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歌”珍藏名作赏析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映欣,1941年生于天津。获ISO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现为中国沧海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春朝牡丹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徐悲鸿画室中国画教授、中国书画名家艺委会专家委员、美国中华书画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纪映欣自幼随母亲莫兰玉习画,长期潜心致力于中国画的学习与实践。主攻人物,兼修山水、花鸟。青年时代,曾得蒋兆和先生指授。1993年。在广州又蒙黎雄才先生指导山水及花鸟画技法。从事美术教育工作30余载。曾任教于辽宁鞍山教育学院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纪映欣其画艺师古人而力融新法,师造化而因心造境。在创作中,以选材广泛、构思精妙、技法通灵而形成鲜明艺术风格。其人物画造型生动,笔墨酣畅,神韵逸发;山水画多以边皴边泼之法挥写,施以多重渲染,气韵浑厚苍韵。花鸟画多作写意,大小由之,或秀润典雅,或雄放厚劲,挥洒自如,不拘一格。1962年始,纪映欣相继出版连环画册《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捉黄鼬的故事》,小说插图《西山奇案》、《因为她是姑娘》;中国画挂历《牛角挂书》、《千华秋韵》。
  曾任“金秋国际中国书画巡展”、“首届华夏和谐颂”、“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展”,“海峡两岸将领及名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展。等多次大展评委。2005年11月,纪映欣任中国书画家代表团团长。率团参加《第五届国际乐龄文化节》,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参观访问、举办书画展及艺术交流活动。多次参加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天安门、全国人民政协礼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联谊会,笔会等书画活动。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荣宝斋展出,并多次在上海、广州、香港、澳门、台湾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医举办个展和参加巡展。许多作品被诸多收藏家和展览馆收藏。出版有《映欣牧牛图集》、《纪映欣牡丹画选》等等。
  
  《晨牧图》赏析
  
  《晨牧图》为纪映欣先生的重要代表作品,该幅画作尺幅为68cm×135cm。质地为设色纸本镜心。现已被北京联合视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珍藏。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晨牧图》这件名作,体味一下中国传统书画带给我们的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纪映欣的人物画创作借鉴了蒋兆和先生对于人物神态细腻入微的刻画技法,蒋兆和先生在作画时,先必须针对所画物象的结构特点、主辅关系、总体布局进行仔细而详实地观察研究。蒋先生说:‘用笔是作者心感神会的自然发挥。’这点是尤为至关重要的,纪映欣在处理人物画的时候很好地把握住了物象的脉络关系,正所谓:‘成竹在胸,意在笔先。’经过经年累月的刻苦磨练,使得纪映欣拥有了准确的造型能力和纯熟而扎实的笔墨基本功,在这幅《晨牧图》中我们通过他简洁而生动的线条处理,入微而传神的面部刻画,很容易就可以洞察到画家所要表述的人物情感。牧童纯真而灵动的眼神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自然祥和而又生动活泼的感受。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处理是极为复杂而微妙的,各种各样人的不同性格和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外形和微妙的动态、结构、特征显现出来的。就如同这个在晨曦中牧牛的牧童一样,画家不能只凭自己熟悉的技巧,主观地想当然地去画一个人,而是要根据需要塑造对象反复进行设计描绘,从而使形象的刻画不断深入和提高,最后能使描绘的对象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水墨人物在造型上要求一笔不苟,竭尽精微之能,而且需要有高度的概括及取舍能力。这也正是我们国画家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粹。纪映欣在《晨牧图》中以洗练的传统笔法把牧童的主要形貌特征勾勒在我们面前,达到了神情毕现的艺术效果。而他在对于水牛的画法处理上,则是更多借鉴了长安画派走兽绘画的风格特点。在长安画派中,蔡鹤汀,蔡鹤洲兄弟—直长期居住在西安,蔡氏兄弟以蔡鹤汀尤善刻画走兽,其以画狮虎、水牛而著称于世,蔡鹤汀的水牛翰墨淋漓,极具表现力,孺子牛的憨态表露无遗。而同为长安画派的黄胄先生笔下的水牛则更多体现出阳刚雄浑的劲力。纪映欣的水牛则是在汲取了各家精华的基础上,以生动而传神的笔触着重表现出水牛的神态。他先是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水牛的头部,在牛角的表现上,画家采用了一种虚实相间的用笔,很好地表现出了牛角的质感。而后以水墨烘染法画出水牛的脊背,在用水、用墨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使得在对于水牛形貌的艺术把握上得到了很好体现,中国画传统水墨技法在水牛画法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形神兼备。
  纪先生在花鸟画的技法上很好地学习了岭南黎雄才先生的绘画技法,这点正好应用在了画面中芦塘的画法上。对于苇杆和苇叶的笔法运用上,他采用了侧锋、中锋相结合的方法,使得疏密得当,层次感分明,虽然看上去仅仅是寥寥数笔,然而体现出画家对于画面整体上很好的把握和控制。合理的组合及搭配使得整个苇塘生动、鲜活。晨曦的生命灵动感表露无遗,牧童坐在牛背上神态是那样的悠闲,那样的令人想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就是画家对于画面极强的表现力和控制力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水墨画所给人们带来的意境魅力所在。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幅《晨牧图》的总体画面布局,作为布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章法,往往是整幅画作最需要画家反复去推敲斟酌的东西。真正要做到成竹在胸,那么对于整个画面的章法就要事先有成熟的构架。此副画作就拥有着很好的章法构图,对于画面的主次关系、远近层次都有着极佳的表现。水牛的画出方向是从左侧由内及外斜向画面的右下方,以水牛头部引领观画者的视线。而牧童则是倚坐在水牛的脊背后侧,但其主体方向则是朝向画面的右方,作为主线的牧童和从线的水牛很好的形成了近30度角的立体走向,这点就如同王雪涛先生在表述中国画构图时所强调的主线、从线、破线是一个道理。在这里水牛的画面和牧童的朝向走向就是很好的从线和主线的关系,而作为苇塘很好地充当了破线的作用,与主、从线形成了很强的背离,从而使得整合画面构图完备、章法甚佳。层次感和立体感达到了极大的同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魅力所在。我们接下来谈一下《晨牧图》的设色,这个画面基本上是以水墨为主,施以淡色。作为画面主题的牧童,在头戴上以红色加以突出,强化视觉冲击。是人们的视线很清晰的就可以确定画面的主角。而芦塘以浅淡的赭石色区分前后层次,进一步强化画面的立体感和生动性。俗话说惜墨如今,而此副晨牧图惜色如金,却达到了很好的清新、明快、鲜明、立体的效果。所以说这件《晨牧图》的确是中国画的佳作。
  中国传统绘画最讲究的其实说来很简单,就是用笔、用水,用墨,然而要想很好的运用这三点,又是何其之难,这也就是画家层次和水平殊同的原因所在。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锻炼和逐步摸索,才能够很好的控制和掌握到用笔、用水和用墨,而唯有做到了这些才可以很好的运用手中的画笔,做到心笔合一,意随笔动。准确的人物造型能力,纯熟的线描基础以及对墨韵的敏锐悟性,在纪映欣的《晨牧图》中得到了完美展示。感知他的人物画作品,既可以看到细致入微的刻画,又可以体会到那种气韵酣畅的潇洒。画家更匠心独具地是,他极为善于把主体人物置于一种山水相间,花草相依的典型环境氛围中去表现。就如同郭味渠先生提出的在中国画创作中应该追求的山水和花鸟相结合,工笔和写意相结合是一样的道理。纪映欣的中国画,正是以选材的多层面化以及笔墨技法的全面性成为其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诸多的传统元素和笔墨技法的灵活运用,结合合理的章法,才最终完成了这件美轮美奂的《晨牧图》。这也正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所能够给我们带来和展现的所有的内涵。
其他文献
杨光,北京职业画家。1988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油画《正午》,《海,我心中的恋情》发表在鲁迅院刊《美苑》。1994年参加德国“当代艺术展”。2001年11月参加道谱画廊首届“现代艺术展”。2007年7月在798红鼎面廊参加“当代油画作品展”。2008年2月参加山东潍坊博物馆举办的“名家邀请展”。2008年8月道谱画廊个展。2009年12月在鸟巢参加“祖国为你骄傲”大型油画展,并获
期刊
刘世健(隽彦),现居住北京职业艺术家  2006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03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1987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参展:  2009《云水图1、2》《乱出·Game对打1、2》《瑞祥图》学院工笔——中国工笔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  2009《乱出.Game No.35》——微观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2008《乱出.Game》2008年中国
期刊
胡石 1957年生于山东临沂。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新文入画”画家。出版有《胡石画集》《大器丛书·胡石》《中国名画家精品集·胡石》《当代花鸟画小品精粹·胡石》《中国画23家·胡石卷》等。  在当代花鸟画坛,胡石先生以他简雅清明,质素境逸的画风和神恬气静,迥流曼转的艺术品调卓立于世。他那明丽清宛,气格空灵的画面彰显着典型的新文入画风,也蓄涵着浓郁的中国画艺术精神和纯正的传统文化价值意识。
期刊
在我有限的读画览历中,老韩的画可为一绝。他对油画天生的感受力,表现力,实力难得。他的油画源于东北黑土地,然又有别于东北油画的同道,沉郁,结实。带有一种浓郁的大地的神秘气息。那饱满的,厚厚的油彩在画面上滚现,犹如一曲人生的乐章,淋漓尽致,其酣劲,撕裂,在爆发强烈的冲动下,却又收的住,用笔一拖带去润心的柔情,看他的画有一种人生的满足感。  老韩早在考中央美院时,就因为他的一张风景画被油画大家林岗先生看
期刊
杨静,女,1983年生,江苏省美协会员,现居南京。  2001年~2005年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2009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专业硕士学位,主修工笔人物,师从黄柔昌教授。  2003年获“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三等奖(北京);  2004年获河南师范大学“书香校园”绘画作品大赛一等奖(新乡);  2008年入围第七届中国工笔画展(北京);  获江苏省第二届新
期刊
何学森先生的新著《书法五千年》(2007年6月第一版,2008年1月第二版),核心是中国书法,而纵横挥洒,如行云流水,荡漾弥漫。我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书法类著述,这个评价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即使在目前,也已经有了很有说服力验证:第二版就要面世,而第一版发行刚刚半年,这充分证明了其受欢迎的程度。这本《书法五千年》能赋予读者多重层次的启迪。    书法经典    《书法五千年》能够成为书法类著述
期刊
王耀,1970年出生,字伯熙,号林西居士,安徽歙县人。职业砚雕艺术家,黄山“砚藏”创始人,著有《砚藏》(上下卷2007上海文化出版社)、《王耀砚藏一如此墨家展览作品集》(2009)等。从事砚艺研究制作及收藏20余年。王耀制砚倾力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对日常生活所见的关注,在宏观上注重形体的把握,在细节上注重精致的刻画,形成了自己砚艺追求的独特艺术语言,作品追求浑朴自然、雍容方正,于朴素中见绚丽,天然中得
期刊
阎正,1943年生于西安,历任济源文工团团长、新多电视台文艺部主任、政协新乡市委常委、央视台特约记者、新华社海南新闻文化总公司艺术总监、《美术观察》、《中华收藏》、《东方艺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北京中国名家琴棋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收藏界》杂志社、北京《鉴藏》杂志名誉社长。曾参与创办河南《妇女生活》、北京《青年科学家》、香港《智力世界》《科学与未来》、黑龙江《退休生活》等杂志。主编《中国当代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房,乃明澈练达、雅思神交、怡心养性之地。
期刊
邹诚,1941年出生,江苏省连云港人。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系高级经济师、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曾任淮北市建材工业局长、书记等职。现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省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淮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淮北市中华诗词集编委员会主编(市委、市政府下文任命)、《淮北吟坛》诗刊主编、淮北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