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态语言的概念与分类
1.体态语言的概念
体态语言属于“非词汇性语言”,是指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外貌、礼仪等汇集的特殊的词汇来象征人的心灵、寄寓人的情感的隐形语言,它伴随着语言出现,是人们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体态语言的运用是可以互动的。
体育教学中大多人都很重视运用口头语言讲解分析,而忽视体态语言的运用。其实,体态语言的大量使用,是由体育学科更多地注重动作技巧和肢体参与的特点决定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口头语言表达外,体态语言也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
2.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分类
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言大致可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大类。
第一类:有意识的动作行为。如课上用手势、击掌、吹哨来指挥学生等,这类体态语言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也是有明确指向和可预测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
第二类:无意识的行为。如情绪低落、表情阴郁、示范动作无力等,厌烦或者瞪眼等,还有长期形成的甩头发,眨眼睛,抖腿等动作。这类体态语言往往是教师无意识之中流露的,但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往往是做者无心,观者有意。
二、体态语言的效应
1.体态语言的正面效应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体态语言,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协调一致,整体配合。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调控教学进程。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当体育老师进入课堂时,迈着矫健、镇定、自信的步伐,服装整洁,发式雅致,面带笑容,向同学致意。85%的学生会喜欢他,并非常愿意跟他学习东西,所学的技术动作掌握得也很好。
2.体态语言的负面效应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有许多体态语言不宜使用。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意无意中因为体态语的运用不当而产生与教育目的向背的效果。比如食指指向学生,上下点动,以表示教师强烈的不满和批评,斥责。这种手势具有强烈的否定色彩,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损伤,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体育教师如何运用体态语言
体育教师通常更多使用的是有意识的体态语言。由于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示范动作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所以教师除了需要用口头语言讲解所学内容的动作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育教师运用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作出的标准的动作示范。这种具有很强的动作性的体态语言的表达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动作表象。对体育教学而言,它较口头语言表达有更大的优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它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教学信息。而击掌、手势、吹哨等体态语言在使用时,大部分是伴随口头语言同时出现的,它是口头语言表达的重要的补充和强化。
容易忽略的是第二类,无意识的动作行为。这类体态语言还具有表情类,而且与口头语言相比更具有表情性。如面部表情,往往能传达出情绪的性质,而体态则能呈现出情绪的程度。可见,体态语言表达充满了感情色彩,更适用于复杂的体育教学过程。对教学而言,关键就要看教师如何运用和控制这类体态语言,从而发挥其对教学的正面影响。
首先,教师要自觉调控无意识的体态语言。教师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往往会通过无意识的体态语言,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是人之常情,但教师又要认真面对所教授的学生。如果教师遇到变故就无精打采,境遇不顺就走神出错,同人争执就满面怒气,这样是上不好课的。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理智,需要有深厚的修养和坚强的意志,来调控自己无意识的体态语言。
其次,应注意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运用体态语言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一方面从学生的体态语言来把握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影响,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讲解示范时,学生表现出心不在焉,或违纪时,教师就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讲解示范,必要时适当用突然中断讲解、停止示范的方法,以达到利用体态语言调控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体育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体态语言美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体态语言修养,使之达到较高的品位和境界。因此,只要体育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然会使体育教育成为一种展示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使体态语言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和力量。
1.体态语言的概念
体态语言属于“非词汇性语言”,是指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外貌、礼仪等汇集的特殊的词汇来象征人的心灵、寄寓人的情感的隐形语言,它伴随着语言出现,是人们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体态语言的运用是可以互动的。
体育教学中大多人都很重视运用口头语言讲解分析,而忽视体态语言的运用。其实,体态语言的大量使用,是由体育学科更多地注重动作技巧和肢体参与的特点决定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口头语言表达外,体态语言也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
2.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分类
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言大致可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大类。
第一类:有意识的动作行为。如课上用手势、击掌、吹哨来指挥学生等,这类体态语言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也是有明确指向和可预测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
第二类:无意识的行为。如情绪低落、表情阴郁、示范动作无力等,厌烦或者瞪眼等,还有长期形成的甩头发,眨眼睛,抖腿等动作。这类体态语言往往是教师无意识之中流露的,但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往往是做者无心,观者有意。
二、体态语言的效应
1.体态语言的正面效应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体态语言,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协调一致,整体配合。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调控教学进程。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当体育老师进入课堂时,迈着矫健、镇定、自信的步伐,服装整洁,发式雅致,面带笑容,向同学致意。85%的学生会喜欢他,并非常愿意跟他学习东西,所学的技术动作掌握得也很好。
2.体态语言的负面效应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有许多体态语言不宜使用。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意无意中因为体态语的运用不当而产生与教育目的向背的效果。比如食指指向学生,上下点动,以表示教师强烈的不满和批评,斥责。这种手势具有强烈的否定色彩,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损伤,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体育教师如何运用体态语言
体育教师通常更多使用的是有意识的体态语言。由于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示范动作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所以教师除了需要用口头语言讲解所学内容的动作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育教师运用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作出的标准的动作示范。这种具有很强的动作性的体态语言的表达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动作表象。对体育教学而言,它较口头语言表达有更大的优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它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教学信息。而击掌、手势、吹哨等体态语言在使用时,大部分是伴随口头语言同时出现的,它是口头语言表达的重要的补充和强化。
容易忽略的是第二类,无意识的动作行为。这类体态语言还具有表情类,而且与口头语言相比更具有表情性。如面部表情,往往能传达出情绪的性质,而体态则能呈现出情绪的程度。可见,体态语言表达充满了感情色彩,更适用于复杂的体育教学过程。对教学而言,关键就要看教师如何运用和控制这类体态语言,从而发挥其对教学的正面影响。
首先,教师要自觉调控无意识的体态语言。教师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往往会通过无意识的体态语言,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是人之常情,但教师又要认真面对所教授的学生。如果教师遇到变故就无精打采,境遇不顺就走神出错,同人争执就满面怒气,这样是上不好课的。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理智,需要有深厚的修养和坚强的意志,来调控自己无意识的体态语言。
其次,应注意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运用体态语言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一方面从学生的体态语言来把握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影响,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讲解示范时,学生表现出心不在焉,或违纪时,教师就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讲解示范,必要时适当用突然中断讲解、停止示范的方法,以达到利用体态语言调控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体育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体态语言美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体态语言修养,使之达到较高的品位和境界。因此,只要体育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然会使体育教育成为一种展示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使体态语言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