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企业发展的复杂化
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快,只顾眼前利益的“近视经营”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长远利益,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经营战略,并实施战略经营。而进行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是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重要方面。其选择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当今审计人员面对的是经济业务范围宽广、涉及领域众多、结构庞杂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与经济业务晦涩难懂、原理深奥、专业性极高的集中化专业企业,这两者,都形成了令审计人员头疼的“黑箱”。
国际上,率先在美国发起的多元化经营浪潮是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开始的,50~70年代达到高潮,可从80年代初期开始又出现了“归核化经营”的浪潮,各大企业纷纷回归主业;在国内,受国际多元化经营浪潮的影响,有不少企业都先后实施了多元化经营,然而90年代末期大量盲目投资的多元化企业经营失败,企业家们又开始青睐“相关多元化战略”。
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其固有风险正在成倍增加,这大大增加了审计难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只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到了2013年,我国的上榜企业达到了95家,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审计业务势必越来越复杂。从世界范围内看,单个企业的规模呈变大趋势,在100年前,企业远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影响力,而今天,企业的触手伸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单就苹果公司来说,如果把它当成一个经济体,他可以排在世界前20名!
专业化经营多见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其他一些高门槛行业。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化大分工的要求,即导致工业生产或社会服务中专业化协作产生的分工,不是简单的分工,而是根据参加生产活动的成员的各自优势,按具体劳动的不同形式所进行的分工,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佳分配和利用。为了发挥各自优势而分别从事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就是最初的专业化,这也是专业化生产的最基本原理。
企业的专业化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机器设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往往会想方设法建立尽可能高的行业门槛,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越复杂,注册会计师就越难以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从而无法正确判断其风险。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取得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生存。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就包括技术层面的因素,比如新机器、新工艺、专利、证券分析工具、套利机制……这些技术层面的优势往往使注册会计师难以理解其内涵与本质,形成了技术“黑箱”。
二、黑箱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人员逐渐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黑箱”,这些黑箱或由业务复杂性形成,或由技术复杂性形成,进而部分蒙蔽了审计人员的视线,增大了审计风险。
黑箱原指一个我们仅仅能够得到它的输入值和输出值却不知道其内部结构的系统。黑箱可以是任意系统,只要是仅根据对其外部性质的研究来对它进行判断的系统。黑箱问题具有普遍性。例如在医学中,医生靠诊察、化验和问答等外部手段来推断病患的病情;而在生活中,也能找到例子,如一个人在检验门锁时,总是在门把手上左右转动(输入),看门锁开不开(输出),而不必吧门锁卸下来拆开检查。所以,黑箱是指只能够从外部观察、操作外部表象而无法一窥其内部具体结构原理的系统。审计从业者面对的审计对象通常就是这样的黑箱系统。
另外,随着审计技术的发展,审计方法和审计工具也有黑箱化的趋势,即内部结构日益复杂,人们很难证明或者彻底明了其中的数学与逻辑关系,比如审计人员常用的抽样审计方法,人们仅仅知道如何使用统计学工具,但真正精通概率论并能进行公式推导的审计人员并不多。计算机审计依赖于软件,更加导致了审计的黑箱化,审计人员通常无法构建如此复杂精密的软件,一旦遇到相关难题只有请教外部专家进行协助。
在被审计对象黑箱化的同时,审计方法和工具也在黑箱化。一般来说,为了使审计人员能够胜任新时代的要求,各种新型的审计方法和审计工具被开发出来并被审计师加以应用,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应用”体系。这些审计方法和审计理论由于过于复杂,为了方便使用,也被封装成一个个“黑箱”模块,审计人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把对黑箱的研究责任全部交给了理论研究者,这正是分工的体现,术业有专攻,能够减轻审计人员压力,更是今后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或者说是隐患——从业者对自身所用工具越来越不了解,同时被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
三、黑箱存在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企业谋求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增加了经济业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各行各业的专业化、专门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隔行如隔山”再也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这种现象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和尖端制造业表现尤甚,例如IT行业、医疗制药行业、生物技术行业、通讯行业、军工行业等,都出现了明显的黑箱化趋势。这些行业的共同特征是规模庞大、间接费用占了总支出的大部分,料工费占比很少,企业的资产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甚至是高端人力资源为主,这无疑给成本核算增加了难度。但社会化的专业分工使得人们生活更加轻松,正是这样,才导致了黑箱必然存在。
(一)企业业务的复杂化
经济社会目前飞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并尽可能地扩大市场,企业往往会选择多元化战略。多元化又称多角化、多样化,多种经营,是指企业增加新的产品或事业部,向更广泛的业务领域拓展,这样就可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和抵御企业的市场风险,但又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在进行多元化战略选择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
跟据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已有95.2%的企业集团不只经营一种产品或服务,有的涉足行业多达十几个。其中,一些企业在一个或几个相关的行业内扩张,实施了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另一些企业向非相关领域扩张,实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还有一些企业则进行折中,采取了相关多元化为主、非相关多元化为辅的策略。在上述各类企业中,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成功者有之,如格力、TCL、首钢、希望集团、南山集团等;失败者有之,如巨人集团、太阳神、第九城市、亚细亚、三株等;未达预期目标者也不少,如中航集团、江铃集团、五粮液、海尔等。
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快,只顾眼前利益的“近视经营”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长远利益,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经营战略,并实施战略经营。而进行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是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重要方面。其选择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当今审计人员面对的是经济业务范围宽广、涉及领域众多、结构庞杂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与经济业务晦涩难懂、原理深奥、专业性极高的集中化专业企业,这两者,都形成了令审计人员头疼的“黑箱”。
国际上,率先在美国发起的多元化经营浪潮是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开始的,50~70年代达到高潮,可从80年代初期开始又出现了“归核化经营”的浪潮,各大企业纷纷回归主业;在国内,受国际多元化经营浪潮的影响,有不少企业都先后实施了多元化经营,然而90年代末期大量盲目投资的多元化企业经营失败,企业家们又开始青睐“相关多元化战略”。
企业正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其固有风险正在成倍增加,这大大增加了审计难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只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到了2013年,我国的上榜企业达到了95家,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审计业务势必越来越复杂。从世界范围内看,单个企业的规模呈变大趋势,在100年前,企业远没有今天这么大的影响力,而今天,企业的触手伸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单就苹果公司来说,如果把它当成一个经济体,他可以排在世界前20名!
专业化经营多见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其他一些高门槛行业。专业化发展是社会化大分工的要求,即导致工业生产或社会服务中专业化协作产生的分工,不是简单的分工,而是根据参加生产活动的成员的各自优势,按具体劳动的不同形式所进行的分工,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佳分配和利用。为了发挥各自优势而分别从事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就是最初的专业化,这也是专业化生产的最基本原理。
企业的专业化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机器设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往往会想方设法建立尽可能高的行业门槛,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越高、越复杂,注册会计师就越难以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从而无法正确判断其风险。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取得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生存。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就包括技术层面的因素,比如新机器、新工艺、专利、证券分析工具、套利机制……这些技术层面的优势往往使注册会计师难以理解其内涵与本质,形成了技术“黑箱”。
二、黑箱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人员逐渐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黑箱”,这些黑箱或由业务复杂性形成,或由技术复杂性形成,进而部分蒙蔽了审计人员的视线,增大了审计风险。
黑箱原指一个我们仅仅能够得到它的输入值和输出值却不知道其内部结构的系统。黑箱可以是任意系统,只要是仅根据对其外部性质的研究来对它进行判断的系统。黑箱问题具有普遍性。例如在医学中,医生靠诊察、化验和问答等外部手段来推断病患的病情;而在生活中,也能找到例子,如一个人在检验门锁时,总是在门把手上左右转动(输入),看门锁开不开(输出),而不必吧门锁卸下来拆开检查。所以,黑箱是指只能够从外部观察、操作外部表象而无法一窥其内部具体结构原理的系统。审计从业者面对的审计对象通常就是这样的黑箱系统。
另外,随着审计技术的发展,审计方法和审计工具也有黑箱化的趋势,即内部结构日益复杂,人们很难证明或者彻底明了其中的数学与逻辑关系,比如审计人员常用的抽样审计方法,人们仅仅知道如何使用统计学工具,但真正精通概率论并能进行公式推导的审计人员并不多。计算机审计依赖于软件,更加导致了审计的黑箱化,审计人员通常无法构建如此复杂精密的软件,一旦遇到相关难题只有请教外部专家进行协助。
在被审计对象黑箱化的同时,审计方法和工具也在黑箱化。一般来说,为了使审计人员能够胜任新时代的要求,各种新型的审计方法和审计工具被开发出来并被审计师加以应用,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应用”体系。这些审计方法和审计理论由于过于复杂,为了方便使用,也被封装成一个个“黑箱”模块,审计人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把对黑箱的研究责任全部交给了理论研究者,这正是分工的体现,术业有专攻,能够减轻审计人员压力,更是今后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或者说是隐患——从业者对自身所用工具越来越不了解,同时被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
三、黑箱存在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企业谋求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增加了经济业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各行各业的专业化、专门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隔行如隔山”再也不是一句夸张的形容,这种现象在知识密集型行业和尖端制造业表现尤甚,例如IT行业、医疗制药行业、生物技术行业、通讯行业、军工行业等,都出现了明显的黑箱化趋势。这些行业的共同特征是规模庞大、间接费用占了总支出的大部分,料工费占比很少,企业的资产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甚至是高端人力资源为主,这无疑给成本核算增加了难度。但社会化的专业分工使得人们生活更加轻松,正是这样,才导致了黑箱必然存在。
(一)企业业务的复杂化
经济社会目前飞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并尽可能地扩大市场,企业往往会选择多元化战略。多元化又称多角化、多样化,多种经营,是指企业增加新的产品或事业部,向更广泛的业务领域拓展,这样就可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和抵御企业的市场风险,但又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在进行多元化战略选择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
跟据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已有95.2%的企业集团不只经营一种产品或服务,有的涉足行业多达十几个。其中,一些企业在一个或几个相关的行业内扩张,实施了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另一些企业向非相关领域扩张,实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还有一些企业则进行折中,采取了相关多元化为主、非相关多元化为辅的策略。在上述各类企业中,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成功者有之,如格力、TCL、首钢、希望集团、南山集团等;失败者有之,如巨人集团、太阳神、第九城市、亚细亚、三株等;未达预期目标者也不少,如中航集团、江铃集团、五粮液、海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