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合作,朝鲜准备好了吗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朝鲜全力推进经济外交,势头很猛,形成了新的套路。
  首先,在安全上给对手吃“定心丸”,稳住外部形势。在美韩日等国看来,朝核问题正如字面意思,成为了朝鲜半岛的核心问题。于是,朝鲜就在各种场合反复表态,希望重启六方会谈。从不愿意谈,到愿意谈,再到不设任何前提条件地谈,朝鲜逐渐放低姿态,却由此占据了主动地位,在核谈问题上对朝鲜挑三捡四的人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其次,在高层“以政促经”。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亲自出马,与受访国领导人握手言欢,营造出良好的政治气氛。议题不仅仅限于你好我好,而是旨在促成几个大型经济合作项目,配合朝鲜国内战略重点。中朝之间的大项目是正在合作开发的“一区两岛”,“一区”是指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罗先特区,“两岛”是指位于鸭绿江口的黄金坪和威化岛。朝俄之间的大项目则是途经朝鲜直达韩国的输油气管道建设项目。
  接着,上至国务总理、下至党政各级主管官员各司其职,跟进落实领导人的指示,细化可行性报告,寻找配套项目资金。贸易机构和民间团体也不甘落后,纷纷往中俄两国跑,拉项目,谈 合作,找商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朝鲜国内的“重商主义”气氛日益浓厚。
  从战略上看,朝鲜将经济设定为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战术上,朝鲜正在通过规划试点区和试点项目,尝试在局部范围内推行市场开放。这些有限范围内的改革举措,让人不禁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深圳、珠海特区。早期的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人们对其成败并无把握。当深圳、珠海藉香港、澳门地利之便,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时,也坚定了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朝鲜改革试验区的成败也很关键,对于朝鲜未来发展走向会产生相当大的辐射效应。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90年代初期,朝鲜曾开展大规模的对外经贸合作。当时迫于资金和能源短缺,不得不通过对外合作来创汇,补“窟窿”。可能是求钱心切,也可能是经验不足,朝鲜当时的对外合营合资政策并不完全符合市场运作的需要,有时甚至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导致很多企业无果而终,影响了朝鲜的经济改革意愿。
  观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在不久前的中朝总理会谈中,中方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朝方能听进去,并表示愿落实在行动中,这就是大的进步。以市场为基础推进多领域、多层次综合型开发,在朝鲜可谓史无前例。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朝鲜大力招商引资,打出了“资源换资金”的牌。这既是朝鲜主动的政策选项,也是被动的应对措施。朝鲜连年经济困难,家底被掏空,根本拿不出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试验区硬件设施不到位,又如何吸引得了外来投资?所以,朝鲜下大力气搞对外合作也是有道理的。对外合作会吸引大量资本要素的流入。这不仅会缓解朝鲜发展中最为紧迫的资金难问题,而且可以使其获得与资本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要素。而朝鲜产业获得发展和提升,又会反过来增强朝鲜的出口能力和创汇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朝鲜很想培养出会生钱的“金鸡”,并以此恢复造血机能,但又面临着“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朝鲜还在受着国际制裁,金融制裁是很大的制约因素,大部分融资和结算渠道很不通畅甚至完全不通,导致招商不易,引资更难。朝鲜没有参与到任何一个全球或地区性的经济合作机制中去,不但无法获得多边经济合作组织和机制提供的非歧视性安排,也无法享受针对不发达国家的特别安排或特惠条件。另外,即便朝鲜获得了发展经济所必须的启动资金,如果不能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法律和法规的保障,也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无法保持外来投资的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引入市场要素,建立起适合于本国国情,又有利于参与到双边合作、区域合作的对外经济合作模式,在这方面,中国和越南已有了一定的经验。朝鲜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经济的实践和管理经验。因此,朝鲜需要“内外双修”,内炼发展经验,外修各方支持。朝鲜可以将双边合作作为起点,在积累了一定的市场行为经验之后,再参与到地区层次、全球层次的经济活动中去,利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其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行为、市场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走。
  但是,与中国的试验田不同,朝鲜的对外合作是否取得成效,第一步很重要,也很关键,很大意义上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因为,朝鲜能借的只有“第一桶金”,再借就很难了。
其他文献
善用“强有力”外交和“有效率”发展两要素;与中国保持密切的互动    打着“变革”旗号当选总统的奥巴马,在上任伊始就开始为修复美国形象重树美国霸权,推出有“奥巴马特色”的“巧实力”外交在对华关系上,双边密切的互动已经展开    新政府内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      从奥巴马的外交与安全团队布局来看,奥巴马与拜登组成的“奥—拜模式”将成为新政府的决策模式布什政府时期负责反恐战争的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道
全球共发生46场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冲突;  核问题起起伏伏;  恐怖袭击发生最多;  多边和双边军演有百余次之多    2008年,是世界安全形势极不寻常的一年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大国博弈异常激烈    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此起彼伏    2008年世界并不太平,全球共发生了46场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些冲突中,有的属于传统冲突热点,如伊拉克阿富汗巴以冲突等有的则属于长期掩盖的问题突然引发
美国式“开门办学”, 诠释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美国立国72年后的1848年,威斯康星才正式建州,为美国的第30个州。就在建州的同一年,威斯康星州议会即颁布法律建立威斯康星大学,是为美国的第11所州立大学。半个世纪后,威大作为州立大学中的佼佼者被斯洛森列入他那本权威性的《伟大的美国大学》(见本栏目2009年第23期文章),而美国东部那些更古老的州立大学如佐治亚大学(建于1785年,是美国第一所州
自科索沃战争以后,阿尔巴尼亚族人一直是巴尔干半岛上的“明星”,科索沃阿族人与塞尔维亚的“统”与“独”的关系问题时至今日仍是这个地区的“重头戏”。2008年,科索沃正式宣布从塞尔维亚分离出去,2010年7月,海牙国际法院裁定此举“不违法”,9月,一直持强硬立场的塞尔维亚也软化了立场,声称准备与科索沃方面接触。所有这些不断将这出“戏”推向高潮。其实,阿尔巴尼亚族人与巴尔干地区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还不只这些
一扫颓势“小马哥”占得先机;被牵着鼻子走“蔡教授”失分;辩论本身意义不大,副作用不可小觑。    按事前约定,4月25日,马英九和蔡英文就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进行了电视辩论。    马尚佳蔡见绌    辩论分三阶段,分别是自由申论、交互诘询和结论。在申论中,马英九采取攻势,咄咄逼人地发问:“台湾到底要选择民进党锁国,或国民党的开放?”他举例,曾拜访台中一家生产零件的制造商,赖姓老板告诉
传播媒介:“世界公民”    翻开一部医学史,我们会发现,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著名的传染病,往往可以与某一地理概念联系起来,比如希腊的伤寒,地中海的鼠疫,墨西哥的天花。而今天,传染病已无法再与某一地理概念紧密相连了。这是因为那些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世界公民”,能够“瞬间”把传染病毒带到全球各个角落。  “世界公民”的概念早已有之。自启蒙运动以来,一些超越一国一族的狭隘情感、具有世界情怀的知识分子,
年前,出席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年会,同其他与会者一样,都得到一份“礼包”,里面除了七八本学会所属各研究中心编纂的学术论文汇编外,还有一部熊光楷会长的新著《藏书·记事·忆人》。淡黄与白色相间的封面,显得分外素雅。上面印着著名画家袁熙坤为作者绘的神形兼备的肖像和96岁高龄的季羡林季老题写的书名。一书捧读在手,直如面对作者本人。    封面上还有三行小字:“一位共和国上将的书缘、人缘、情缘。历时十数载,广搜
要经济效益,更要民意。反对党假借民意发难,闹得沸沸扬扬。怎么办呢?  一路走来,澳大利亚总理——“人气偶像”陆克文收获鲜花、掌声无数,“中国通”形象更让其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然而近两个月,“中国是福还是祸”的争论让一向对华友好的陆克文有些乱了方寸。    两件烦心事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本是澳大利亚“金库”的丰富矿产一夜间变成了“破铜烂铁”,老板哭了,政府急了。本指望实力雄厚的盟友美、日危难
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原动力是市场消费需求这是整个中国经济所面对的挑战,也是美国19世纪之后所一直面对的挑战  离开了金融市场,消费驱动型经济是难以生存发展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后者的催化剂  如果说次贷危机是美国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的话,那么,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也是近30年来最大的一次    围绕这场金融危机,有着各种思考和争论,其中就包括:这场危机是否意味美国
日美“密约”是怎么回事?    2009年12月18日, 日本有关人士透露,已故前首相大平正芳的女婿兼秘书、前众议员森田一在将于2010年初出版的回忆录中承认,1960年《日美安保条约》修改时两国缔结了“密约”,日方默许美载核舰船过境或停靠。森田在回忆录还承认,冲绳归还时存在美国应支付的美军用地恢复原状补偿费改由日方承担的“密约”。日美间“密约”问题再次为各方所关注。  事实上,自1960年日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