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充符》中的“形丑”美学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149099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哲学从“无”为宇宙本体的形而上学出发,一贯主张破除名教道德的壁垒去体悟“道”的真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由是观之,同于天地之道的品质即被视为美。《德充符》篇中描绘了很多身残而德全之人,这强烈的反差突显出庄子美学的指向,而这一美学指向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庄子的道德主张:同于“道”的要求的德即为美,美与外在形象无关,而世人却常存妄念、以貌取人。本文将对《德充符》文本进行简要分析,透视庄子的美学观点,并通过对美与丑的辨析,建立起庄子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映射。
  关键词:德充符;形残而有德;大美;自然
  鲍姆加通曾说,哲学的终极议题是“真善美”,以“真”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是形而上学;“善”的研究领域是伦理学;而“美”则归属于美学的范畴。在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中,以上三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庄子认为道是大美,是一切美之物的源头,能够反映道的性质的东西就是美的,反道而行即是丑。事物若能反映道的性质即是“德”,所谓“德”是指“一个人的心灵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者境界。”这也就是《庄子·德充符》篇的要义,即告诉人们何为美丑、何为有德。“‘充’和‘符’两个字所强调的方面该是不同的:充言其内,而符称其外,或者内外的符合。”“德充符”即言当一个人的内心被德充满的时候,他的外在是什么样子。《德充符》篇专注于对美丑的讨论,实则指向有德和无德的区分。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德充符》文本的简要分析,揭示庄子的美学主张,最终了别其对“德”的认识。
  一、《德充符》文本初探
  《德充符》中的故事共有五篇,分别描绘了五组形残有德的形象,不难看出,庄子在这里所描绘的残疾人形象,并不同于书中的“至人”、“神人”、“真人”,“至人”,这些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能够不食五谷,不眠不休,泯物我、同生死、齐是非,完全是一些超世甚至超宇宙的方外之人。而残疾人就不同,他们是一些游于方内之人,其残疾本身的原因,一方面除了天生外,另一方面就是跟社会周旋的结果。庄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诸侯混战、民生凋敝的乱世,乱世意味着权谋,尤其是居高位者,其显赫的地位和阴暗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庄子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塑造了这些身残却德全之人,给了追名逐利者以莫大的反讽。
  这些身残之人虽然“无人君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但却以德之芳馨感染着世人。形体丑而心灵美,便是庄子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理想人物,说明畸人必定有着独特的性格魅力。他们无视这种残缺,或者说在精神上超越了这种残缺,使他们的生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吸引力。相比之下,作为普罗大众的平凡人大都身体健全,却也或多或少地在道德上存在着缺陷,在庄子看来,这些德的缺失才造成了真正的畸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无一例外地有着残缺,声望之高若孔子尚成为《德充符》篇戏谑的对象,更何况我们这些不完之人? 庄子力求展示的就是这种‘忘形存德’的精神,是通过丑与美的冲突和对比来达到的。外在‘丑’为内在‘美’做了充分的铺垫,强化了庄子倡导的内德,从而把丑升华。
  庄子在首篇即通过兀者王骀的故事,揭示了对待事物心态的问题。“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也就是说,外形的残全并不重要,只要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外物,则一切残缺皆可释然。兀者申徒嘉的故事则揭示了“安之若命”的道理。关于如何对待形体的残缺,或推广至现世中一切的苦难,唯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所谓“命”即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客观条件,亦即佛家讲的十二因缘和合。申徒嘉由于被用刑而成为兀者,是庄子对当时社会阴暗面的具体化,这些现实的苦难和灾厄是丑的,但若以淡然的心漠视之,则是体道之大美。叔山无趾的遭遇则是庄子借以讽刺人的傲慢与虚伪的。这里以孔子为反面形象加以抨击,其用意盖为批评以儒家名教道德为虚伪外衣,实则内德败坏的伪君子之流,“天刑之,安可解?”也就是在此处,庄子提出了每个人都有残缺之处的论点,而全德之人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继而通过哀骀它的故事,庄子借孔子之口提出了“才全”与“德不全”的论题。庄子认为,有德之人不外扬,真正做到保持内心深处的正气,以内德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赢得一切。最后通过甕盎大瘿和闉跂支离无脣的故事总结了全德之法:忘身残,铭记不该忘之德。
  总之,所谓“德充符”,即言“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和,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其主旨在于打破人们以貌取人的痼疾。告诫人们忘却对外在形态的执念,转而重视人的内在品性。全篇借五位残者的德行之美,向读者揭示了内在精神完满的重要性。只要的德行完备,形体的缺陷是可以忽略的;相反,若形体完备而道德丧失则不但不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反而使全德之人生厌并以之为丑。
  二、庄子哲学中的美与丑
  从《德充符》可见,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美与形体姿态无关,而在于德行的完满。具体来说,在庄子哲学中,“‘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大美”即是道,是天地的本体,庄子认为,对“道”的观照是最高的审美享受。那么在庄子的哲学中何为体悟了“道”的真正之美?
  首先要達到“游心于道”的“无己”境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至人”是最接近于道的存在,也就是说,“至人”是世间最美的存在。所谓“无己”,就是要破除“生死、寿夭、贫富、贵贱、得失、毁誉”等种种的计较,只有做到如此,才能真正地“游心于道”,从而体悟道真正的大美。这种“无己”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庄子之前所说的“心斋”与“坐忘”。亦即心境达到虔诚的斋戒状态,摒除欲望、淡泊宁静。所谓“心斋”是指这样一个过程:终止心的一切认知、感受和意志活动。由是观之,“心斋指的就是心的完全虚静的状态,心里面没有任何东西。”这是庄子体道方法的核心,庄子将其描述为“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耻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反观《德充符》中的残者,无一是执著于名教之徒,他们与以君子自居的儒者相比,放逐了戚戚焉之心,不仅淡薄了利的诱惑,更破除了名的壁垒,如此即是将自己变成了世界的外观者,达到了“外天下”、“外物”、“外生”的境界。   其次要明确,美与丑是相对的,于本质则无差别。这一点在兀者王骀的故事中有着集中体现。老子曾经指出,“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丑”而存在的,而在庄子看来,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现象界的“美”与“丑”则是相对的,甚至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庄子的“相对主义美丑观”与他的“气化”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在《知北游》中提到,“人之生,气之聚也……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换言之,美与丑都是气所化,二者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不仅与审美者的好恶有关,更在于其本质上的同一性。
  另外,从《德充符》的残者可以看出,庄子所谓的美并不在于事物外在的形态,而与其内在之德息息相关。如前所述,一个人若拥有了“知万物同齐”、“安之若命”等诸多德行,他就是与道同一的大美。
  综上可以看出,庄子哲学中的美与丑是相对而存在的,其本质则在于对道的跟随或背离。一个人的美与其心与德相关,庄子认为有内德即为美,而游心于道者必有德,可见二者是相互贯通的。在庄子看来,美并不是观感上的赏心悦目,而是对于宇宙本体之道的体悟与观照,所谓美者,不过分有了作为大美之道的光辉,而丑则是背离了道的要求。
  三、庄子美学的伦理映射
  庄子着大量笔墨来谈美学的问题,其最终目的并不在于对美丑的界定,而是为了引出伦理学的主张及其方法论要求。
  毋庸置疑,庄子认为《德充符》中的残者是美的,因为他们有着充沛的内德。兀者王骀的美在于他认识到了事物的同一性,其体现在伦理学上的主张即是“不朝着‘庸’的方向,也就是世俗的方向,反而与之渐行渐远。”换言之,王骀的美在于他对世界与众不同的观照方式,常人看世界是有分别的,是方则不是圆,是残则不是全,而道的世界则不然,借用佛家的话来说,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在道看来,任何现象界中的对立双方都是无了别的,若非要寻个分别,在大美即无限美的道的严重,那些形全之人的外在美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同理,形残之人的外在丑同样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王骀真正做到了“游心于道”,这是形全德残之人所不可及的境界。申徒嘉之美在于“安之若命”,這是对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一种笃定。在西方哲学界千百年来一直围绕着“宿命论”与“自由意志”的问题争论不休,而在庄子看来,“宿命”是一个不可置疑的真实存在,它循着道所规定的轨迹操纵着人的命运,人须知命运之无可奈何而安时处顺,否则将被视为“不祥”。叔山无趾的美在于心灵的解放,这反映的是道的完全自由。与世人的虚伪相比,叔山无趾的心是敞开的,是以一个无比澄澈的面目呈现于世人,而以孔子为代表的自居为学者之辈,是虚伪名教的忠实拥护者,内心充满了桎梏而无法自拔,庄子视之为“天刑”。这体现了名教与自然的激烈对抗,名教道德虽以良好的目的而提出,却被用以沽名钓誉,正如王弼所所,“崇仁义,愈致斯伪。巧愈思精,伪愈多变。攻之弥甚,避之弥勤。”(《贵无论》)以有德者自居之人,往往是德行的缺失者,这是名教所不可逾越的悖论。哀骀它之美在于对“才全”和“德不形”的完美把握。“所谓的才全和德不形表现的就是由于不动心而达到的平和状态,它是以对命运和天人之分的理解为基础的。”在这种平和的不动心之下,一切肢体的残缺都变得无关紧要了,人们看到的只有他德行的魅力,这内德的完满弥补了他外形的残缺。甕盎大瘿和闉跂支离无脣的美则在于他们对德的铭记持首与对外形的遗忘淡然。甕盎大瘿和闉跂支离无脣对形体的“忘”显然是有意为之,“是有意的舍弃,把某些东西从心灵中驱逐出去……形体的该被驱逐是因为他们属于命运,而属于命运的东西就是该被遗忘的。”命运是不可违抗的,有德就该忘形,因为有德即指其心灵是游于道而合于道的,道的内在要求是顺时随化,不逆命运而动。而形或泛指各种遭遇都是天赋的,也就是命运所赋予的,是不可改变之物,庄子认为儒家“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论是违反道的要求的,而欲“游心于道”,则需忘掉不可改变之形,转而铭记合于道的德。
  由此观之,庄子哲学中的美,无不映射着其伦理学中的某些道德规范,《德充符》中的反世俗之美必然对应着反世俗之德。庄子欲打破世人对名教的迷信,让人们体悟到道的真谛,就从美的形象入手,首先打破与名教相对应的形全之美的形象,将诸无德之人的虚伪尽展于读者眼前,转而树立起五组身虽残,却依旧完美高大的全德之人形象,此中虽有戏谑之意,却与道家以“无”为本、抱残守虚的形而上学追求浑然契合,不失为庄子伦理道德观的形象展现。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1978年夏,我匆匆忙忙赶到病倒在炕上的老父面前,父亲抓住我的手落下了两滴泪.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时年七十岁刚强了一辈子的老爹流出如此酸楚、如此沉重的泪.
期刊
奥运会作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对主办国各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奥运会对城市经济的带动和宏扬民族文化两方面阐述了奥运会对城市建设的促进。 A
摘要:学生就像花朵,身为教师,必须从心里去呵护这些花。要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要用爱心呵护学生的自信心;课堂巧用评价语言,呵护学生自尊,激发学习兴趣。教育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心态!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他以后幸福生活、学习、工作的深厚的动力。我们要用诚心赢得学生的信任;要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的心灵;用耐心期待学生的进步;…… 用心浇灌,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据说rn地球千万年前不经意的一抖rn竞埋下一个天大的神话
期刊
由彭放先生主编,我省文史精英共同完成的已经出版.我怀着欣喜之情初读之后,有如下印象和感受:
摘 要:民俗“主要是由下层民众创造,人人传习自我教化的习俗。”它是自古以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经验,和艺术的结晶与传承,它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了人们的质朴本质和内心情感,本文就是阐述了女性在土布文化中的定位,以女性在家庭地位的重要性为根基,对女性这一主体在土布发展岁月中所扮演的主导地位进行论述。  关键词:女性;地位;重要性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由于女性往往负责着重要的家庭事务,所以很多民俗艺术都是被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对降低急诊小儿输液纠纷投诉率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选取我院急诊输液患儿4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
摘 要:威廉·布莱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先驱诗人,其代表诗作《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有大量意象。意象是诗歌的重要构成因素,可以增强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和创造力。本文通过对布莱克及其诗歌的分析,探讨其象征性意象的含义及作用,进一步了解布莱克的诗歌,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象征性意象;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著名诗人,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
摘要: 本文以辨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导,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古至今,人类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地进步,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也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一句话,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