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处处伤离黍,旧燕飞飞觅画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37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明末清初女性文人朱中楣因其身世的坎坷跌宕,不凡的性情与识见,卓然特立于一般女性文人之中。朱中楣作为明代宗室,亲眼看到明代的灭亡,经历了变代异姓的历史沧桑。因这特殊的境遇,“家国之思”俨然成为她诗词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情感表达哀大思深,颇具感染力。
  关键词: 朱中楣 宗室之女 家国之思
  朱中楣,字远山,又字懿则,江西庐陵人,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卒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明末清初著名女性文人,著有《随草》、《随草诗余》、《镜阁新声》、《随草续编》、《亦园嗣响》、《倡和初集》等,收入《石园全集》中。清熊文举《侣鸥阁近集》称:“豫章有远山夫人者,淑德著于闺帏,诗词溢于海宇。盖班婕妤、左贵嫔、谢道韫以上之才。而迩来名媛卿阀之所仅见者也。”[1]熊文举认为朱中楣在文学不仅是同时代女性文人中的佼佼者,而且与历朝才女如“班婕妤、左贵嫔、谢道韫”相比,才华也在她们之上。这虽然不免有些夸张溢美之词,但也可看出时人对其文学才华的看重。目前学界对朱中楣的研究仍比较薄弱,笔者不揣谫陋,试通过具体的文本解读,关注其作品中的“家国之思”的表达,剖析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生命真相,让我们更真切地走进朱中楣,让被历史湮灭的女性声音重新焕发光彩。
  一、“家国之思”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朱中楣为明宗室辅国中尉之女,系出瑞昌王府。因这特殊的境遇,“家国之思”俨然成为她诗词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中楣亲身经历了明朝的灭亡,作为明朝宗室后嗣,朱中楣对故明怀有很深的感情,宗室倾覆对她的打击自然要比常人更为深刻。在她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故国逝去的不舍与痛苦之情。如:
  青春作伴已还乡,赢得新诗富草堂。苏圃漫添湖水绿,柴桑难问径花黄。
  荒城处处伤离黍,旧燕飞飞觅画梁。家国可堪寥落甚,怡情何地是沧浪?
  ——《春日感怀》
  首句化用杜甫的“青春作伴好还乡”句,表达了回乡的欣喜之情。颔联、颈联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苏圃漫添湖水绿,柴桑难问径花黄”记忆中的美好景色令人动容,只要想到就会心情振奋。但是,真的回到家乡,诗人又被眼前的一片衰败之景打乱阵脚,“荒城处处伤离黍,旧燕飞飞觅画梁”,“处处”饱含深情,诗人犹如那只不舍故国的“旧燕”还希冀着寻找故国的温暖,然诗人越是对故国不舍,其隐含的感情越深刻动人。末两句因景激情,直抒胸臆,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读来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又如《满江红·丁酉仲夏读陈素菴夫人词感和其一》:
  乍雨还晴,怨怨怨、天无分别。更那堪,淮流泾水,共人悲咽。佳节每从愁里过,清光又向云中没。怪啼痕、欲续调难成。柔肠绝。
  花弄影,红残缬。冰荷覆,瑶琴歇。问梁间燕子,共谁凄切?举目关河空拭泪,伤心杯酒空邀月。叹人生、如梦许多般,皆虚掷。
  该词是一首感和作品,陈素菴夫人即徐灿,也是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邓红梅《女性词史》称其词“如月光下一段如怨如慕的箫音,感人至深,发人白想,却又使人难以阐发尽其美感。”[2]而徐灿作品中沉厚的“家国之思”一直为人所称道。许是受徐灿作品中的强烈情感的触动,朱中楣也终于丢弃隐晦曲折的外壳,刻意直白地吐露心中情感。词的上片运用直抒胸臆的笔法,宣泄出那满心炽热的痛苦,“怨怨怨,天无分别”这七字直击读者心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词人心中满溢的深挚痛苦。词人沉积在心中的情绪一下子如排山倒海般袭来,词人找不到可以化解愁绪的方法,只能被愁海淹没。下片寄情于景,因这莫大的愁绪,悲咽的心态,目之所及,皆是愁情愁景。那迷乱的花影残红,寒冷的冰荷,被歇置的瑶琴,以及和词人一样有着无限心事的燕子,都向我们诉说了词人那哀难自禁的痛苦心境。“举目关河空拭泪,伤心杯酒空邀月”,举目关河让人黯然神伤,借酒浇愁邀月相伴,可惜无论心中怎样痛苦,词人难以割舍的故国还是逝去了,一切空空如也,两个“空”字包含着多少无奈之情。结句荡开笔意,在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中,荡漾着逝者如斯的怆然与对无法把握的人生真谛的无奈悲郁。该词虽用语直白,却饱含沉痛悲慨的厚重情感,声情激越。
  二、“家国之思”的艺术手法
  明王朝的覆灭、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清廷对抗清义士的残酷镇压、丈夫仕途的跌宕起伏,都在朱中楣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面对满清文字狱高压,罗网高涨的局面,加之自己敏感的身份,朱中楣并没有像徐灿那样比较直接地倾吐对故国的怀念与亡国的悲哀,她的表达非常的含蓄深隐,主要借助于:
  1.借景抒情。在朱中楣的作品中有很多借景抒情之作,她经常借助“暮春”这一意象,将自己那一份忧国之思,易代之悲含蓄深隐地寄托于时序的变化之中。如:
  春深河畔草萋萋,满径残花上燕泥。苑柳乍成鹦鹉绿,山鸡疑作鹧鸪啼。
  闲看落子惊黄鸟,细数归帆度碧溪。风送远香侵小院,一弯新月挂楼西。
  ——《暮春远眺》
  诗人将暮春残败的景象与一弯袅袅升起的新月置于同一画面,更加突出了暮春的哀飒凄清,而新月正值生命力的旺盛阶段,它远远地抛开了暮春,自顾自地慢慢上升,直至覆盖了一切旧事物。诗歌最后以景结语,余韵绵长,诗人将意象定格在清冷的月辉之中,突出冷意,那冷意也似乎随着月辉的突进而洒向读者内心。
  春光纵然美好,可惜太过短暂,“暮春”之际,曾经的百花争艳,曾经的鸟语花香,曾经的“春风佛面杨柳青”都随着春天的逝去而烟消云散,只留下曾经为之陶醉流连的痴男怨女在原地哀伤叹息。春归如此,而一个王朝的逝去,又何尝不是这样?尽管百般不愿,终人力难为。朱中楣虽难言亡国之痛,但她可以在“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与朝代更迭的相似性中找到平衡,使家国之感依着传统题材而隐而能现。如“翠黛因春锁,柔肠带酒愁。异乡为客久,空抱杞人忧。”(《暮春有感》),“何事春归归太速,声声细雨频相促。”(《春归雨后有感》),“昨宵点点透窗纱,妒我闲庭几树花。”(《春晚雨余》),“试看落红春又老,留春人是送春人。”(《暮春初霁》),“细雨欲收春去,残花暗约莺留。”(《西江月·暮春雨后》),诗人借对春天离去的不舍,暗抒对故国逝去的不舍之情,明说“春去伤愁”,曲写“故国之思”,这样就使得“暮春”这一意象具有双重的意义,成了“暮春”与“故国”的复指,将“家国之感”深化无痕,营造出一个余味无穷的情感空间。   2.借史咏怀,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如《行香子》(有以画箑绘沉香亭景题偶赋):
  应惜芳辰,宫院沉沉。牡丹亭畔韵幽清。清平调小,万古犹新。羡当时遇,花时景,醉时吟。海棠无力,欹玉阑凭,笑看飞燕舞身轻。明眸似启,雅意思深。记霓裳曲,淋铃雨,荔红尘。
  所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该词描绘了天宝盛事时期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流连歌酒,日日欢愉的美好生活,真是神仙眷侣羡煞旁人。可惜身为君王却沉溺于“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怠慢朝政,这样的生活注定是没有好下场的。安史之乱后,人事全非,贵妃死于病变,明皇老于南内,独活于世的明皇,只能在凄凉哀苦之际回想当时的美人佳景,歌舞欢笑,在甜蜜的回忆中黯然神伤。朱中楣在此看似是以题画命意,但她在哀悼盛唐光景美好不在,惋惜大唐国运衰落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可以隐隐觉出她对有着同样命运的明朝的哀悼。同样的是盛景不在,同样的只能在脉脉回想之余重温当年的美好,唐明皇对盛时美景佳人的怀念,又何尝不是她深深埋藏于心底,对逝去的故国的种种眷恋与怀念的折射呢!穿过历史的烟云,诗人们总在历史的回环往复中寻找着一种情感的共鸣,借古人酒杯抒一己之情。该词将深藏难言的苍凉心事附载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以明皇贵妃境遇寄托对明朝覆灭的叹息与憾恨,将古来兴废之叹与亡国之悲融和一处,一时间故国之情与兴衰之感交汇流动,虽无一字言亡国之痛,而词人沉痛悲慨之情却直击读者心头。
  又如《暮春擬长门怨》:“宫廷尝寂寂,草色带朝烟。泪欲题新句,愁还谱旧絃。春归莺失宠,花老蝶争妍。明月闲为伴,君恩与梦传。”朱中楣与李元鼎生活美满幸福,应当没有抒发长门哀怨的机会。此诗如果从以失宠夫人的幽怨来比拟对故国逝去的追思就可以说得通了。该诗以我观物,缘情写景,孤寂的宫廷,清冷的草色,一片萧飒肃清之景,透着那一份哀苦愁思的心,逝去的荣宠还在眼前回荡,如今却只能感受着冰冷的宫墙,在新旧的变换中,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无限的悲哀吧。
  3.别有寄托。朱中楣诗词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归隐的迫切希望,可以说她是以“世外桃源”式的美好幻想来忘记现实,将自己的情绪寄托于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希冀,以对美好的向往来掩埋现实的悲痛。特别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遭受打击时,这种盼归的意愿就更加明显。
  1645年,李元鼎被清廷擢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就因坐荐人事被撤销职务。时值江西用兵,不得归,乃携家暂寓津门兄李紫函处。李紫函以事被逮,李元鼎也受到牵连,有逮问之惊。随着丈夫的宦海风波,朱中楣也经历了一段担惊受怕,充满荆棘坎坷的岁月。在她的诗词作品中,她感叹道:
  春归和梦出江郊,梦到家园理旧茅。陌上晓风抽细麦,梁间午燕语新巢。
  乍看远树炊烟合,久坐闲庭柳絮抛。无数落花蠭采去,纷飞帘幕影相交。
  ——《和春归》
  生活中一系列的挫折打击向朱中楣袭来,沉浮不定的前程,迷离失意的人生,让她将所有美好的情绪寄托于故乡的秀美风物中。跟随轻风摇摆的细麦,活泼热闹的燕子,袅袅升起的炊烟,纷纷扬扬的柳絮、落花,记忆中的故乡是那么的有趣,令人想到就觉得快乐。人在遭受挫折失意的时候,总是会自然地寻求保护,而过去美好的回忆就为她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安慰。正是因为对现实有着深深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朱中楣只能选择别有寄托。身为女子,即使是宗室之后,她亦无可作为。她唯一可以选择的,就是退隐林下,将她的家庭从这个急剧变幻,风波不定的时代洪流中抽身而去。在诗中,她呼唤道“故乡千里外,相对几踌躇。”(《和闻鸠》),“久客未堪重作客,干戈何日静匡庐。”(《和新茶寄内》),“椿萱音问稀,归鞭岂容待。”(《忆乡》)她急切地希望能摆脱一切烦躁痛苦的深渊,回归她记忆中宁静的故乡,以对闲散平静生活的向往来沉默地掩饰渐渐淡去的创伤与隐痛。
  联系明清鼎革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朱中楣特别的身世经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在诗词中反复描写的对故乡的怀念,应当具有更深层的蕴涵与寄托。试看这一首:
  毎闻羌笛动欷歔,泪染重衫思故庐。苑柳含芽眉未展,山茶抱节叶难舒。
  春风野草愁兼长,夜月征鸿信亦疎。为忆当年苏武句,自怜何日整归车。
  ——《孟春感怀》
  该诗位于《随草下》开篇第四首,《随草上》结于《甲申元旦》,该诗当作于甲申年明清鼎革之际。首联直抒胸臆,面对河山变色,金戈满地的情状,诗人内心惊痛万分,只能以泪洗面。中间两联寄情于景,虽则春光明媚,柳嫩芽黄,诗人却无心赏玩,美好的景色也因沉痛的内心而变色,未展难舒的岂止是苑柳山茶,愁绪如春风野草般疯长,诗人恐怕自此以后都要有一段伤痛郁结心头,难以舒展。尾联借苏武遭遇抒发怀归之情。面对江山易代,朱中楣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而在诗中,朱中楣将所有伤痛的情绪寄托于对“故庐”的怀念,看起来并不符合情理,毕竟遭受到重大的打击是她的故国,彻底沦亡的也是她的宗国,那么她加以深切怀念的也应该是故国。又如“每话家园泪雨潸,薊门秋老雁初还。”(《赠涂年侄女南归并序》),家园远在千里之外,故家遭受到怎样的打击,朱中楣应不明确,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宗室荣耀的逝去,故国的沦亡,而让她泪如雨下的真实遭际应是明朝的覆灭。或许宗室子女的敏感身份,丈夫在新朝为官的尴尬境遇,使得她不便言明对故国逝去的哀悼之情,所以唯有借“故家”这样一个托词来婉转寄托她那一份哀思。对于拥有宗室之女身份的朱中楣来说,故国即故家,故国与故家实现了情感的交叉重叠。亡国之痛与易代之感已经沉入她灵魂的一角,化为那一缕难消难解的“乡愁”,带着苦涩与惨痛交织的别样滋味。
  参考文献:
  [1][清]熊文举.侣鸥阁近集(卷一)[M].四库禁毁书丛刊[M]第12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1.
  [2]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76.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读本》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方法论。“读本”课与现实联系紧密,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建
摘 要: 方言及其承载的口传文化是一种民间的、地方性的、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巩留县位于伊犁河谷地区,古往今来都是多民族多移民聚居地,因而这里的汉语方言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尤为突出的是,这里的汉语方言词汇中存在大量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伊犁河谷地区的山水地名多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音译而来,这些音译地名词语呈现了多民族地区历史文
摘 要: 明清戏曲,无论究其剧本创作,亦或舞台演出都以江浙为盛。明清之际河洛地区的戏曲创作在两千余年黄河文明的映照下虽如沧海一粟,但以王鑨、吕履恒为代表的豫籍作家也在戏曲创作中用力尤勤。王鑨不仅有模拟《牡丹亭·寻梦》一出的剧作《拟寻梦》,又有与《长生殿》篇幅相当的《秋虎丘》传世。其孙侄婿吕履恒更是继承了《双蝶梦》、《秋虎丘》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洛神庙》传奇。以王鑨、吕履恒为代表的孟津王氏与新安吕
摘 要: 为落实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规定,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纲要”教学应该重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追述校史、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法,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课外实践教学  作为高校思想
摘 要: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重要内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图书馆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重要体现。本文阐述了地方文献的概念、特征与现实意义,并结合大丰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县级图书馆 地方文献 征集 利用  1.地方文献的概念、特征和现实意义  1.1地方文献的概念。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关于地方文献的概
摘 要: 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责任教育现状堪忧,责任教育任重道远。何确定责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方法,如何创新责任教育机制和模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省某校中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两次问卷调查,探索高中生责任教育实施细则,旨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创造美好人生。  关键词: 中学生教育 责任教育 实施模式  一、问卷调查,引人沉思——责任教育问题的提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部中华
摘 要: “丛林强盗”是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常见主题之一。在大多数澳大利亚作家笔下,丛林强盗通常以恶徒或侠盗的形象示人。著名作家大卫·马洛夫凭借小说《柯洛溪边的对话》打破了人们的这种思维定势。他笔下的丛林强盗既有关乎肉体的欢乐和苦痛,又有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更有灵性良心的觉醒和回归,充分体现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 丛林强盗 肉体 魂 灵性良心  引言  “丛林
摘 要: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文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本文通过分析《瓦尔登湖》一文在中美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的不同呈现,比较中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异同,取长补短,从而完善我国课后练习编写理论。  关键词: 中美语文教材 练习设计 《瓦尔登湖》  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练习、思考和活动,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全方面素
摘 要: 在崇尚实用功利及科学理性的现代思维中,永恒主义教育理念成为复古倒退的代表,然而,真正的永恒主义教育思想并非如此。因此,重拾永恒主义至关重要。本文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通过对永恒主义思想内涵的概括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指明永恒主义的时代意义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现实改造,提出一条重塑经典的教育之路。  关键词: 永恒主义教育 主要内容 现实遭遇 现实改造  一、永恒主义的主要内容  
摘 要: 《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的重要著作,其中收录的文章都是王栋生平时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其中体现了王栋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立人。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语文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的社会公民。  关键词: 王栋生 立人 语文教育核心概念 《不跪着教书》  有名家给王栋生冠以“教育家”的称号,王栋生总是拒绝。王栋生一直坚持强调,自己顶多算是一个合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