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玉中有“生命”存在吗?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ang052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黄龙玉“生命现象”疑点初探
  
   春城晚报2009年10月12日A08版载《上亿年黄龙玉内有生物?》一文,仔细阅后,感到很有必要阐述一下我们云南省观赏石协会的科学观点。但由于尚未亲眼见到那件据称有“原始细胞团生命活体”的黄龙玉,所以只好先从晚报所报道的现象、说法及黑白图片,初谈一些基本观点:
  1、云南龙陵小黑山所产黄龙玉原生矿脉,其形成时代,早已确定为中生代晚期——白垩纪(燕山晚期),距今0.7~0.9亿年(可查阅相关研究文稿及专著),从未说过有“2~3亿年”,更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其属于古生代”。
  2、“在100多米深的山洞中挖出”——此说法不属实,龙陵出产黄龙玉的小黑山、苏帕河、镇安及龙江一带,以花岗岩为主,没有天然形成的产黄龙玉的山洞。黄龙玉的原生山坑料,只产自人工开凿的矿坑里,而且目前小黑山的最深矿坑也只有40多米。
   3、地层中“远古生命复活”——古生物体复活。这仅是科幻之词。莫说是上亿年的远古生物——化石,即便是曾与人类共处而刚绝灭的生物(如猛犸象,其冻土带保存的肉还能喂狗),就当今发达的科技也不能使其复生。
   4、担心热抛光对“复活的生命有影响而使用冷抛光”处理。黄龙玉矿脉生成,矿源是来自近1000℃高温炽热的花岗质岩浆,岩浆侵入到周围岩石后再分泌二氧化硅残余熔浆,是在地下1~2千米、上万个大气压、缺氧的裂隙里冷却凝固而成的。热抛光的最高温度仅180℃,仅会加速水的蒸发。再者,岩浆是不可能合成蛋白质的,而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
  5、“摇动黄龙玉时,小白点会移动”、“白色表皮部分的水,波状移动”。晚报报导中的这些现象,不折不扣、生动地说明,这是难得一见的典型“黄龙玉水胆”、是地道的物理现象。
   6、所谓“玉石内的生命体从0.2-0.6-0.8-1.2厘米不断长大”。这是由于保护“黄龙玉水胆”的玉质,已被磨得很薄了,或者存在微裂隙通道,好比黄龙玉中的“绵”出现了“脱水换气”的现象。原先处在富含地下水的深部矿脉里,水胆里的水和外界地下水保持稳定平衡,现在处于向空气里挥发失水的状态,所以导致黄龙玉水胆中的气泡不断扩大——似“虫体长大”。
  7、“10月6日生命体已长到2.2厘米,几乎充满了整个水腔。”这是由于水腔里的水快要挥发完。“黄龙玉水胆”按理应存在两种类型:一为挥发型,由于胆体的外壁不够密闭(存在微裂隙或微孔隙)或保护层太薄;二为稳定型,胆体密封度好,胆水不易挥发而相对稳定持久。
   8、估计现在水腔里的“生命体”——水已经挥发完了,“远古生命”死了吗?不用担心!常规而言,挥发型水胆里的胆水总是要挥发而至干枯。要使水腔里的“生命体复活”,回天之力仍然是“水”。重新将整块黄龙玉浸泡在水里,特别是水压增大时,水通过黄龙玉的微裂隙、微孔隙慢慢渗入补充后,“虫子”又可复活了,所以不用担心。
   9、关于“水胆玛瑙”中水胆的“死而复生”。1992年笔者在桂林任教期间,有领导购得两件碗一般大的“水胆玛瑙”——抛光的“晶腺体半球”,中央都有一个板栗大小的“半水半气”的水胆,经常有人观摩。但两个月后感到有一件的胆水变少了,而气腔大了。随即将其置于大鱼缸里,一个月后它又慢慢“复活”了。原来是因为玛瑙内层生长有水晶,而由水晶的晶隙夹缝“漏水蒸发”所致。
  10、不是“生命现象”,仍然是黄龙玉中的“物理现象”——水胆黄龙玉。云南省观赏石协会在对黄龙玉品类的观察、研究中,尚未注意到“黄龙玉水胆”这难得一见的特殊类型;虽然不是什么“远古生命现象”,但却是黄龙玉中的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值得收藏。
  11、稀世珍品——水胆黄龙玉,喜闻黄龙玉家族又添新丁。
   “黄龙玉水胆”,这一最后的结论非它莫属。也确实值得高兴,黄龙玉的品类大家族中,又添了新成员,又多了一些玩法和思考。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及努力探索逐渐积累的,知识的学习与认知永无止境,贵在思考与探求。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能片面地要求石友们去掌握多少地质学知识;笔者能为玩石者答疑解惑,是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故也乐此不疲。
   其实以上针对“水胆气泡”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在葛宝荣会长来电告知晚报A08版有此消息时,也提出了相同看法,这更坚定了笔者虽未见实物就“石话实说”地顺口解疑的信心。
  
  二、黄龙玉“生命现象”解析及判定
  
   10月28日,德宏州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郭彩祥,第二次打来电话,并随后带来了他收藏的宝贝——“黄龙玉生命现象”的实物标本。本着尊重科学、客观对待的原则,经放大镜反复仔细地观察,我们坚定了10月12日的结论。同时为方便说明,我们在不同光源、光照强度、照射角度等条件下,拍摄了24张照片。此文选择9张有代表性的,供石友鉴赏判断和佐证,并借此文,进一步解读、了解黄龙玉生命体水胆实物标本的相关判定要点。
   (一)水胆黄龙玉标本特征
  1、为一件手掌大小、约两个手掌厚的黄龙玉山坑料【图1、2】。
   2、玉料的正面质地温润。接近表层有一层淡黄色的绵带(右侧表象说明,其为白色纹带,不反光即为“绵带”),水胆气腔则发育于此“绵带”内【图2】。接近背面的部位粒度逐渐变粗,并突变为受硅化的花岗岩——黄龙玉脉体边缘的围岩【图2、3】。
  3、黄龙玉正面为明黄色,略带不同明度的纹带,并有一条橘红色的美丽色圈,正面及侧面切割后已进行了随形细磨和抛光。主水胆右下方还有另一个不明显的裂隙式“虫状”小气腔【图1、4】。
   4、黄龙玉中的“生命体”水胆,即生于抛光的正面而近中央部位的浅表处,估计水胆最外层距离表面仅2.5~3mm【图2、3、4】。
  5、水胆的胆体空腔(气体与水共同占有的空腔总和)纵长22mm,最大横宽5.5mm,向内厚度(空腔高度)小于横宽而仅3mm左右(因受与抛光正面近于平行的微裂隙及“绵带”控制)【图2、9】。
   6、水胆的整体外形酷似一条富含蛋白质的大蛆虫,一头稍钝,另一头较尖细,似蛆虫的头部【图7、8】。
   (二)现象分析
   1、“虫体在不断长大”:——是水胆里的水,通过微裂隙而逐渐挥发,导致气泡增大,而被误认为是“虫子在长大”【图8】。
   2、“虫子会动,是活的”:——“水”属于黄龙玉的“浸润液体”,就像水是玻璃的“浸润液体”一样,液面总是向容器的四壁爬高(茶杯或试管中可见),所以当含有气体的水腔空间较小时,就会使“水”包着“气体”,构成环状的水圈【图7,白色虫状气泡外围,可见有一层暗色的水圈】。当标本晃动或马上静止不动时,还可见到水圈的水,在克服水的表面张力而继续缓缓移动,以达到重力、张力以及“浸润液体的附着力”这三种力所叠加的综合动态平衡。
  3、“虫子还会呼吸,一伸一缩的”:——我们没看见,其所存在微弱的“动感”,仍然还是上述“虫子会动”的道理的解释。而且当用强光照射时,“虫体”模糊,直到消失【图5、6】,表明白色“虫体”者,并不是比水或气泡密度更大的“生物实体”,而仅仅是“虫状”的气体空腔。
  4、按原来的计算,“虫子10月上旬就要长满整个空间了,就要面临死亡”,但为什么至今(10月28日)不但没长满,而且还活得好好的?还会动?——水胆主人说:“那段时间水确实是干了(也长满了),但再浸泡到水里一段时间后,又慢慢恢复了……”
  5、“好多专家都排除了‘物理现象’的可能,还用仪器探测过,认为是很有意义的生命活体”——不见得吧。请问有哪几位专家?各位的具体说法是如何下的结论?我们在想:不论是什么样的看法,最多只是大家还不明白水胆的变化原理和真相时的一种“人云亦云的猜测”罢了。
  (三)最终定论(与10月12日的观点一致)
  1、这纯属一种物理现象,是黄龙玉中较罕见的“天然水胆”;是结晶时就存在于黄龙玉中的一个蛆虫形状的空腔,通过微裂隙或微孔隙的缓慢渗透而形成饱和水腔,当标本采出地表后,由于水分的蒸发而出现了随重力方向缓慢移动的气泡(似小虫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分不断蒸发散失,白色气泡随之增大,就好似蛆虫不断长大。
  2、随着水分不断蒸发散失完,只剩下气体空腔,“虫子”就没有了,也不会“动”了。但将其再浸泡到水里,一段时间后又会渗入水分而又有水胆中的“气泡虫子”出现,而且气泡(虫子)还会动哩。
  
   三、相关链接
  
   一切生命活体都离不开蛋白质,活体蛋白质在一定的温度、干湿度、压力、氧气、光照等的理想环境条件下,在一定的环境变化范围内,可以“以生命的形式”活动、繁衍、演变,可以构成一种“生命活体”。而在诸如采自地下深处的黄龙玉的密封玉质内,是不可能存在肉眼可见的实体生物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产自花岗岩内接触带里的热液石英脉和共生的黄龙玉脉,都是在形成于距今0.7~0.9亿年前的恐龙时代末期,并含有大量硫化氢气体的缺氧、较高温度、较大压力的特殊环境下生成的,“生命体的蛋白质有机体”在岩浆活动后期的苛刻环境条件下是无法存在的。
其他文献
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在北宋诗坛上与苏轼并称“苏黄”,系苏门四学士(黄、秦、张、晁)之首、青年学子的导师、江西诗派的缔造者。其书法被誉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  山谷是饱读诗书的学者,对文房石尤为青睐。他曾在好友刘昱处得到一方洮河绿石砚,感慨之余即兴赋诗:“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好友王仲至曾
期刊
终结篇大石头    2004年最后一天的早晨,广西红水河合山段的水面上雾气弥漫,江面上的船只好像飘在云雾之中,远处的峰峦,如同国画中写意的描绘,只有淡淡的几笔起伏。   有个百岁老人,站在江边码头,凝望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正准备出航捞石的几个石农,好奇地问老伯:“您在看什么啊?”  “九条蛟龙在江面玩耍,好像不愿回江里去。”老伯认真地指着江面说。  石农看看江面,又看看老伯,嘻嘻笑着,然后上了自
期刊
2008年7月的一天,我回乡下为岳父大人祝寿。酒足饭饱后,家人都喊着凑两桌麻将,兴致正浓,我却早惦记上后山的石头,无心恋战。一边推脱,一边换衣换鞋。这可惹恼了小舅子,他满脸抱怨:“姐夫,咱们刚好两桌,你一走,‘三缺一’,这不拆我们的台嘛!再说了,大热天的,开着风扇还出汗呢,你是不是发烧了?这会儿上山不把你烤焦才怪呢”。我嘴上讨好着,心想: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能不上山碰碰运气吗,心里总惦记着也不是个事
期刊
早在1300多年前,诗人杜甫就在《石柜阁》中写下“蜀道多草花,江间饶奇石”的诗句赞誉四川奇石。到了宋代,杜绾于公元1133年所著《云林石谱》中,四川奇石就有6种,即石笋、西蜀石、菜叶石、永康石、墨石、菩萨石。无独有偶,今日凉山所产的奇石几乎包括了上述种类,且超出甚众。  《太平御览》之《郡国志》中记载有凉山雷波马湖的乞子石。书云:“乞子石在马湖南岸,东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怀一小石。”在雷波境内
期刊
玄想  点评:杨靖    在幽密深邃的玄黑底部,岩浆般的炽烈正在翻腾。它是复杂的,也是混沌的,似乎有着粘稠的质感和炽热的温度。当它以一种蛮荒的力量冲击这片玄黑的时候,一串轻灵的泡沫,成为最早穿越黑暗的使者。凝滞、爆发,浓烈、轻盈,冲突、融会……是万物之始的混沌归于清澄,或终结之后的一缕余味。我们从石上读出了无数的玄妙,如宇宙初开,如思想启蒙。    玉兔  点评:徐文强    水冲木化石是木化石中
期刊
9月23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和阿拉善左旗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观赏石高层论坛”在阿左旗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观赏石界的近百名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交流和探讨观赏石产业发展大计。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及盟、旗有关领导莅临论坛并做了重要讲话。  本次论坛是中国观赏石协会为欢庆祖国60华诞举办的观赏石文化盛会,同时也是中国观赏石协会理论研究与科普教育专委会成立以来的重大学术活动。中国
期刊
在全国赏石文化大潮的影响下,乌海赏石文化也在向纵深发展。太阳神酒店,一座集餐饮、住宿与赏石于一体的内蒙地区首家赏石文化主题酒店在乌海市海南区落成,并成功运营。   “太阳神”取自于远古先民们刻在桌子山(在乌海境内)岩画中的图案并由乌海岩画研究专家命名。太阳神岩画反映了曾生活在乌海境内的远古先民们对太阳的崇敬心情。难得的是,在太阳神酒店的奇石展厅所陈列和展出的奇石中,就有三块以太阳为主题的黄河奇石:
期刊
红丝石的地质构成及特点    红丝石,是山东奇石中的名品,产自山东沂山北麓。历史以来资源极其匮乏,目前在临朐、青州一带有零星分布。  红丝石形成于4.5亿年前,属浅海-陆台潮坪相沉积岩,泥质灰岩。  因为红丝石在属于局部又极其特殊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石存大致三种状态:一种呈鸡窝状,石块单体小,多为透镜状或扁豆状,厚5~20厘米,平面延展0.3×0.5米至1.5×2.0米不等,层厚30~40厘米;另一
期刊
沙河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地区,因河阔沙多而得名,邢台所辖的“沙河市”名也因此而来。沙河流域几乎覆盖邢台西南部,流域范围内建有朱庄、野沟门和秦王湖三个大水库,其源头出自太行山深处多个属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峡谷群。  沙河主流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发源于山西省左权县和沙河市交界处深山之间,在蝉房乡石盆村西汇流成河,向东流经温家沟、渡口、孔家乡,终流入邢台县境内,和邢台县西部山区四道川(宋家川、将军墓川、浆水川
期刊
2009年9月23日,由中共阿拉善左旗旗委、政府主办,阿拉善观赏石协会协办的“2009·中国内蒙古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体育场隆重开幕,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国内多位行业专家,以及来自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韩国等友好协会、协作单位的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内蒙古电视台、中国信息报等国家和自治区新闻媒体以及业内杂志和网站对此进行了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