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态语言的概念与分类
  1.体态语言的概念
  体态语言属于“非词汇性语言”,是指用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外貌、礼仪等汇集的特殊的词汇来象征人的心灵、寄寓人的情感的隐形语言,它伴随着语言出现,是人们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体态语言的运用是可以互动的。
  体育教学中大多人都很重视运用口头语言讲解分析,而忽视体态语言的运用。其实,体态语言的大量使用,是由体育学科更多地注重动作技巧和肢体参与的特点决定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口头语言表达外,体态语言也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
  2.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分类
  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言大致可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大类。
  第一类:有意识的动作行为。如课上用手势、击掌、吹哨来指挥学生等,这类体态语言通常有明确的目的,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也是有明确指向和可预测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
  第二类:无意识的行为。如情绪低落、表情阴郁、示范动作无力等,厌烦或者瞪眼等,还有长期形成的甩头发,眨眼睛,抖腿等动作。这类体态语言往往是教师无意识之中流露的,但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往往是做者无心,观者有意。
  二、体态语言的效应
  1.体态语言的正面效应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体态语言,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协调一致,整体配合。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调控教学进程。更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当体育老师进入课堂时,迈着矫健、镇定、自信的步伐,服装整洁,发式雅致,面带笑容,向同学致意。85%的学生会喜欢他,并非常愿意跟他学习东西,所学的技术动作掌握得也很好。
  2.体态语言的负面效应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有许多体态语言不宜使用。如果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有意无意中因为体态语的运用不当而产生与教育目的向背的效果。比如食指指向学生,上下点动,以表示教师强烈的不满和批评,斥责。这种手势具有强烈的否定色彩,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损伤,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体育教师如何运用体态语言
  体育教师通常更多使用的是有意识的体态语言。由于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示范动作具有强烈的依赖性。所以教师除了需要用口头语言讲解所学内容的动作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育教师运用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作出的标准的动作示范。这种具有很强的动作性的体态语言的表达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动作表象。对体育教学而言,它较口头语言表达有更大的优势,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它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教学信息。而击掌、手势、吹哨等体态语言在使用时,大部分是伴随口头语言同时出现的,它是口头语言表达的重要的补充和强化。
  容易忽略的是第二类,无意识的动作行为。这类体态语言还具有表情类,而且与口头语言相比更具有表情性。如面部表情,往往能传达出情绪的性质,而体态则能呈现出情绪的程度。可见,体态语言表达充满了感情色彩,更适用于复杂的体育教学过程。对教学而言,关键就要看教师如何运用和控制这类体态语言,从而发挥其对教学的正面影响。
  首先,教师要自觉调控无意识的体态语言。教师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往往会通过无意识的体态语言,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是人之常情,但教师又要认真面对所教授的学生。如果教师遇到变故就无精打采,境遇不顺就走神出错,同人争执就满面怒气,这样是上不好课的。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理智,需要有深厚的修养和坚强的意志,来调控自己无意识的体态语言。
  其次,应注意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运用体态语言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一方面从学生的体态语言来把握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影响,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讲解示范时,学生表现出心不在焉,或违纪时,教师就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讲解示范,必要时适当用突然中断讲解、停止示范的方法,以达到利用体态语言调控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体育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体态语言美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体态语言修养,使之达到较高的品位和境界。因此,只要体育教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自然会使体育教育成为一种展示美、传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使体态语言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和力量。
其他文献
本体映射是实现异构本体相互操作的有效方法,其关键技术在于概念相似度的计算。属性相似度是衡量两概念相似度的重要依据,而属性间的贴近度反映了概念间的属性相似度。通过改进
审视历史教学,不难发现,凡是学生能够在互动交往中自主探索、自由的选择学习方式的课堂总是思维活跃、兴味盎然的;反之则乏味沉闷、无精打采、生气索然。毫无疑问,历史课堂要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和精彩就必须摆脱各种教学束缚,还师生一个无障碍对话的广阔平台。  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权利往往得不到尊重,学生的期待往往落空,课堂也因此死气沉沉,了无生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问题出在不少历史教学
一、设计思想  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合作学习和展示性学习增强复习课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备考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在整个高中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经典实验,对提升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  三、
教师必须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的课程吸引力。初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其实很高,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对背条条、考条条他们会反感,进而厌弃政治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他们的需求实际,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切实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师必须善于营造课程吸引力,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提高政治课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可以从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