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研究现状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围绕精神生产的本质、特点、价值衡量和历史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在研究视野、方法和内容上都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键词】精神生产;本质;特点;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不仅研究了在当时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而且富有远见地关注和探讨了精神生产问题。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有关精神生产的研究成果,论述了精神生产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形成了科学的精神生产理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不仅对完整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认识日益凸显精神生产问题,推动精神生产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世人所忽视,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生产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的价值才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在研究视野、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一系列的成果。
  一、关于精神生产的涵义和本质
  “精神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研究精神生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多次使用“精神生产”概念,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学者们对这一表述的理解不尽相同。
  有的学者认为,精神生产等同于意识生产,都包括“思想、观念、意识”等社会心理的生产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社会意识的生产两个方面。夏赞忠则认为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不是等同关系。意识生产的初级形式是日常意识,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意识生产的高级形式是政治、法律观点和学说、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把精神生产理解为意识生产的高级形式更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李文成也从文本翻译的角度证明了夏赞忠的观点。
  朱义禄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些片面,应当把特定时期的精神生产所具有的具体的、特殊的属性抽象掉,从精神生产的本质出发给“精神生产”下定义。因此他把“精神生产”定义为:社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按一定意图进行的一种旨在改造主观世界以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对于这一定义,陈仲华认为还不够缜密,因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在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叉、相互为用的,他将精神生产定义为:精神生产者(包括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和业余的精神生产者在内)自觉地创造观念形态产品的社会生产活动。
  对“精神生产”概念的不同理解实质上是源于对精神生产本质的不同理解。精神生产的本质是什么,对此,学术界的分歧较大。刘诗白认为精神生产本质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反映活动,是以人类大脑的功能为基础的精神活动。精神生产是借用意义上的生产,它不同于物质生产范畴,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性质的活动。韩振峰则认为精神生产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实践活动。他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从本质上说都是劳动,而任何劳动又都是靠支出脑力和体力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脑力劳动也理所当然地应算作一种实践活动。李文成综合了这两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不仅限于认识活动,还包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具备实践过程的各个要素(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是包含认识过程的实践活动,深化和丰富了“实践”范畴,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二、关于精神生产的特点
  由于考察的角度不同,学者们对精神生产特点的具体概括有所不同。
  马捷莎认为精神生产具有七个特征。第一,观念性。精神生产是生产观念的劳动,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第二,无形性。观念的无形性决定了精神生产的无形性。精神生产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都是无形的;第三,自主性。精神生产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它是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进行的;第四,自由性。精神生产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相对灵活地运用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灵活的拆解、取舍、排列、重组、融合、推陈出新;第五,创造性。精神生产的创造性表现为其产品必须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精神产品虽然也可以而且必须复制,但精神劳动是非重复性的劳动,其价值在于创新;第六,普遍性。精神产品可以被无限地复制,其传播手段也极为快速便捷,而且精神产品消费得越多,其传播得越广。
  景中强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区别:第一,活动的性质不同。物质生产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精神生产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第二,产品的形态不同。物质生产生产的是物质产品。精神生产生产的产品尽管也要采取某种物化的形态,但就其内容和本质来看,仍然是观念性的精神产品;第三,主体系统不同。物质生产的主体一般是工人、农民,而精神生产的主体主要是知识分子;第四,在认识形成中的地位不同。在逻辑上,精神生产是认识的直接来源,它先于认识活动而存在。物质生产是在一定的目的、意识、计划指导下的活动,它不直接产生认识,而是以认识为前提的;第五,本质特征不同。精神生产是从一个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探索性、创新性是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物质生产则是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的目标进行的,是一种周期性、重复性的实践活动。
  三、关于精神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
  精神产品的价值衡量问题是精神生产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主张从经济学角度来衡量精神产品的价值。邓朴安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依据,认为精神产品的生产离不开精神生产者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是有价值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虽然难以精确计算,却可以采用一种相对的、大致的、模糊的计算方法。赵子忱则借助西方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三种精神产品(分别为既符合社会需求又构成市场需求的商品性精神产品、符合社会需求但难以形成规模市场需求的公益性精神产品和有市场需求但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公害性精神产品)的经济运行机制,对精神产品的经济价值进行了量化分析。   第二种观点主张从哲学的角度考察精神产品的价值。马捷莎认为,精神生产具有独创性,构成精神产品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劳动量的大小,还取决于内容的创造性、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以及社会效益。精神产品价值的真实性、持久性及其实现程度的大小是在历史发展和人类实践中体现与检验的。所以衡量精神产品的价值主要不是运用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尺度,而应用哲学上的实践尺度和历史尺度。
  大多数学者持第三种观点,即认为精神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两种属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种效益,所以要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视域分析其价值。从经济学视域看,精神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精神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神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具有价值;从哲学视域看,精神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属性,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需求以及客体满足主体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精神价值。同时,刘云章强调,精神产品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只是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而得出的不同认识结果,并不是一个价值的两个部分,应当把二者结合起来看,实现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四、关于精神生产的历史形式
  对于精神生产历史形式的研究,可分为理论和历史两个角度。目前我国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的角度,并达成一些共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精神生产具有不同的社会形式。它相继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式,与各种社会形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原始社会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相适应的是精神生产的萌芽阶段;与奴隶社会阶级的分化相适应的是精神生产的组织化;与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的分散相适应的是精神生产的大一统;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相适应的是精神生产的异化。田薇还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特征:(1)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为目的是根本特征。(2)知识分子作为精神生产的主体不再是雇佣劳动者,而是国家和生产的主人,广大社会成员是精神产品的真正消费者。(3)精神生产既讲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夏赞忠主编.精神生产概论[M].北京:湖南出版社,1991.
  [3]李文成.略论精神生产的概念和历史形成[J].哲学研究,1985(5).
  [4]朱义禄.精神生产略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5]陈仲华.评关于精神生产涵义的几种观点[J].北京师大学学报,1988(4).
  [6]刘诗白.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精神生产的研究[J].学术月刊,1982(5).
  [7]韩振峰.脑力劳动也是实践[J].学术论坛,1984(4).
  [8]李文成.“精神生产”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1985(10).
  [9]马捷莎.析精神生产的特点[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
  [10]景中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精神生产范畴[J].理论与改革,2002(6).
  [11]邓朴安.“精神产品无价值论”质疑[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
  [12]赵子忱.精神产品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1997(6).
  [13]马捷莎.关于精神产品价值及类型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3(2).
  [14]刘云章.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5]夏赞忠主编.精神生产概论[M].北京:湖南出版社,1991.
  [16]田薇.论精神生产的历史形式及其特点[J].郑州大学学报,1994(4).作者简介:毛一龙,1988.09,男,汉,江苏常州,硕士研究生,助教,马克思主义理论,南京政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发展趋势愈演愈烈,充斥在各个行业中,图书馆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主要为读者服务,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很多读者开始提升阅读需求,这为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带来挑战。笔者主要分析数字化发展背景之下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开展,以期为促进图书馆有效运营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背景  数字化的出现促使图书馆行业彻底转变以前的铅、火时代,开始走向
期刊
【摘要】随着现在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于社会人才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现在的全国的高职学校的发展成上升的趋势。高职学校是现在为社会提供人才的最基本的场所,社会对于高职学校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于现在的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接触的最频繁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在高职学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对亲近的人,是学生在学校里的父母,是教育中重要的导师。  【关键词】“人情味”;高职班主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经营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公司员工政治思想意识。在新社会形势的影响下,高速公路党务工作既遇到了机遇,也遇到了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做好党务工作,促进高速公路公司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现阶段高速公路公司党务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做好党务工作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司;党务工作;机遇;挑战  前言  
期刊
【摘要】高中科研课题档案方面的管理研究是该部分较为主要的内容,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管理的体制以及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机制以及管理的方式、理念等,高中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增加科研课题档案的使用效率,以及调用,加速科研的进展,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的管理进行相应的探究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科研课题;档案管理;研究探析  高中科研课题档案是高中各类型档案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推动高中科研进展
期刊
【摘要】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学生宿舍对大学生知识增长、价值观形成、人际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此外,大学生的所有财产基本上都存于宿舍,关注大学宿舍的财产,人员安全问题也是必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干部参与宿舍管理,既锻炼了学生干部的个人能力,也切实为学校宿舍管理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学生干部;宿舍管理;能力  一、要有参与
期刊
【摘要】201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一方面通过廉洁自律准则确立高标准,一方面通过党纪处分条例守住最底线,把《党章》中关于廉洁自律和纪律规矩的要求具体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从而在全党树立起党规党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关键词】领导干部;准则;自律  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期刊
【摘要】二级教代会制度是高校民主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突破,随着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权利的细化与下移,建立二级教代会已成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管理系统效率的基本核心。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以现有数据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客观实际,提出有效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二级教代会;基层;民主政治  一、高校二级教代会的现状  我国已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提出部分本科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高等教育政策,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将陆续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及其转型发展期。为适应学校战略改革及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实现由“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为主”向“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主”的转型,实现从封闭型办馆向多元化、地方性、特色化、应用型办馆的转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图书馆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各种社会组织的领导核心,同农民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是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基本纽带。近年来,青田县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好机制,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实践与思考  一、青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青田县基层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服务群众为宗旨、
期刊
【摘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教育方面的不断进步,国外的语言学理论被大量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提纲等都被逐年修改和完善,可见国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对ESP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有效地指导了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改革,在如今我国课堂教学的弊端不断暴露的情况下,有些的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学生也存在对英语学习的厌恶情绪,甚至放弃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