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易物,以石易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为了它夜不能寐,曾经为了它废寝忘食,也或许曾经为了它花了不少银子,但终有厌倦和“移情”的那一天……不管你是捡来的、买来的、朋友送的,还是其他方式得到的石头或物品,如今不喜欢了,或者有所厌倦了,在这个平台,我们帮你以石易物,以石易石,变废为宝,让它流通,去寻个爱它的家人。
  在《中华奇石》刊出一百期之后,很多读者来电,欲购买往期杂志,杂志社的部分期数已不足,难以满足缺刊的读者。在这个平台,如果你需要,也可以交换期刊或其他书籍。
  交换范围:
  石头、书籍、其他物品
  交换规则:
  扫活动二维码进微信群,发布石头和物品的照片及描述,每人每天限一个物品,在群内直接交换,“换主”发图,第一个说“换”的人及时发出要换物品的文字描述或照片,由“换主”决定换不换,第一个说“换”的人不成交后,由第二个开始,以此类推。物品交换成功后,邮费由交换的双方“换主”自行协商解决。(发布与本群不相关的广告及话语将被群管理员移出微信群,每日发图时间由群管理员公布)
  交换说明:
  在本群中,石头和其他物品一律不被标出价格标签,不存在讨价还价和买卖物品,不涉及金钱交易;如果本人不方便直接交换,也可委托群管理员帮助发布,来完成“交易”;此群所有交换成功的物品都有可能被选登在《中华奇石》上。
  在这里物品没有价格,不分石种和物品,不分大小和贵贱,只要你来易物,总有需要的“眼前一亮”和交换的乐趣所在。
  参与方式:
  微信参与:添加《中华奇石》杂志官方微信后申请入群,号码:zhonghuaqishizazhi
其他文献
黄白黑自称老石癖。  他要用石头,建一个白黑石头国。  他说,安顿身躯的是屋与厝,安顿情感的是家与乡,安顿梦想的是石头国。  他的石头国屡建屡拆,屡拆屡建。他先后在很多地方,建立过很多石头国。  他的那些石头国,先后被人叫着不同的名字——“拣来的石头国”、“四不怕石头国”、“看人急石头国”、“戏里戏外石头国”、“不解斯文石头国”、“盗洞石头国”、“天下屋檐石头国”……  1、黄白黑找到一个空空的广
期刊
.
期刊
执行:晁彩红 张春婷 李拯  特别鸣谢:闫志强、白宝玉、周正祥以及所有  参与此次考察和提供信息、资料的石友  谈到银根玛瑙湖,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小鸡出壳”这块传奇的石头和那位传奇的老人——张靖。  见过很多石友,也经常听他们说起玛瑙湖,每每谈起的时候,都会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一种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以前听石友说,玛瑙湖有守护神,同行的李拯也是第三次去,他说:“我以前和左旗石友去的地方和这次的不一
期刊
主要产葡萄玛瑙、碧玉、戈壁石等  葡萄玛瑙山在当地被称作“神山”,远远地看上去,是一个黑色的小山包,其实是一个火山口。之所以被称之为“神山”,是因为这座山给阿拉善人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葡萄玛瑙,也带来了财富。  去玛瑙山的途中拜访了牧民大曹,聊天的间隙了解到一些关于玛瑙山的情况。大曹告诉我们,葡萄玛瑙山以前由苏牧管,现如今已经承包出去十几年了,当地牧民挖石头,得经过承包人。  最初发现玛瑙山和挖葡萄
期刊
观荒长老说,上湛卢山来最特别的一位,是辛弃疾。他说,稼轩先生抱着玄黄石泪流成河。  长老说,朱子过世,事传到稼轩先生的耳里,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消息,他的灵柩停在哪里,他的弟子们给他做什么样的法事,在哪里下葬,这些一概没人能告诉他。他从江西赶往福建,一路打听,但一无所获。因为当时朱熹的学问被打成伪学,他人生的最后时光,过的是东躲西藏的日子,他的几个学生,因为没有躲过去还送了命。  稼轩先生在武夷山分水
期刊
以前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想到一个问题:后代儿孙是否也会跟我一样,对奇石、美学认同呢?困惑多年的疑问终于在去年出现了一些端倪。  话说去年,《中华奇石》杂志台湾地区联络人杨文静女士赠予后学一本当期月刊,翻开一看,内容琳琅满目,各类奇石、众多信息,确实值得细心品味一番,也就带回家慢慢欣赏。  某一日下班回到家,入大厅,眼前的景象让我为之一愣,怎么奇石杂志里面的分页被撕下一张在地板上,顿时心中无名火燃
期刊
玩石、赏石着重于“雅”,不但求精,也求艺,追求趣味并享受着突显出个人的内在蕴涵,其表现适合一般人欣赏,不论大小,只需以雅俗共赏为基础,就能达到玩赏的目的。  各地石种因为成分、结构的不同,也因崩落、冲刷环境的影响,使其主体的变化与色彩通过每个爱石人的发现、展演,呈现出永恒之美,主题可以是具象或抽象,图样可以是写实或写意,只要每个欣赏者能以美的思维看出每方石头的意涵,内心感到喜爱即可。  雅,必须是
期刊
一岁之始(正月初一)即岁朝。古时,人们把庆贺这一特殊日子而做的插花,叫做“岁朝插花”。近两年来,每当春节的时候,我都会把自己创作的奇石“岁朝插花”作品,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发给亲朋好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和内容,祝福大家新年好。收到我的奇石“岁朝插花”的祝福,亲朋好友们都很是新奇,纷纷赞美,一位好友惊叹到:“插花是奇石啊!不可思议,太美了。”我的奇石插花得到了许多点赞,它既给亲友们送去了我对他们的新
期刊
编者按:《中华奇石》杂志有一个作者群,这个群里的老师们各有特点,思维活跃。你一定常在杂志上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看到他们深刻,新锐有见地的文章。你不知道的是,他们平时隐身群中,会聊一些热门的、敏感的、甚或“无用”的话题。  话题不知所起,或一往而深,或浅尝辄止。有时心有戚戚,有时面红耳赤……  这次的话题,关于奇石有没有标准?小讨论,小火花。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灵感一来,必有立论严密的大作在后头——或
期刊
1996年5月的一天,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军营中,我有幸认识了军届赫赫有名的给水团团长——李国安。因为他的启蒙,使我走上了捡石、玩石、赏石、藏石、鉴石的文化之路,更让我的人生因此而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戈壁滩的5月依然很冷,清晨7点,我们一行4人,乘车向内蒙350公里深处的边防连进发,前去慰问驻守在那里的战士们。广袤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在车轮下不停地延伸着,放眼望去,茫茫无际。远山辽阔起伏,看不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