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责日寇罪行,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Sym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除了刊物编辑外,通俗文学作家还以报人的身份来办报纸副刊,如周瘦鹃、严独鹤、张恨水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报人。与办刊物娱悦市民心性不同,他们以报纸副刊为阵地,写作大量的报人杂感,抨击时政沉疴,引导市民反帝爱国,提倡现代文明生活范式,体现了市民喉舌、社会良知的一面。本文试图通过论述其在“抗战”时期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提振市民大众爱国热情,展示其作为抗日爱国文学的重要一脉,以期重新厘定通俗文学价值和重新定位通俗文学作家身份。
  关键词:报人杂感 抗日爱国 思想意涵 文学价值
  2017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十周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华民族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界作为抗战的重要力量,也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抗敌协会,结成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汉奸以外,全国的文艺工作者捐弃党派政见的不同,以笔为武器,谴责日寇侵略罪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老舍、郭沫若、郁达夫、姚雪垠、丘东平等新文学作家,用自己的文字谱写了一曲曲抗日爱国的历史篇章,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历史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和文学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敬意。其实,除了老舍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高扬爱国主义外,通俗文学作家在面对民族危亡时,丝毫不甘人后。特别是那些报人主笔如周瘦鹃、严独鹤、张恨水等。他们以《申报》《新闻报》《新民晚报》等民营报纸的副刊为阵地,发表报人杂感,每日一篇,以连珠炮的方式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提振市民大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市民投入到反帝爱国的正义行动中,是文坛上不可忽视的爱国力量。他们的时评杂感,从某种程度上,既是一部通俗文学作家的抗日爱国文学史,又是一部市民大众的抗日爱国文学史。但是,由于历史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俗文学作为“逆流”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他们作为反帝爱国的重要文学力量的身份也一直被遮蔽,今天我们通过梳理抗日中通俗文学作家的时评杂感,呈现他们在民族危亡时的爱国义举,对重新认识抗战爱国史,对重新定位通俗文学的多重价值,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待抗日战争的态度上,通俗文学作家是同仇敌忾的。他们坚持民族气节,决不投敌。周瘦鹃、严独鹤在敌伪控制了《申报》和《新闻报》之后就愤而与报馆脱离了关系,周瘦鹃还上了日本宪兵队的黑名单,严独鹤则因他发表大量抗日言论,而收到过夹有子弹的恐吓信,还有人送了他四盆鲜花,说花下的肥料是人的断指。他离报社后自办学校任校长,但敌伪要学校登记注册,他断然解散学校,回家过清苦的生活。张恨水撤到大后方,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去。作为作家和报人,只要言论环境允许,他们就拿起笔,与日寇作战。这里以周瘦鹃、张恨水的作品为例,管窥通俗作家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从1931年9月24日至10月20日,周瘦鹃在《申报·春秋》上一口气写了二十六篇《痛心的话》,呼吁全国人民“用铁肩担起救国责任……以铁血为代价,恢复那寸寸尺尺的被暴日夺去的我国领土”(1931年10月19日)。随着时局的发展,他还创作了《卢沟桥之歌》《平津哀歌》等一系列的“抗日之声”。他在文章里怒斥日本兵“侵占了我们的土地,掠夺了我们的财产,殘杀了我们的同胞”{1},揭露日本人在东北犯下的累累罪行。他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质问“那大中华民国数十万执干戈而卫社稷的大军又哪里去了”{2}。他借印度人的口,来揭穿国民党当局将不抵抗政策与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提并论的谬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抵抗,“不过不用武力罢了”,而“如今贵国的不抵抗主义,却实实在在是束手受侮,决不抵抗”,“若是照这样不抵抗下去,而没有其他有力量的御敌方法,那么贵国要做印度第二恐怕还够不上咧”{3}。这段话既点名了中国不抵抗政策实为放弃抵抗的实质,也指出此种政策必将导致亡国的后果。周瘦鹃还告诫国人放弃对国联调停的幻想,国民一致奋斗才是生路,“不可过于信赖菩萨,要知道菩萨也会怕恶鬼作怪,而不能保佑我们的,所以我在希望之中,还须尽力做一切的准备”。“最后的奋斗,也绝不是贴贴标语开开会议就算完事,非得集中全国的实力,向死路中求生路不可!”{4}一方面,他主张抵制日货,从经济上抵抗日本侵略。除了在上海这种大城市演讲开会,派检查,贴标语,宣传抵制日货外,还必须“到内地去,到乡间去,努力宣传,因为内地与乡间,交通较不便,民智闭塞,恐怕连暴日侵占东三省的事情,还不甚了了,而仍然买卖日货,所以非快快的前去宣传不可,同志们,到内地去,到乡间去”{5}。只有全民抵制日货,才有效果。另一方面,他主张全民团结,武力抗战。他号召大家,“以铁血为代价,恢复那寸寸尺尺的被暴日夺去的我国领土”{6}。
  当周瘦鹃们在南方写文章号召抗日时,张恨水则在北方写作《弯弓集》,在《春秋》上发表《东北四连长》等抗日小说,宣传东北人民的抗日事迹,将“一滴热血贡献给爱国的读者”{7},激励国人的爱国热情。1938年1月15日至1945年12月3日,他先后主持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几乎将这种抗日热情贯穿于整个“抗战八年”。不似先后处于“孤岛”和沦陷区的上海,重庆是战时陪都,地处“抗战”后方,抗日舆论环境比当时的上海较为宽松,为张恨水撰写和发表“抗战”爱国的时评杂感提供了便利。张恨水在副刊上谴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汉奸的卖国丑行,歌颂爱国志士的抗日义举,分析战局进展情况,提振人民必胜的信心,批评当局在“抗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体现出通俗文学作家在国难当头时所表现出的爱国热忱和社会担当。
  日本侵略中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罪行滔天。除了谴责日寇轮奸七十余岁的老妇之类的兽行外,张恨水更多地透过回忆中的今昔之感和沦陷区的来信来控诉日寇的侵略罪行。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几十万无辜同胞的惨死,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无法抹去的创痛!他不写南京大屠杀,而是写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永仓巷)佳木葱茏,绿荫覆地。时当亭午,阳光一线,穿绿峡而拂地。行人二三,悄然走树下,毫无车马之喧。久之,一卖花妇,挽篮慢唤而来。树下一朱漆门,呀然辟。有垂发女郎,衣长衣,白质而紫章,招卖花妇而与之语,此情此景,予直觉此身已在诗句中,亦在画中。
  美景美人,宛如画面,让人心醉。但是作者笔锋一转:“闻首都陷后,此地属难民区,倭寇屠平民两万于附近。今日是何景象,不难凝想,真古人所谓一度思量一怆神也。”{8}如画的美景佳人,与大屠杀后的荒凉凄惨,如蒙太奇一般拼贴组合,美被毁灭的悲剧背后是民族的劫难,美被毁的罪魁自然指向日寇的侵略。这种文字比口号式的揭露有着更为穿透人心、引人深思的力量。此外,1938年1月19日开始,他连写了八篇“忆南京”系列文章,通过追忆明孝陵、鸡鸣寺、清凉山、永仓巷等名胜的昔日的美极其难忘的经历,来反衬“大好河山,忍令沦于夷狄”{9}的现实惨境。张恨水斥责日本人在沦陷区肆意搜刮中国人财物,“还不许说是抢走,要作为中国人的招待”,连“寇兵掳去的妇女”,也要叫“招待品”,企图以此美名来掩盖侵华的罪行。{10}为了击垮中国人的抗战信心,日寇对重庆、广州等地进行了狂轰乱炸,造成了大量的平民死亡。1938年5、6月间的广州大轰炸,半个月造成平民伤亡三千多人,令人发指,张恨水喊出了中国人的“我控诉”:“对于这种兽性的人类,有什么理可讲,有什么人道可谈?我们只有团结起来予打击者打击!”{11}城市被轰炸能引起美国国务卿赫尔和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谴责,但是广大农民正被日寇蹂躏,挣扎在死亡线上,默默无言。张恨水把目光投向了这沉默的一群,为他们发出了呼号:“黄云遍地的麦田,也为敌人的车辆马车,踏了个精光。大家只看到敌机轰炸广州市惨无人道。敌人把淮河流域,洗劫千里,有谁知道?……淮河流域这几十个县的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之后,又要踏上饥饿去,谁替他们叫屈呢?”{12}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是战争的罪魁,“土肥原贤二便是最著名的一个”。张恨水历数了土肥原贤二从北洋军阀时期到当时在中国犯下的一系列战争罪行,如煽动军阀战争,策划皇姑屯事件,制造“九一八”惨剧,炮制伪满洲国,甚至直接率兵威逼开封,既揭露了土肥原贤二战争狂人的真面目,又以此梳理自北洋至今日本的侵华史,告诫国人,毋忘侵略历史,严惩敌酋。{13}为了推行“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日本人到处扶植汉奸。如溥仪在东北,王克敏、汤尔和在华北。张恨水嘲弄日寇扶植汉奸政策的愚蠢,即使是有声誉的人做了汉奸,如“白纸落在墨缸里,清白全无,又何能号召呢?”{14}他怒斥了王克敏、汤尔和、周佛海、汪精卫等汉奸的恶行,疾呼必须对汉奸严惩,还历史以正义。张恨水在1943年胜利在望时就大声疾呼:汉奸为了策划退路,“加紧地搜刮买命钱以戕伤祖国”,需要“留心南京群奸逃跑”,以便“将来捉到了他们,由公民大会来处决,而警戒人类叛逆”{15}。
  为了谴责日寇和汉奸罪行,张恨水还赞扬了戴安澜、鹿钟麟、薛岳、沈鸿烈、梅兰芳等知名人士和军民大众的爱国主义热忱。他高度评价鹿钟麟带千余兵士渡过黄河,深入敌后,领带抗战,使得河北等地的抗日气氛“加倍活跃起来”{16}。沈鸿烈先是死守青岛,不弃守土之责,在危难之际受命山东省主席,在四面迎敌中主持省务,组织民众抗战。面对其艰难处境,张恨水给予敬意并送上祝福!{17}戴安澜在缅甸之战中打出了中国军人精神,马革裹尸,是“我们的光荣”{18}。陈散原坚守民族大义,怒拒日寇的劝降,绝食殉国。{19}梅兰芳留须明志,堅守清苦,“靠着当卖过日子”“不趋奉敌人”,展示了“沦陷区无限的贞坚之士”的民族气节。张恨水赞扬他们的“正气与公道”永留人间。{20}军政大员和社会名流做了榜样,军民大众更是用自己的血肉筑城爱国的长城。衡阳保卫战,中国士兵在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坚守一个多月,“足以证明中国军人能战,能苦战”。张恨水认为,如果中国军队有苏联红军那样先进的装备,“衡阳城郊根本不用打这样久,就把敌人打退了”“相信衡阳守军的精神足与斯大林格勒苏军一比”,号召“全国军人都应该向衡阳城内外忠勇的将士学习”{21}。他高度赞扬了临沂大战台儿庄之战中中国军人以弱胜强的壮举。{22}他称赞中国空军在1938年5月19日向日本长崎投放传单,不伤害非战斗人员,进行宣传的英雄事迹。{23}张恨水还肯定了敌后抗日的历史功绩。他高度评价敌后抗日力量积极寻找日寇弱点,灵活机动,随地攻击,收复豫北、河北、鲁北大片失地。{24}民众在抗日中也表现不凡。黄浦江无名英雄,在渡过浦东的船上,抱着一个日本宪兵,同归于尽。“这种舍生杀敌的伟大精神,真值得我们钦佩!”{25}这些时评杂感跟他的《虎贲万岁》《巷战之夜》等形成互文,共同向人民展示抗日军民的爱国壮举。
  此外,张恨水还分析战争形势,帮助民众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持久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念。他通过日本人的自杀剖腹巧解国民性,即日本人缺乏忍耐性,只擅长一鼓作气地胡干,没有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因此“长期抗战是必要的”{26}。他通过分析日本的武器和将领的运用情况,日本人飞机、坦克车、大炮、毒气都用过了,全民动员,五位大将担任阁员,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战争上,但仍不能打败中国,所以,“仗越打越久,日本军阀的能耐,也就越显得不过如此!我们自然不可藐视敌人。但我们老保持着这样打下去的精神,日本也就没有什么可怕”{27}!在“卢沟桥事变”一周年的时候,他骄傲地向国人宣称:“在这一年里,我们受尽了有史以来所未有的耻辱与痛苦,但也创造了有史以来所未有的英勇与团结。正是国人的英勇团结,粉碎了敌人五个星期,五个月可亡中国的狂妄计划!”{28}面对武汉失守,广州失陷的战局,他鼓舞国民“不要悲观”,要正视“我们更达艰苦之境”,更要相信我们“保存着我们抗战的主力”,一定能战胜敌人。
  通俗文学作家,在“抗战”中,既坚持了民族气节,又充分运用副刊的阵地,用笔谴责日寇和汉奸的罪行,宣传爱国主义精神,鼓舞抗日士气,尽到了国民和知识分子应尽的职责。   {1} 周瘦鹃:《痛心的话》,《自由谈》,《申报》1931年9月24日。
  ② 周瘦鹃:《痛心的话》,《自由谈》,《申报》1931年9月26日。
  {3} 周瘦鹃:《痛心的话》,《自由谈》,《申报》1931年10月1日。
  {4} 周瘦鹃:《痛心的话》,《自由谈》,《申报》1931年10月15日。
  {5} 周瘦鹃:《痛心的话》,《自由谈》,《申报》1931年10月12日。
  {6} 周瘦鹃:《痛心的话》,《自由谈》,《申报》1931年10月19日。
  {7} 张恨水:《弯弓集》,远恒书社1932年3月版,扉页。
  {8} 张恨水:《永仓巷·忆南京之八》,《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2月15日。
  {9} 张恨水:《见梅花·忆南京之一》,《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1月19日。
  {10} 张恨水:《招待品》,《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2月15日。
  {11} 张恨水:《怎样制裁寇机?》,《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6月7日。
  {12} 张恨水:《可怜淮上农人》,《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6月8日。
  {13} 张恨水:《仇人土肥原》,《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5月27日。
  {14}{15} 张恨水:《傀儡戏不能上演》,《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3月15日。
  {16} 张恨水:《恢复察省政权》,《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9月30日。
  {17} 张恨水:《忆沈鸿烈》,《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9月10日。
  {18} 张恨水:《戴安澜师长之死》,《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1942年7月25日。
  {19} 张恨水:《陈散原殉难》,《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1月18日。
  {20} 张恨水:《梅兰芳与周作人》,《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1943年11月16日。
  {21} 张恨水:《衡阳与斯大林格勒》,《上下古今谈》,《新民报》1944年7月30日。
  {22} 张恨水:《北方军人》,《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3月31日。
  {23} 张恨水:《攻心》,《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5月27日。
  {24} 张恨水:《钻进敌人后方》,《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5月5日。
  {25} 张恨水:《说黄浦烈士》,《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10月22日。
  {26} 张恨水:《寇无忍耐性》,《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5月7日。
  {27} 张恨水:《还拿得出来什么》,《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6月4日。
  {28} 张恨水:《努力延长时间》,《最后关头》,《新民报》1938年7月7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报人杂感研究”(2016SJB750008)之阶段性成果
  作 者:黃 诚,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通俗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自2017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已经成为2017年前5个月票房最高和评分最高的引进片。这部影片通过马哈维亚与世俗偏见的对抗、与女儿的对抗、与权力的对抗展开,运用故事线索和人物心理线索,在三重对抗的产生与消解中,逐步升华影片的立意与价值,从而突出影片的审美品格。  关键词:引进片 审美体验 对抗与消解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中,曾经的全国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侠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极早,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侠客活动的记载。然而究竟何种品质何种行为才能匹配“侠”这一称号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说侠客的概念一直处在流动的状态,每个时代的标准都不同。从早期的“替人打仗”“行为放浪”到司马迁的“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承,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以示诚实,肯于牺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
期刊
摘 要:在审美鉴赏中,对话关系一般被理解为诗情画意般、情景交融式的和谐与同一,它呈现了对话中“顺向”的交流方式,给人心以圆满和抚慰的感觉。但是由于人的心理场和客观的物理场并不经常表现为同步的协调,所以对话关系中同样充满了剑拔弩张式、情景对立式的对抗和失衡。后者作为“逆向”的交流方式,虽然表面上破坏了这种对话关系,但是于艺术本身却加强了艺术表现的张力,呈现了生命潜在的力量,成就了审美鉴赏中独特的审美
期刊
摘要:李义山的《锦瑟》流传千古,但其主旨一直聚讼纷纭,难成定解。本篇以文本阐释、背景引介为基础,从《锦瑟》诗暗合的政治理想与隐逸之志出发,试图和钱锺书先生所推崇的诗序说相融合,重点分析其理想的“亦真亦幻”,在“仕”与“隐”之间取得所谓矛盾性“平和”,最后揭示出尾联蕴藏一种时间回环的无穷浩叹。  关键词:《锦瑟》政治理想 隐逸之志 诗序说  李义山的《锦瑟》诗脍炙人口,但并无定解,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期刊
摘 要:《面纱》通过讲述费恩和吉蒂之间的婚恋故事,揭开了社会生活中婚姻、爱情的神秘面纱,更让我们透过这层面纱看到了个体在无意识层面的不安、焦虑和怀疑给婚姻带来的动乱现象。只有达到了自我人格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而平和地领悟爱的真谛及收获美满的婚姻。  关键词:《面纱》 婚姻关系 无意识  电影《面纱》改编自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影片由费恩和吉蒂之间扭曲的婚姻关系展开叙述。为了惩罚妻子的出轨行为,
期刊
摘要:20世纪60年代开始,荒诞派戏剧开始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内涵吸引并影响着一代代观众与戏剧作家。在各具风格的荒诞戏剧作家中,被视为贝克特继承者的品特的“威胁的喜剧”具有突出的艺术风格。品特的“威胁的喜剧”不仅打造出了封闭压抑的“品特式房间”,并且其笔下的人物对于自身与他物有反复的怀疑与确证,这些都是品特用以表现世界的荒诞性的独特方式。  关键词:荒诞派 《房间》
期刊
摘 要: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中特有的双重聚焦,通常能使故事内容更加精彩丰富。本文试图运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中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相关理论探析《泄密的心》这篇小说中“我”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过程,通过文本解读,揭示贯穿于复仇和凶杀这一故事题材中更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泄密的心》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 叙述自我 经验自我  《泄密的心》是埃德加·爱伦·坡众多哥特式小说中的一篇。爱伦·坡是美国文学界中地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讨论萧伯纳剧作《卖花女》及其改编电影《窈窕淑女》中“语言暴力”与“英语教学”的权力纠葛,关注语言学教授希金斯以“正统英语”之名歧视而又诱导卖花女伊莱莎的过程。在对她的教育过程中,正统英语代表的贵族群体引起弱势族群的语言学习焦虑,正如宗主国与殖民地在互相吸引、抗拒、模仿、戏谑与暧昧中形成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语言暴力 英语教与学 暧昧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中国当代诗人伊沙的《等待戈多》与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题名相同,题旨上承续、延伸了前者,深刻呈现了关于等待的当代光景。伊沙笔下的观众尽管知道戈多不会来,但是仍然像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一样,无聊地摆着等待的姿态。在《等待戈多》的尾声,他们等来的不是上帝、幸福、希望,而是剧场看门老头的傻公子。戈多是个“傻子”,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实,打破了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暗示我们能拯
期刊
摘 要:汪曾祺对色彩的感知十分敏锐,从儿时对大自然中万物色彩的洞察到作画时对色彩的自如运用,无不透露出他对色彩的执着追求,他的小说也时常流露出色彩的印记。《晚饭花》中,汪曾祺赋予孙小姐“珠子灯”般华丽的色彩,赋予王玉英“晚饭花”般艳丽蓬勃的色彩,赋予三姐妹水一般的色彩,这不同色彩的差异正蕴含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 《晚饭花》 色彩  汪曾祺曾在文章中写道:“世界充满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