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折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管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批评的审美性取向都在其中暗含着对现实做出或批判或颂赞的内核。如若在这种思维的烛照下对海子诗歌进行解读,我们发现:当信仰缺席,精神家园荒芜之时,海子在有限人生与无限探索的矛盾冲突中选择了自觉地结束梦境。从海子诗歌的发展脉络中呈现出的是追求、惶惑、挣扎、断裂。这恰似风筝想飞,却摆脱不了线的束缚。海子无法摆脱他的尘世束缚,为“太阳的一生”成就起“王子”的使命,这些只是他的精神梦想。海子诗歌呈现出的意境包括了放飞梦想、挣扎分裂、断裂坠落三个部分,这也暗合了海子的人生。
  关键词:意境 意象 母题 梦境 矛盾冲突 信仰荒芜
  诗歌是审美的,亦是现实的。由古至今,不管是诗歌作品本身的创作还是诗歌评论,基本上都是在审美性或现实性的价值取向中进行着,仿佛审美与现实的鼎立成为了诗歌性内部的二元性对立。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批评的审美性取向都在其中暗含着对现实做出或批判或颂赞的内核。因此,我们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歌是现实的,其审美性的价值取向也只是其介入现实的一种方式。通读海子的诗篇,从中可以感受到海子精神世界的变化!网罗海子诗歌的各种意象,将焦距对准统摄它们的意象灵魂——追梦,笔者认为是它驾驭着海子诗歌的其他意象,并由它伸出一些“飞檐”——阳光、月亮、天空、远方、姐姐……但海子的梦想最终是陨落了的。从海子诗歌的发展脉络中呈现出的是追求、惶惑、挣扎、断裂。这恰似风筝想飞,却摆脱不了线的束缚。风筝最终是要回落的,海子也一样。海子无法摆脱他的尘世束缚,为“太阳的一生”成就起“王子”的使命只是他的精神梦想,可以说海子是精神上的富人,尘世上的穷人。高处不胜寒,海子没有朋友,缺衣短食,酷爱诗歌却找不到它的现实土壤。在这种两极分化中,海子分裂了,仿佛风筝折断了翅膀:他想按照自己的理想向前飞去,然而又摆脱不了现实的束缚,内心极度挣扎、苦闷。海子用“大海”、“月亮”、“麦地”营构了一个纯美的诗的世界。然而,现实生活中海子的生活是何其的凄冷孤寂!海子何以用其生花的妙笔“垂艺术之象”,“铺生命之形”?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文中指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的活动。”品其诗歌,得其意象,艺术和生命的界限渐渐清晰。
  一 放飞——人生有限而追求无限
  为“太阳的一生”,成就起“王子”的使命是海子的希望和梦想。海子15岁以前生活在安徽安庆农村,农村的生活经历成了海子诗歌的根基,彰显在他对生活的热情歌颂中。海子在《活在珍贵的人间》一诗中描述到:“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还有对那俊雅、清秀的田园生活的别样解释:“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让遥远的江上船夫去说……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用这首《新娘》体现了海子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守护,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诗人的那些朴实的关于麦地的诗句表达的是陶渊明般的田园情怀。
  家乡之于海子,仿佛母亲之于海子,被她抚育长大,感恩却不想永久栖居其下。在歌颂麦地、月亮的同时,海子将理想悄悄放入了行囊,到远方追求理想成为少年海子的渴望。对远方生活的朴素追求,追求改变传统的生活状态,追求脱离身下不变的土壤,为了梦想,他要远行。海子在《民间艺人》中写到:“平原上有三个瞎子/要出远门/红色的手鼓在半夜/突然敲响/并没有死人/并没有埋下枣木拐杖/敲响,敲响/心在最远的地方沉睡/平原上有三个瞎子/要出远门/那天夜里/摸黑吃下高粱饼。”夜里,摸黑吃下高粱饼,要远行的心情何其迫切!民间艺人,有艺术技巧,与当地农民相比,在思想上是相对觉悟的,他们向往更大的舞台。为了那个梦想,远行,行得坚毅,行得执着。此类形象可看做是另一个海子的存在。意即,在春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海子怀揣着眷恋之情,开始驶向远方、追求梦想!海子整理好自己的简朴行装,向故乡里他所留恋又有所厌倦的一切挥手说声再见,毅然前行。金黄的麦地,洁白的云,独自踏上“远翔追梦”的漫漫旅程。我们在海子的作品中读出了五彩斑斓的青春。读出了海子对未来的希望,对人生的美好憧憬。
  我们每个人都会怀着无限的憧憬,在理想没有碰壁以前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在那样一种皎洁的状态中,眸子是明亮的,口齿是清晰的,那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像风筝般冲向蓝天时的海子就处于这种幸福之中,风筝奔向蓝天去翱翔,没有现实的负担,那种幸福轻盈、纯洁、美丽!
  二 挣扎——梦想与现实背离
  中国诗歌史上诗人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像但丁一样的诗人。他们大都也像海子一样拥有着奔向蓝天,在苍穹中翱翔的豪放、对自由的向往,但同时也都有着未待意兴阑珊就被迫回落的凄惨!风筝终究是风筝,它无法摆脱线对它的束缚!不难发现,在海子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了两类意象:一类是麦子和麦地;另一类是太阳和月亮。笔者认为,前一类是海子对家乡的怀念,是对故土的依恋,是海子从小长大对人生的初识;而后一类则是充满对人生未知世界的向往。在年轻海子的心中,他对人生有着区别于他所生长的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理解,那便是一种充满理想、浪漫的人生境地。出现这两种意象对抗的原因在于,15岁以前在安徽安庆的农村生活经历成了海子诗歌的根基。海子对生活热情歌颂,他对美好生活真诚守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诗人的那些朴实的关于麦地的诗句,表达的是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抒发的田园情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海子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对人生有着与父老乡亲不一样的定义:他心中充满感知未知世界的渴望。
  然而,曾经被想象成无限美好的远方,在追逐后给予诗人的却是另一番感受。海子在《九月》中写到:“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对追求未果的迷茫,在《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他又写到:“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埋葬半截,来到村口或山上,我盯住人们死看……”没有了希望,对美好生活不再幻想,万念俱灰,满目凄凉——体现在《村庄》中:“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在此情况下,没有了与外界的交融,得不到认可。《五月麦地》中又流露着诗人内心的荒凉:“当我痛苦的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海子在追求的惶惑中一方面拒绝承认内心的空虚、信仰的荒芜,另一方面海子内心的贫穷与荒芜又不能改变,于是海子的理想之火、信念之灯便一盏一盏地熄灭,不知道“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而那被海子视为生命的诗歌从此也不再知道为谁而写:“告诉我,荷尔德林——我的诗歌为谁而写。”于是,向往远方、执着追求的海子必会出现幻想,太阳、月亮便成了他理想的化身。   海子追求的理想在遥远的城市中并未得到比始发地乡村更肥沃的土壤,但他的追求并未由此搁浅,精神上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导致了诗人极度的痛苦,诗人追求的和亲身经历的,两者之间渐行渐远,诗人在无力改变的现实与理想追求之间挣扎着,这种挣扎势必导致诗人的分裂。
  三 折翅——挥手“梦境”
  笔者在此借用一下卡夫卡在《乡村医生》一文中提到的“尘世的车子”、“非尘世的马”,海子骑的是非尘世的马,驾着的是尘世的车子,他被两者撕扯着。在海子诗歌意象中,触目可见的还有断肢残壁和支离破碎。分裂前提下产生的“自我”无法完整,自我分裂使诗人陷入无尽的痛苦中。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写到:“叔本华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人间或把人们和万物当作纯粹幻影和梦像这种禀赋是哲学才能的标志。正如哲学家面向存在的现实一样,艺术上敏感的人面向梦的现实。”海子的人生世界在逐梦的过程中因为“高处不胜寒”而破碎,而他还试图在这破碎世界中继续飞翔。海子在《诗人叶赛宁》(组诗)中写到:“大地,你先我而醉/你阴郁的面容先我而醉/我要扶住你/大地!”在无尽的追问中,海子变得无路可走。海子在《黑夜的献诗》中还写到:“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土地。”海子诗歌意象中为什么会呈现出分离、分裂直至断裂?上文中所分析的海子不堪在精神追求与现实困惑中挣扎是主要原因。海子的现实困惑,除了他本人的物质贫穷,还有他所生活的年代因素。海子所生活的时代刚刚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旧的已碎,新的尚未建立!文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精神上无家可归!以傅雷为代表的一些文人相继用自杀来逃避内心的凄惶状态!海子也不可避免地内心空虚、精神荒芜。我们在海子的《天才》中看到:“痛苦的天才们/饥渴难挨/可是河中滴水全无/面粉袋中没有一点面粉。”
  诗人海子也曾努力去寻找那片属于他的绿洲,在《我飞遍草原的天空》中他写到:“我从大海来到落日的正中央/飞遍了天空找不到一块落脚之地”。海子也曾作过最后的努力,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可以感知海子在用诗的语言道出他对人类最高本体的终极关怀,呼喊出他对高贵、壮阔的生活的真诚渴望。此时的他才开始试图营造陶渊明般超然、淡泊、自然的人生理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但这最后的一次努力也失败了。诗人卧轨,风筝坠落,留给世人一份叹息!
  我们发现,当信仰缺席,精神家园荒芜之时,海子在有限的人生与无限追求的矛盾冲突中选择了自觉地结束追求——那个他颖悟为梦境的追求!从海子诗歌的发展脉络中呈现出的是追求、惶惑、挣扎、断裂。这恰似风筝想飞,却摆脱不了线的束缚。风筝最终是要回落的,海子也一样,他无法摆脱他的尘世束缚,为“太阳的一生”,成就起“王子”的使命,只是追求者的精神梦想!
  参考文献:
  [1] 汪耀进:《意象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2] 邹建军:《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罗振亚:《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 宗匠:《海子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 洪子诚:《中国当代诗歌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 王一川:《海子:诗人中的歌者》,人民诗歌出版社,1999年版。
  [7]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 海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于冬梅,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高汉峰,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对诗歌的理解既有赖于语言输入的代际传递,又有赖于接受者的文化选择,即:诗歌是解释我与我以外的世界的对话。研究用唐代咏柳诗为例,分析了唐代咏物诗意境的构成机制和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本文的创新在于通过诗人、历史环境、文化视角以及后人的接受来作为意境的构成,以此来对唐代咏物诗进行解构与分析。  关键词:唐诗 意境 咏柳  引言  所谓意境,就是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来传达的意蕴和境
期刊
摘要 “三言”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文学创作与整理高潮的到来,“二拍”则让中国短篇小说文学的创作走入了新的阶段。这些形式相似、年代相近的作品,都对儒商以及儒商精神做出了刻画与表现。本文以“三言”“二拍”为研究对象,对明清小说中体现出的儒商精神作出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三言 二拍 儒商精神 现代意义  明朝晚期处在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型的时期,在此背景下,旧有观念逐渐丧失了维系社会关系的力量,但
期刊
摘要 《儒林外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小说作品,其作者吴敬梓是中国清代小说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讽刺文学家。这部小说以社会群丑为题材,故事情节虽不按行自抑,但始终相互贯穿,生动的人物性格,鲜明的叙事特征,作者凭借不和谐的人与事进行含蓄而又尖锐的讽刺。作者通过描写小说人物中的悲喜交加来揭示匿伏在滑稽的现实之中的凄凉,深度剖析人性,为读者提供了双重审美。本文重点分析吴敬梓在小说中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勾画,主要以尊
期刊
摘要 美国著名剧作家兼导演亚历山大·佩恩所拍摄的最震撼心灵的平民故事是《内布拉斯加》(Nebraska),该片讲述了一个老年酒鬼伍迪深信自己中了100万美元大奖,坚持要儿子大卫陪他一起踏上从蒙大拿到内布拉斯加的寻宝之程。在这段行程里父子俩遇到重重麻烦,但也找到了震撼心灵的父子之情。更重要的是,佩恩在此片中坚持自己的“平民化”风格,在此片里采用了最彻底的平民化叙述方法。  关键词:亚历山大·佩恩 《
期刊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中国动画音乐风格呈现了由民族音乐为主流向流行音乐为主流的嬗变趋势,并以多元化风格的形态发展。中国动画音乐传播媒介发生了由“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说明了动画音乐传播由文化事业“艺术传播”到文化产业“娱乐传播”转变的事实。本文以传播学角度探析新时期中国动画音乐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转变原因,揭示动画音乐如何商品化的规律,指出动
期刊
摘要 停顿是话剧中准确表达台词含义的辅助手段,停顿是展现话剧台词意境的方式方法,停顿是抒发台词中蕴含的角色情感的艺术技巧。话剧舞台台词中停顿的运用非常广泛,台词中的停顿根据舞台角色的思想活动、感情波动、呼吸状态等变化而变化,通过角色的台词语言传递出不同的戏剧艺术效果。理解和准确应用话剧台词中的逻辑停顿、心理停顿、语法停顿等,是戏剧演出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话剧演员塑造角色时,台词艺术处理方
期刊
摘要 钱彩的《说岳全传》将岳飞形象定格为仪表堂堂、智勇双全、抗金功高、精忠报国,为历代人民所赞扬的民族英雄。钱彩对岳飞形象内涵的定义,将岳飞崇高地烙印在人们精神世界中。但历史记载的岳飞并不与钱彩笔下形象一致。  关键词:《说岳全传》 岳飞 愚忠  说岳故事版本甚多,集大成者非清人钱彩小说《说岳全传》(以下简称《说岳》)莫属,钱氏所塑造的岳飞形象具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精忠报国,后来甚至“愚忠”而冤死
期刊
摘要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纯艺术价值审美的视觉传达艺术日益转化为对艺术的认知和分析,视觉传达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强烈的影响,不仅传统的视觉传达艺术形式得到更新,而且还创造了许多新颖的艺术形式,在各个领域中淋漓尽致地展示着绚丽多姿的艺术现象,赋予视觉传达艺术新鲜的源泉。为了能够让视觉传达艺术更好的发展,视觉传达艺术正在朝多元化特征发展,汲取技术手段和其他领域的精髓,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
期刊
摘要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艺术的国际化发展,现代的新媒介挑战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渗入,中国的艺术设计也在不断改变。在中国的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轻浮的时尚之风,使得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追求一种“新、奇、怪”,盲目借用西方的盛行形式,将中国的民族文化抛之脑后。因此,针对这组情况,本文主要论述中国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风格和民族化走向,同时指出艺术设计工作者进行设计工作时,要努力提高自己
期刊
摘要 对家具进行合理的装饰,不仅可以使家具看起来更加美观,同时也能大大增加家具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效地结合好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再由传统文化基点出发,对传统家具丰富多彩的表面装饰进行分析、借鉴,从中总结出在现代家具设计中有效应用传统图案的方法,将传统装饰图案的装饰要素、人文精神、造型要素等多个方面提取出来,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中国现代家具的设计之中,使得中国现代家具充满创新与民族风。本文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