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肿瘤患者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ji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浆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浆细胞肿瘤患者骨髓液、骨髓组织、外周血、尿液检查资料,其中骨髓液行骨髓涂片、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免疫分型、第二代基因测序(NGS)等检测;外周血除用于细胞形态观察以外,还与尿液一同用于免疫固定电泳及游离轻链检查;骨髓组织用于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及纤维化情况,并进行相关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

84例浆细胞肿瘤患者中,2例(2.4%)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78例(92.8%)为多发性骨髓瘤(其中IgG κ型38例,IgG λ型33例,IgA κ型2例,IgAλ型1例,轻链型3例,不分泌型1例),3例(3.6%)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1.2%)为不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NSM)。81例患者骨髓涂片检查可见异常浆细胞比例为0.132~0.676,79例流式细胞术检查可见异常单克隆浆细胞比例为1.1%~52.4%;骨髓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查显示CD38、CD138呈阳性或弱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复杂核型少见;FISH检查示24例(28.6%)IGH分离,基因检测IGH-CCND1、IGH-MAF阳性各1例;1例行游离轻链检查,结果为阳性;NGS阳性率偏低。

结论

浆细胞肿瘤以IgG型为主,其次为IgA型,轻链型较少见,IgM型及不分泌型极少见。不同克隆类型的浆细胞肿瘤骨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学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Dex)对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肺内分流率(Qs/Qt)、炎性因子和Claudin-4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3月至8月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Dex组(观察组)和0.9% NaCl注射液组(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经静脉泵注Dex,先以1.0 μg/kg的负荷剂量(10 m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mRNA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间EZH2 mRNA水平差异;根据EZH2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5.59),将368例患者分为高表达组(184例)和低表达组(184例),Kaplan-Meier法分析EZH2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OS)的关系;采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4月会诊的1例胃肠道PEComa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1岁女性,因腹痛就诊,肠镜活组织检查提示肿瘤性病变,考虑为恶性,未能明确肿瘤分型,行直肠肿瘤根治手术。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HMB45、SMA强阳性表达,Melan-A、Desmin局灶阳性表达,TFE
目的探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21岁(7~70岁);骨肉瘤39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位于股骨远端者35例,胫骨近端者12例。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极低。尽管在手术、放化疗等治疗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生存率仅略有提高。近年来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文章将对近年来胃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探讨红斑狼疮与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的临床鉴别及诊断。方法报道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例误诊为红斑狼疮的EBV+-LPD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该例患者误诊为红斑狼疮,经多次治疗后皮疹仍出现变化,伴高热,后诊断为EBV+-LPD。结论红斑狼疮和EBV+-LPD均为谱系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该例患者皮疹出现多次变化,为两类疾病的临
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相比显著不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调控机体免疫系统及造血系统,影响机体代谢功能参与白血病的疾病进展,但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深入探索可作为治疗靶点的肠道微生物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深远意义。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其病因及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文章分析了LncRNA可能影响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并对DLBCL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国产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导致间质性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400 mg/d口服治疗后发生治疗相关性间质性肺炎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生治疗相关性间质性肺炎后,先后采取小剂量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与泼尼松重叠联用,症状缓解后伊马替尼逐渐加量,并逐渐减停泼尼松,间质性肺炎治愈并且获得了较好的分子
目的提高对少见淋巴瘤特殊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资料,结合文献讨论AITL的发病机制、治疗、预后。结果患者为73岁女性,发病时以高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要临床表现,后行腋窝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经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AITL,予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迅速获得缓解。结论AI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