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病理特点及JAK2 V617F基因突变研究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骨髓病理特点,检测JAK2 V617F突变的发生率,分析JAK2 V617F突变对PMF患者血细胞及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的影响。

方法

37例PMF患者的骨髓切片经苏木精-吉姆萨-伊红(HGE)染色及Gomori染色后进行形态学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

37例PMF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4 %(20/37)。突变阳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2.79±3.54)×109/L和(312.47± 203.81)×109/L,高于突变阴性组的(4.22±2.07)×109/L和(136.43±104.8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58,P=0.025;t=2.623,P=0.046),但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数和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JAK2 V617F基因突变检测对PMF,特别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增高的PMF诊断有一定意义。

其他文献
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种病因及机制不明的B细胞恶性肿瘤,包括经典型HL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早期正确评估患者预后是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条件。目前研究证实肿瘤微环境的改变、病毒感染等因素与HL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HL微环境组成及病毒感染因素在H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为HL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策略。PET-CT在预测HL患者的治疗反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HL预后评估开辟了一条新的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自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allo-HSCT的157例A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回归法分析受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初诊白细胞计数、诱导疗程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
目的分析首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相关JAK2、MPL和CALR基因突变发生情况。方法收集378例AIS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和Sanger基因测序法检测患者基因组DNA中JAK2 V617F、JAK2 Exon12、MPL Exon10和CALR Exon9基因突变,并分析突变阳性患者的病史、临床资料、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以及其他辅助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性,探究移植后免疫重建的一般规律及引起aGVH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3年11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后1、3、6、12个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研究免疫重建规律,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aGVHD的相关性;运用Logisti
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HPA)及其相关因子mRNA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研究白血病细胞表面止血平衡改变。方法选取白血病患者40例(研究组),缺铁性贫血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受试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因子(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HPA mRNA的含量。结果研究组骨髓中单个核细胞TF、uPAR、HPA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
目的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学和活组织检查方法分析120例患者的骨髓病理状况,监测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从患者骨髓抽提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JAK2 V617F基因突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呈现出MPN各自类型的典型特征。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120例MPN患者中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症状评分与危险度分层及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诊治的PMF患者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10症状评分表进行症状评分,同时用动态国际预后积分系统加强版(DIPSS-plus)进行危险度分层,检测患者的多种MPN相关基因突变,分析患者症状评分与危险度分层和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36例患者中25例患者进行了MPN10症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相关基因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MDS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有表观遗传调节子突变(TET2、ASXL1、DNMT3A)、RNA剪接子突变(SF3B1、SRSF2、U2AF1、ZRSR2)、信号转导调节因子突变(NRAS、JAK2)和转录因子突变(RUNX1、TP53)等。已证实基因突变在MDS发病分子机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与某些临床表型、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深入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融合基因bcr-abl 210的关系、患者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对1例CML患者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融合基因及荧光原位杂交等检查,确诊后观察其临床特征并给予伊马替尼治疗。结果该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偏低,同时检测出JAK2 V617F和融合基因bcr-abl双阳性,使用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后,患者达到细胞遗传学缓解。结论在某些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