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的“魔力”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sie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天在《报刊文摘》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这个令人叹服的题目是一名美国教师对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的评价。这位中国学生英文名叫斯蒂芬。在国内读高中时,曾因老师说她没有数学脑子而垂头丧气几乎放弃学习;可在美国的中学学习才几个月,她却变得异常自信,并开始申请上大学。她给父亲寄回了几位美国老师给大学的推荐信,其中一位老师在推荐信中充分肯定了她勤学好问、能与困难作斗争、有创造性等诸多优点后,最后写道:“她能适应高水平的大学生活吗?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差不多全是这样充满肯定赞扬之辞的推荐信,让斯蒂芬的父亲感到,以往那个“没有数学脑子的”、只能上文科班的、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女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正全面获得发展、甚至有点出类拔萃的女儿。这个变化太神奇了,以至于让父亲惊讶不已,感慨万千。而那位当初认为她没有数学脑子,只能上文科班的老师,在了解到这些之后,也该在惊讶之余为她感到高兴吧。惊讶高兴过后,不知是否还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她有這样惊人的进步呢?
  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只要提供了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他在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其实早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对学习上暂时困难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对其微小的进步给予充分的强化和鼓励。这种强化和鼓励通俗地说就是老师的表扬,是表扬的“魔力”带来了斯蒂芬的进步。
  盖杰和伯令纳曾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是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的表扬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想,斯蒂芬的那位国内的老师也许是忘了。
  表扬的魔力不可遗忘。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工作中不是常常因为我们不吝惜对学生的表扬而使学生变得更加热爱学习从而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吗?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位班主任,在要求学生写德育日记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同学在日记中表现出强烈的尝试写作的愿望,他们试着写散文、写诗歌、写小说,并在日记中向我请教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惊喜之余,我尽我所能给他们解答,并写上热情鼓励的评语,如“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为优秀的作家的”、“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样的文章我真爱读”等等。不仅如此,在作文训练课上,我还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赞扬他们,号召班上同学以他们为榜样,结果全班许多同学作文兴趣大大提高,作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有学生的习作发表在《学语文报》上。
  在我曾授课的另一个班,班主任是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我经常和她一起讨论班里学生学习状态的起落、学习效果的好坏。有一次,她告诉我一位名叫代嘉书的学生最近学习状态极佳,原因是数学、外语两门主课老师都要将他选为课代表。他在德育日记中表现了极大喜悦,他说,这件事充分表现了老师对他的信任,他一定要拿出最好的表现来证明老师的信任是没错的。于是这位班主任老师在这名学生的日记上大大鼓励了一番,使这位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在前不久的“希望杯”数学竞赛中,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成为年级参加复赛的五位学生之一,而这样骄人的成绩是他以前从未取得过的。
  这不是又一次极好地体现了表扬的魔力吗?不用多列举事例,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会否认,经常的、毫不吝惜的对学生进行表扬会带来多少喜人的成绩。当然,我在这里强调“表扬的魔力”,并不意味着“表扬”是万能的,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而一味地滥用“表扬”,恰恰相反,我们承认不同学生达到同一水平需要不等量的时间与帮助,因此我们以指导与表扬来给予他们不同形式的帮助,通过肯定他们的勤奋与努力,赞许他们的进步与成功,促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目的,这才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我们是教育者,我们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人,培养成才的重要使命。他们的成长需要爱心的灌溉,而充满爱意带着激励的表扬就如春风化雨一般能使他们长得更快更好。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经常表扬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教师微笑着的表扬中获取进步的巨大能量吧!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由于小学的科目比原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