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思语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必须要有中国元素。它包括中国人的人文情怀、文化底蕴、哲学认识、笔墨精神、色空观念等等。技法仅仅是中国画的构成基础,文化是中国画的养料,意境是中国画的追求。从形象到心象的纸上展现,因人而异,境界不同,雅俗有别,故风格可谓是百花齐放。
   从古到今,从自然花鸟山水到绘画花鸟山水,从老师传道解惑到自我风格形成,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文化涵养、观念突破、思考审美。
   一个民族的地域环境、民俗习惯、历史沉淀、传统文脉、哲学心理、生命状态等等,都关乎着一门艺术的创作与风格的形成。中国画也不例外,它必须建构在一个画家情有独钟于大自然、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哲学主张,以融化儒、释、道为旨归的审美追求。气是中国画的生命,韵是中国画的品格,故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在中国画的古典审美中,“气韵生动”是最高标准。一个中国画艺术家若本身无气韵,气息平庸,韵格不高,就不可能創作出有气韵生动的作品来。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丢弃书法笔墨的,因为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的基本语言,也是体现中国画精神的关键,更是中国画的灵魂载体。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肤质,彩是中国画的辅色调。中国画分具象与意象两种造型方式,但均同属于一个体系。创新思变与传统继承是一枚钱币的两面,既对立又统一,今天的传统是昨天的创新,明天的传统就是我们今天的创新。所有的传统都是创新的沉淀,所有的创新都是传统的升华。
   到底什么样的中国画作品才算好画呢?我认为只要具备气象、笔墨和韵味这三个要素的作品,就算是好画。气象就是看他的构图皴法是否矫揉造作,是否雄强刚劲,格局是否高华,行笔是否交待清楚;笔墨看他是否化古人而有自己的创变,能否做到笔笔有来历,千变万化而让人又难以把握,捉摸不透,难寻规律;韵味是讲有无艺术魅力,要有诗境、雅气而有品格,让欣赏者产生一见钟情的效果。
   总之,我们为大自然山川风物立传,为人文精神品格传情,是一个中国画艺术家既崇高又非常从容的事业。安心于寂寞,清贫于研究,情寄于笔墨中,淡定于名利外,向神州山川精神的深处走去,立于乾坤之间,精神与天地贯通相往来,这才是一个真正中国画艺术家的诗意境界述求。
其他文献
临江仙·抗新冠病毒行草50cmX 78cm 2020年  岁末江城雷乍起,新冠肆虐无天。  青山云水笼冰寒,  满城空寂寂,闭户过年关。  白衣天使身先赴,东西南北驰援  九州倾力挽危澜,  苍天应有爱,还我万民安。  王东  畢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四川省美协民族民间艺委会副秘书长、四川省书协宣传委副主任、成都市美协理事,成都市书协副秘书长,锦江区书协副主席。现供职于四川美术出版社。
我沉醉于马平的中篇小说《我看日出的地方》,还有了怡然言说的冲动。这并非因为我对马平既有创作实绩与名声的盲目崇拜,更不是因为小说的发表平台是《人民文学》这个令人眩惑的高度,我之所以手难释卷乃至掩卷难忘都在于小说自身的成色。   或许很多读者都容易读出小说对于乡村扶贫、乡村振兴这个伟大的现实民心工程的审美观照,在我看来这确实也是小说家的旨趣所在,但并非仅仅有了这个旨趣就可以成为精彩的小说文本。或许也有
川北灯戏是发源于阆中、流行于四川东北部的古老歌舞小戏,与川北大木偶戏、川北皮影戏合称“川北戏曲三朵奇葩”,被誉“淳朴的天籁、远古的遗风,戏曲的渊源”。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北灯戏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1522-1566)《阆中县志》就有“五月十五瘟祖会,演灯戏十日”的记载。清末阆中峰占乡徐玉山创立灯戏班,其子徐南阶、其孙徐廷兴对灯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8
纷繁杂乱的大千世界,如何存内心一份静气。  老子曰:“我浊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这是圣人的智慧和境界。  众生的心性被世俗尘埃蒙蔽幽深,无法做到入世与出世的天然转换,空度半生无禅意诗韵的年华。蜀人李旭峰,字非岳,已过“五十而知天命”之年,终回归山水,寄情于书画,入室姚叶红先生门下实乃天意也。  儿时受母亲的熏陶,酷爱绘画。国画从白描花鸟虫兽、临摹芥子园画谱入手,勤学不缀,乐此不彼,
水冲进碗,上面的油污和甜腻瞬间消失,一个个干净的碗慢慢露出了她们本来纯真的面目。水灵灵的、单纯的器物,你如果将她们摆放整齐,她们就呈现出秩序与规则;你如果把她们散乱放置,她们也可以随遇而安。好像器物没有生命,我们就可以随意处理,其实不然,她们的呈现方式已经潜在地透露了我们的生活态度。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面有一只打了补丁的碗,是爱情的专属;林徽因床头的飞机残骸,是曾经沧海的沉淀。不管是虚构还是
出现于八九百万年前中新世,跨越冰川期而存活至今的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国宝,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它们憨厚率真,亲和友善,悠然自得,豁达稳重,似丛林山野间的精灵,眼中闪着纯净的光。  自从它被科学发现,展颜于世人眼前,就一直受到全世界追捧。我因拍摄大熊猫接触到许多外国友人,他们将大熊猫视为珍宝,因大熊猫到访四川,甚至追寻大熊猫的野外踪迹,观察探究其栖息地的特殊自然环境。他们对大熊猫的種种热爱、
彝绣 41cm×22cm×3 2019年  阿西巫之莫曾花半年的时间走遍凉山州十七县市,观察和学习不同的彝族刺绣技艺。她的刺绣不仅沿袭了彝族传统刺绣的特色,还加入了现代元素,在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基础上,辅以绿蓝等色彩,刺绣作品的花纹和所镶的花边图形繁多,图案色调丰富和谐,做工精致,具有浓郁的传统韵味。  彝针彝线  “彝针彝线”创始人阿西巫之莫从事彝绣传承以来,始终坚持把保护、传承、发扬民族文
“中国画”源于远古象形文字,即文字画。到黄帝时期,史皇创造了中国画概念的“五采之绘”。魏晋之前,中国画实际上是以人物及人物事件为画面主体的笔墨线条运作并敷以彩色,后来许多画作出现的山川、树木、花鸟,也只是作为场景加以渲染,线条明确,意象简单,使人景合一,为其赋予生命。直到中唐吴道玄,山水画才从中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的混合概念之中独枝分离。从此,山水画以独特的水墨表现形式及气势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雄奇险峻的蜀山大峡谷,蜀江奔流,绝壁峭崖中,回荡着一缕神奇的风——长风,他时聚时散,时疾时缓,灵动飘渺又迅疾奔放,轻盈柔美而刚毅热烈,时而在大峡谷下探行,时而在石崖峭壁起舞……  一部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四川省歌舞剧院联合打造的舞剧《长风啸》在成都上演。该剧是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也是四川省文化厅2017年重点剧目。舞剧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搬上舞台,讲述了男主角“长风”捕获了女
清明追思,家国永念。为了表达对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2020年4月4日上午10时,防空警报鸣响,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国旗半垂,汽笛长鸣,举国同哀。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生命的最高尊重,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信心力量的最强凝聚。问世之何以当不朽,英雄之魂立苍穹。每个民族都有推动民族进步的英雄,每个时代都有诠释时代精神的偶像,他们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芒,代表着时代精神的气质,铭记他们,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