷中寻找答案,张木生一头扎进书中。他读了大量马列著作,也读“禁书”。“那些后来看来特时髦、很新鲜的书,存在主义、未来主义、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等,在中国都已被翻译出来,作为内部读物出版,还包括托洛茨基的著作,他对斯大林的批判等等,我都读过。”张木生说。作为干部子弟的张木生,有搞到这些书的方便条件——这些书通常在家里“大人不读小孩读”,后来,它们很快在张木生的知青伙伴们手中流传,被如饥似渴地传阅。
  阅读、思考之后是写作。下乡三年后,张木生写了篇3万字的文章:《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关于中国体制问题的研究》。文章批判了斯大林体制和学大寨的偏颇,并对当时中国的体制问题提出了质疑。它在民间不胫而走,知青中出现了很多手抄本,张本人还为此遭受了一场牢狱之灾。
  思考者必然同声相求,同一个地方的知青们结成了“思想村落”。陈一谘由此显示出组织才干。后来,罗小朋、邓英淘也来到他所在的河南驻马店,再加上附近的王小强。陈一谘经常组织他们进行小规模的讨论,学理论,议政治。
  这个青年思想文化沙龙的吸引力很快超出河南,知青们是有串联传统的。与之长期保持通信的一位青年,是身在贵州的孙方明。
  孙方明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都匀的一家工厂当厂医。但他真正的兴趣还是国家的政治前途,他加入一个青年“思想部落”,其灵魂人物是日后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他们在一起读书,讨论各种问题。限于条件,他们读不到那些“黄皮书”“灰皮书”,读的是马列的书,鲁迅的书和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孙方明后来通过姐姐的朋友,结识了当时在河南插队的罗小朋,彼此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孙方明说,1973年他们第一次见面,一口气就聊了38小时。罗小朋回江西后,孙方明又与陈一谘联络上,开始通信,“大概两三个月通一次信,信会写得很长,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长的信大约上万字。”孙方明说,从卫校毕业后他与朋友们保持通信联系,每月几十封,“我的工资都花在两件事上,一个是火车票,一个是邮票。”
  1975年,孙方明想同钱理群一道去河南参观陈一谘办的“农民大学”。但是那一年正赶上河南大水灾,没能实现。第二年年初,他又千里迢迢从贵州坐火车到河南去见陈一谘,“我在河南看到了他们的学校,每天与另外一帮朋友聊天,见了好多人,前后待了十几天。”
  年轻人的思想就在这些僻远的乡村发育、传播,等待“文革”结束的时候,他们对于中国应当如何变革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构想,惟一需要的是寻找一个突破口。而在乡村进行思考的经历,很自然地引导着他们对乡村的未来进行思考。(待续)
  本刊记者臧博对此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山东寿光市北环路,占地3000亩、投资20亿元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开业已半年有余,这个中国最大的“菜篮子”已经成为中国物价走势的晴雨表。而其背后则有“PE(私募股权投资, private equity)王者”——美国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身影。  过去几年,百仕通集团在亚洲的重点一直是印度。但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2007年,百仕通集团延请前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
期刊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郭德纲事件”,起因于2010年7月底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娱播报》栏目的一出报道,报道指称郭德纲涉嫌私占小区公用绿地。  8月1日,北京电视台两名记者前往郭德纲别墅实地采访,两人不顾小区保安的阻止上前敲门,在与郭德纲弟子李鹤彪交谈过程中,记者周广甫询问小区物业给郭家所写证明的含义时,引来李鹤彪动手推打。  以此为导火索,随后十天内发生的事件便如相声段子起承转合,戏剧性场景不断出现。
期刊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近日变得“非常著名”。虽然没有“有关部门”站出来“宣称对此负责”,但郭德纲还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封杀”了——书籍、音像制品下架,主持的节目被停播,小剧场停业整改,擅于“说学逗唱”的郭德纲选择了沉默。  “封杀”关乎一位公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演出自由。用法律的术语来表达,这接近于“剥夺部分政治权利”。然而,和崔健、张惠妹甚至汤唯等诸多曾被封杀者一样,大多数类似事件并没
期刊
坊间传言数月之后,默多克出售星空传媒控股权一事终于落定。  8月9日,上海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华人文化)宣布将控股星空卫视普通话频道、星空国际频道、Channel V音乐频道,以及星空华语电影片库业务。  对于华人文化来说,这一交易仅仅是其媒体产业投资的开始。  8月11日,华人文化董事长黎瑞刚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华人文化面向的市场是全球传媒产业,除了这一宗面向国际传媒市场的投
期刊
“二战”后,欧洲人普遍有一种情绪和愿望,那就是欧洲再也不要打仗了,希望刚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战场的最后一次战争。怎样避免新的战争呢?一个主要的想法就是把战略资源由几个有关的国家统管起来,特别要把刚战败的德国,连同它的煤钢等当时重要的战略物资,置于几个相邻国家的监督和统管之下。主持其事的政治家们认为,这是为避免欧洲国家之间再发生战争的釜底抽薪的办法。  经过几年的准备,在1955年生效的“
期刊
8月18日,光大银行(601818.SH)将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  这一天,也是光大银行正式开业18周年。1992年8月18日,中国光大银行正式开业,1996年,光大银行改组为有130家国内企事业单位及亚洲开发银行参股、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控股51%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6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光大银行和光大集团注资重组的初步方案。2007年11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金)注资获批
期刊
在五个月前拿到国务院批文之后,承担央企重组重任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新)挂牌时间一拖再拖。  个中艰难实非国资委负责人当初所能预想。4月,博鳌论坛期间,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曾对媒体宣布,国新有望于今年上半年挂牌成立。  国新是国资委酝酿成立的第三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主要接收现有123家央企中资产规模较小、资质较弱、经营状况不佳、利润排名靠后的央企资产或股权的无偿划转,计划约20家央企会
期刊
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政府和商业保险携手、覆盖广东省湛江市近600万名城乡居民的湛江医保模式(下称“湛江模式”),至今余热未消。  2010年7月23日,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率队赴湛江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后,28日,河北、云南两地的政府机构官员相继到来。  半年来,来此考察、调研的政府机构、专家和媒体已达上百家。  起步一年有余的“湛江模式”赢得诸多赞誉。方宁考察后表示,湛江在引进第三方、充分利用
期刊
近日,据参与《工资条例》(下称《条例》)起草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条例》草案已经上交国务院待批准,其中对工资集体协商、工资保证金、特殊行业工资公示,以及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权等都做出了一些突破性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法制办(下称法制办)的立法计划,《条例》属于法制办的一类立法项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具体负责起草工作。  上述人士表示,《条例》草案早在2009年年底就已经提交给
期刊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之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和美国政府执行了非常规的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  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在最初阶段是稳定金融市场,而后是在金融市场已经稳定的基础上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但如何让这些非常规的扩张性政策适时退出,美国尚面临多重矛盾选择,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非常规代价  除无限制地向货币市场提供流动性和实行零利率(基准利率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