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冬季小气候及热舒适研究——以首义广场为例

来源 :华中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针对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城市广场采用实地仪器测量和现场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其冬季的室外热环境特点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首义广场作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广场东西两侧共有18个出入口与两边社区相连,具有很好的可达性,但是在广场上活动的人数较少,广场整体使用率较低.受访者对首义广场的主要热感觉评价为“比较冷”,主要热舒适度评价为“稍不舒适”.受访者认为首义广场感到冷的主要原因是“风很大”、“湿度大”和“气温低”,首义广场在热适应性设计方面需要改进.可以通过在广场北侧种植常绿乔木和灌木形成“挡风墙”、充分利用场地内下沉空间等形成避风活动场所,广场内避免喷泉、跌水等水景观,尽量保证活动场所位于建筑或者常绿乔木的南侧.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混凝土材料的结构与力学特征受火灾热-冷作用的影响规律,通过测量不同热-冷作用次数下的试样质量和密度损失率定量表征了混凝土结构损伤程度;通过开展单轴压缩实验对热-冷作用对其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最后进行XRD衍射实验和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混凝土的成分与微观结构进行探测。实验结果表明:在火灾热-冷作用下,混凝土外观的损伤程度不断加深;由于水泥凝胶体逐渐剥落、减少,混凝土的质量和密度损失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先快后慢;混凝土的强度指标—无侧限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随循环次数增加逐渐衰减,且衰减速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装配式建筑的大力推广,装配式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也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建造了一些试点案例。试点案例的实践为装配式建筑在高校校园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前沿的探索,但是目前我国对于装配式高校校园建筑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标准化设计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该文以高校校园建筑中最为典型的教学建筑为例,通过对11个传统建造和装配式建造的高校教学建筑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从平面标准化、预制构件标准化、立面多样化三个方面,探索装配式体系下高校教学建筑的标准化设计。
在城市更新的发展节奏中,如何利用有限条件来处理新建筑与老住区环境的关系,整合用地内外的联系,使建筑以合理的方式融入到所在环境中。该文以幼儿园项目为实际案例,通过对用地条件、周边建筑、住区环境的分析,对建筑进行适应性设计,完成其对用地及环境的嵌入,以及对建筑自身功能及个性的建构。对于其他类似的老住区建筑更新项目,从分析、设计、建构等层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和风意匠的抽象表达是日本建筑创作的重要探索方向。作为和风住宅的前身,数寄屋造与茶室这两种建筑类型诠释了阴翳的幽玄美学。该文分析了吉田五十八、前川国男、堀口捨己等三位日本近当代建筑师对于数寄造和茶室空间中线要素的理解进而提出以下观念:线性要素作为维护构件时,其隐匿可以使空间明朗化,而作为结构构件时,其显现可以导致空间的暧昧。在显隐之际,空间呈现出幻化的形态。
现代工业地产园区向着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如何建成高效的智慧园区,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该文对智慧园区在工业地产建设,从现代已有技术角度对关键技术进行探索,对相关工作者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在信息时代,新的传媒环境引发人们审美倾向逐渐发生变化,建筑师尝试用各种手段将“虚拟化”的电子信息整合到建筑玻璃设计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玻璃的信息呈现方式逐渐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展示,及至今日的互动展示,能对使用者或者环境要求做出适当回应。针对不同技术手段及材料表现形式,该文从丝网印刷、层压置膜、光栅显像、屏幕显示以及互动感应等媒体化建筑玻璃应用的类型与技术途径展开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当前,建于市区的变电站为了节约用地,其消防系统通常不建设消防水池,消防用水直接从市政管网取水,该消防模式下的取水安全及管网响应情况值得关注。论文以某城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EPANET 2.0构建了供水管网模型,针对供水高峰、流量转输和事故爆管3种不利供水条件,开展了无消防水池变电站的消防系统5种不同火灾工况的水力计算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发生火灾时,由于需水量增加,市政管网自由水头值整体降低,但仅临近变电站的部分节点水头显著降低,不足28 mH 2 O。从市政供水管网的两路干管取水灭火,可提高变电站消
在回顾90年代“磁轨之争”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速磁浮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借鉴日本中央新干线规划和建设的相关经验,从落实交通强国发展战略、保持我国交通领域领先地
研究以美国具有代表性的持续型照护退休社区(CCRC)为研究对象,分不同服务人群类型归纳并探讨其规划组织、业态分区及建筑设计特征,进而围绕四类用户人群所对应的居住、公共服
在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的背景下,建筑师对“北京四合院”的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满足新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协调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有时代的创新性和勃勃生机。四合院的传统形式语言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其保留可以延续历史记忆和传统审美意境,而对其转译则是在传承中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该文在探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方面的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需要保留和延续的北京四合院的两个重要形式特征,最后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了传统形式语言转译的三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