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齐眉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lower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婚前,我写信告诉张允和,说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她说幸福要自己求得,女人要独立,女人不依靠男人,她当时的思想也比较开明。
  不久我们就在上海结婚,四姐妹里,她最早结婚。我们在上海的婚礼很简单,提倡结婚不要乱花钱,我们有一个亲戚有钱,结婚花了很多钱,我们就反对那一种。当时结婚不得不请客,我们就找了上海青年会,请客简单便宜。我和张允和的婚礼,我母亲去了,我父亲没有去。
  除了去日本留学那段时光,我们主要住在上海。她们家住在苏州,可是她的父亲常到上海,她的父亲比较有钱,在一个旅馆经常租了两间房子,家里人经常到上海,上海星期六有好的戏,就经常到上海看戏。婚后,我的工作比人家紧张,我在大学教书,同时又在银行工作,银行界晚上的宴会多得不得了,我一概不参加宴会,晚上要准备功课。上一个小时的课,要有6个小时准备。
  她婚后主要还是教书。她写文章有天然的才气。当年报纸请她编副刊,她有一篇传播得比较广——《女人不是花》,因为那时女的工作的还是很少,机关里面有一个女职员就叫做“花瓶”。编副刊是她的副业,她把写文章当成一種兴趣。我认为,任何事无论大事小事,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的。兴趣是一种推动力,一个人不会对任何东西不感兴趣,譬如小孩子要吃奶,就是他的兴趣,玩是他的兴趣,这种推动力很强。兴趣有时候是盲目的,有时候是有目的的,兴趣用上去以后,就会对工作的意义更了解,这样子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抗战前有一段时间,我们在苏州租到一所很好的房子。苏州的生活还是比较好。打仗以后,苏州就不行了。
  水乡的苏州城里原来是一条一条的水。不仅是苏州、杭州,江南城里都是以水路为干线,以陆路为支线。我们家是后门在水上,前门在岸上,因此有许多桥,苏州有两百多座桥,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杭州也有很多桥。辛亥革命以后,慢慢把河填了,水乡没有水了。杭州还有西湖,苏州就搞掉了。不过,现在苏州郊外搞好了,洞庭山一带、阊门一带好玩。江南只有几个小镇还保留了水乡的味道。
  别人都说我们结婚七十多年来没有吵架,就因为我们的亲戚经常向我们的保姆询问此事。其实我们也有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也没有闹几个小时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还有一点,我们吵架通常不是为了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其他人的问题。的确,我们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谐的。到了北京,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们每天上午10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儿小点心。喝茶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儿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下午三四点钟,我们又喝茶,又“举杯齐眉”。有朋友来家里特别是记者,看到我们“举杯齐眉”,都觉得有趣得不得了,这就对家庭和谐起到作用。还有,我们相信外国哲学家的一句话:“不要生气!”许多人问我们长寿之道,我们想不出什么道理,可是我们相信不要生气,因为,外国一位哲学家说:“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是完全对的。譬如,夫妇两个为了孩子生气,孩子做错了一点儿事情,就大动干戈,实际上就是惩罚自己,我们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所以,我和老伴从相识到相恋到结婚的过程,好像是很平坦的。
其他文献
妞妞走后,我们都陷在丧女的悲痛中,家里的空气异常沉郁。我们都无法重新开始,最后,我和小雨分手了。  这时,命运之神把红送到了我面前。一个柔柔亮亮的声音在电话里说,受某报的委托,想对我做一个采访。我答应了,因为她是我们所的研究生,算得上是我的师妹,何况她的声音真好听。见到她,我吃了一惊,一个女博士生,竟这么年轻,像个还在读本科的漂亮女生。她开始采访,我认真不起来,同她开着玩笑,使得她常常忘记要采访的
期刊
我的婆婆出生在瑞典一个富人家庭,为了爱情,她选择了私奔,也就自动放弃了贵族身份。她和我的公公相濡以沫,生下了3个孩子,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她没有抱怨,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家庭,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靠着她和公公的共同努力,家里不仅有了轿车、别墅和花园,又把几个孩子培养成了时装设计师和模特儿等。   婆婆的奉献、吃苦耐劳以及精明能干毫无疑问地使她成为家里的实权人物。平时,公公、Jan和哥哥、妹妹
期刊
我曾无数次做过这样的臆想:母亲若识字,一定是个能歌善舞的女人,一定的!   记忆里,永远有这样一组场景:冬夜,茅草房,土墙,棉油灯。棉油灯搁在四方桌上,灯芯明明灭灭地跳,室内的家什就在土墙上投下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影。母亲在灯下坐,手里拉扯着长长的白线,“哧”、“哧”、“哧”……一声接一声的,她在纳鞋底,风在窗外呼呼地吹。   那时我们兄妹多,又都处在竹笋一样拔节生长的时节,新鞋往往穿不了几天,就被
期刊
10年前开始的一段航程拉开了郑敏生命中一段最难忘岁月的序幕。贵阳、北京、黑龙江亚布力、北京,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智利利马、圣地亚哥、蓬塔—阿达雷斯、南极马尔什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与不久前随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三次赴南极相距,已经10年。  人在南极,仅仅有保温、抗风、耐寒的房屋是不够的。科学考察队员在南极的生活、考察,必须有足够的抗御自然灾害和提供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条件,有人说,电
期刊
一     都说爱情有七年之痒的咒言。宋斯如掐指一算,苏菲雅出现的时候,自己和温婉的婚姻正好走到了第七个年头。   宋斯如和温婉是经人介绍认识的,那个时候,宋斯如28岁,温婉24岁。中间几乎没有任何的周折,一年之后便结了婚。其实说到宋斯如,本是英俊与才情并重的男子,只是长时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身旁女子的媚眼与殷情统统失去了作用。等到功成名就之后,母亲在那头逼着他相亲,第一次正眼相看的就是温婉。也许
期刊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卻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  他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活着真叫累,有人这么感喟;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吁叹。  活着真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对生活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
期刊
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当中,辜鸿铭以古怪著称于世,也以幽默著称于世。辜鸿铭是个喜剧人物,他自嘲为Crazy Ku。在20世纪初的北大校园里,别人都剪去长辫,换上新装,他却拖着一条猪尾巴,戴个瓜皮小帽,活像是从棺材里跑出来的人物;别人都谈论民主、共和,他却一口一个保皇、忠君。可千万别因此以为辜氏是前朝遗老、顽固不化之辈。这位从西洋留学归来的大“海归”,虽然满嘴“之乎者也、仁义道德”,可是他的洋学问比洋
期刊
史丹佛马蹄形教室    刚到史丹佛念书时,发现教室的设计很特别:剧场式阶梯、马蹄形桌子,坐下来,看到桌上有一条长长的细缝。白蚁蛀的吗?怎么可能这么整齐!“这是插名牌的!”同学告诉我。  注册时,教务处发给你一张横式长方形厚纸卡,上面写着“王文华”3个字。上课时你要把名牌插进细缝,好让老师看清楚你的名字,方便点你发言。阶梯式教室、马蹄形桌子,都是为了让老师同学看到彼此,讨论时容易产生火花。    放
期刊
普希金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呼吸,都是在圣彼得堡止息的。在清幽的莫伊卡河畔,有一栋三层的老房子,它就是普希金最后的居所。在书房的写字台上,陈列着一支羽毛笔,据说普希金写作时,喜欢啃笔管,因而这笔没有羽毛,光秃秃的。看来,普希金是个激情荡漾的人,哪怕他进入想象的世界,也是不安分的。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短暂的一生,曲折而壮丽。他反对农奴制,反对沙皇,支持十二月党人
期刊
当年的老师是一流的经济学家,但我跟他学到最多的,是爱情。  毕业12年,当我在现实世界运用过经济学和爱情学后,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研究生产成本时,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报酬递减法则”。比如说一块花圃,你撒下1公斤的种子,长出1公斤的花。照理说撒下2公斤的种子,应该长出2公斤的花,但事实不然。2公斤种子,在栽种法不变的前提下,只会长出15公斤的花,因为土壤的养分,不足以支撑整整2公斤的产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