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的枪声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iiu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碧波荡漾,有鸥鸟翻飞,还有渔歌唱晚、桨橹轻摇。阳澄湖,端的是一座好湖啊!
  可惜,小日本鬼子来了后,湖上几乎天天有汽艇巡逻,吓得打鱼船望风而逃。小鬼子还时不时窜进湖边的小洼村里,闹得鸡飞狗跳,人们惶惶不可终日。
  一天,小洼村的八路军交通员老郭接到了上级命令,有两个八路军的伤病员要到村子里养伤。一个是肖连长,在和鬼子拼刺刀时,屁股被扎了一家伙;另一个是夏排长,子弹把他的左胳膊打断了。
  刘大娘家就她自己。前年,刘大爷和儿子大柱在湖里打鱼,遇上了鬼子汽艇。鬼子兵狂笑着把汽艇撞向湖水深处的小渔船,刘大爷和儿子左躲又躲,也没有躲过去,被撞得船翻人落。虽然刘大爷和儿子水性都不错,挣扎着浮出水面,可是,汽艇上的鬼子看见爷俩还在湖水中奋力向岸边靠近,就又狞笑着用机关枪扫射,一直到两个人在湖里再没露面,才叽里哇啦地狂吼着走了。
  刘大娘痛失亲人,欲哭无泪,她与小鬼子不共戴天。
  肖连长和夏排长知道了这些情况后,住在刘大娘家,千方百计帮刘大娘干这干那。刘大娘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有啥好吃的就做啥好吃的,把肖连长和夏排长滋润得红光焕发,伤口恢复得很快。
  那天,鬼子的汽艇又在湖中耀武扬威地冲来冲去。刘大娘嘴唇紧咬,望着横行霸道的鬼子汽艇恨恨地骂道:“早晚有一天,把你们喂了湖里的王八!”刘大娘刚骂完,那鬼子的汽艇突然就灭了火。几个鬼子忙穿上救生衣,下到水里,不一会儿,小鬼子从汽艇底下捞上来一大堆水草。汽艇才又嘟嘟嘟慢腾腾开走了。
  肖连长就乐了,说:“好你个兔崽子,你也有害怕的东西啊。”
  夏排长说:“那船底下是个螺旋桨,遇到水草一缠住,就灭火啦。”
  刘大娘听后,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后来,肖连长和夏排长就看见刘大娘没啥事就去湖里捞水草,把捞上来的水草晾晒一下又扔进湖里,那小鬼子的汽艇就经常灭火。鬼子汽艇一灭火,刘大娘就高兴。
  那天,肖连长和夏排长也去湖里捞水草,也放在岸上把水草晾晒一下。这水草经太阳一晒又绵软又有筋性,只要有一两根水草缠住鬼子汽艇的螺旋桨,准让它动弹不了。夜里,肖连长和夏排长偷偷把晾晒的水草抛进湖里。
  第二天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大早,肖连长就跟刘大娘说:“大娘,一会儿您就去外村躲一躲。”
  刘大娘问:“为什么呀?”
  肖连长说:“一会儿小日本鬼子来了,怕吓着您。”
  大娘就嘿嘿地笑了,說:“他们也不是长着三头六臂,怕啥?我早就见惯他们了,他们是两条腿的牲口,没什么可怕的。”
  夏排长也劝刘大娘:“大娘,您就躲躲吧,咱家这儿离湖边太近,躲得越远越好。”
  刘大娘看两个人都劝,就说:“行啊,我这就走。”
  刘大娘刚离开村子,小鬼子的汽艇又嘟嘟嘟嘟开过来。从远处看,汽艇上只有3个鬼子。躲在岸边树丛里的肖连长和夏排长会心地一笑,就都紧紧攥住了手里的短枪。果然,汽艇走到肖连长他们扔的水草的地方,那汽艇先是嘟嘟响了几下,然后就悄无声息了。一个鬼子在汽艇上守着机枪,另两个鬼子小心翼翼下了水。突然,从水中冒出两个人来,一个人抱住一个小鬼子,使劲儿往水里摁。汽艇上的鬼子看见了干着急,想开枪吧,怕伤着自己人,不开枪吧,眼看同伴在水里不是对手的个儿。顷刻间两个鬼子就都沉了底。
  汽艇上那个鬼子一看大事不好,刚想去开机关枪,却被一个老太太从汽艇的另一面扯住衣服拽下水。等肖连长和夏排长解决了两个鬼子后,刚爬上汽艇,就发现刘大娘也在水里把那个鬼子一摁一摁的很开心。原来,刘大娘一直没有走远,她知道肖连长和夏排长这几天总聚在一起商量什么,看见他们也捞水草,心中就猜出个八九分。今天又都坚决劝她离开这里,她晓得他俩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她。她就假装走了,但她半道又悄悄绕回来了。果然,他俩跟小鬼子动了手,一人一个,还给她剩下一个。她就趁机游到汽艇跟前,把那个鬼子给淹死在湖里。
  肖连长和夏排长一看刘大娘这样勇敢,还会游泳,惊喜地说:“大娘,原来您也是个真正的巾帼英雄啊!”
  大娘微微一笑:“倒不是什么巾帼英雄,是为他们爷俩报了仇!”
  肖连长和夏排长把汽艇上的机枪卸下来,把鬼子的步枪和短枪收藏起来,就一把火把汽艇给点着了,不可一世的鬼子汽艇就在熊熊的火焰中沉到湖底。
  盘踞在附近鬼子据点的大队人马发现汽艇燃烧以后,立即向驻扎在常州的鬼子司令部报告,说遇到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鬼子便出动一个大队的兵力,把这个方圆百里的湖泊围起来。拂晓,鬼子从西面发起了进攻。
  肖连长马上命令夏排长:“你带领乡亲们向湖里芦苇荡转移,我去把鬼子引开。”
  夏排长说:“连长,我去引开鬼子,你带领乡亲们转移。”
  肖连长严肃地说:“服从命令!”肖连长说罢,就朝相反的方向跑去。
  不一会儿,激烈的枪声响起来。躲在芦苇荡里的夏排长焦急地听着稀稀落落的枪声,看着身边黑压压的乡亲们,不觉流下了眼泪。鬼子撤了,从湖里回来的夏排长、刘大娘和乡亲们找到了身上被射中了无数个弹孔的肖连长,他们把他埋葬在湖边,和刘大爷及大柱相守相伴。阳澄湖,可以埋葬罪恶,也可以安慰英灵。
其他文献
清朝嘉庆年间,郎溪县境内的杨柳村里,有位姓周的老汉,活到八十多岁时,仍腿脚灵便、耳聪目明。周老汉不愿意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独自一人住在自家的老宅里,图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杨柳村一向很安静,这天,村里却忽然热闹了起来,周老汉连忙出了家门,想瞧瞧稀罕。周老汉稍一打听便得知:长丰县的林知县回杨柳村来了,他雇了些工匠,要拆掉自家的旧宅,建一座新宅。  原来,林知县是杨柳村人,四年前,他考中了进士,就
期刊
清朝乾隆年间,云南人刘焕在某地做官任期已满,就来到京师,等候吏部重新选派。他随身带着一个仆人,住在城东某寓所,囊中财物也颇丰裕。同寓所有个客人,自称姓张,名春堂,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故意与刘焕的仆人称兄道弟,交了朋友;对刘焕更是恭恭敬敬,殷勤异常。有时候刘仆偶然外出,张春堂就时刻侍候于刘焕左右,端茶送水,洒扫揩抹,比刘仆服侍得还要周到谨慎,刘焕大为感激。不到一年,刘焕被分派至河南某县担任县丞。张春
期刊
东北有三宝,耿猛虎老汉年过四十,三宝中他有两宝最拿手,那就是人参和貂皮。  耿猛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无论野山参躲得多么隐秘,长在多么险峻的地方,都能被他找到。每一年,他都能挖到几株六十年以上的野山参,让长白山的参客们眼馋不已。他还有一手呼唤紫貂的绝活儿,只要站在山上,手指含在嘴里,发出紫貂的叫声,紫貂都会乖乖地跑出来。但是耿猛虎却从来不捉貂杀貂,任你许诺金山银山,他也不动心。  转眼又到了秋天,
期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1000多年前的古画,乍看之下,是描绘古人会棋对弈的场景,可再仔细看,作画之人竟画出了三重时空。这幅神奇的画叫《重屏会棋图》,作者为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这幅画虽然深藏故宫多年,不为人熟知,但它的价值并不低于《清明上河图》。因为它采用重屏(画中画)的构图形式,在中国古画中极为罕见。  三重时空怎么体现呢?畫名中的“重屏”二字,已显现出先人超前的脑洞。首先是我们看到的四人围棋对弈
期刊
穆锋是一位侠士,十八般武器样样皆精,但使得最妙的乃是弓箭,百步之外,可以一箭射中树叶,凭着这手本事,做了四乡八村的头名。  那年月世道不太平,盗贼蜂起,若是单人行路,往往为盗匪劫持,轻者钱财尽失,重则性命难保。可艺高人胆大,这穆锋偏是一个人赶路。  这天,穆锋走到了一处密林中,天气炎热,不免焦渴难当,便找了一处阴凉地方歇了下来。这穆锋刚刚坐定,就看到一个老僧,身穿衲衣,脚系草鞋,一副苦修打扮,但却
期刊
高三伊始,正当我埋头忙于用墨水和试卷铺就尚未清晰的未来时,老秦罕见地露出羞涩的表情,告诉我,他找到心上人了。  我猜老秦还没睡醒,瞥了一眼他嘴角的口水印儿,满心怜悯。  “我真打算追求她。”老秦属于务实派,立竿见影,打听到姑娘的课程表,趁着两个班班主任不在学校的午休空当,一个人捧着一大盒巧克力,风度翩翩走到姑娘桌前,要求人家做他女朋友。  姑娘自然紅着脸,张口拒绝。我们都觉得老秦脑子“瓦特”了,也
期刊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苏浙皖地区闹蝗灾,粮食严重不足。  雍正皇帝和大臣们商量,想把山东、河南两省的小米、小麦运往江南贩卖。时任河南巡抚田文镜说:“江南人一向不喜食小米,如果贩运小米,不但白费力气,折损银两,还不能改变江南缺粮的現状,不如直接运小麦过去。”户部尚书张廷玉坚决反对,相反他要求朝廷向江南多贩运一些小米,还质问田文镜:“那么好吃的小米,你久居北方,如何知道南方人不喜食呢?”  田文
期刊
高才李天然  黄炜领着保镖寒铁衣骑马来到涿州。他们到达李家笔铺门口的时候,已是日薄西山了。寒铁衣一抱拳,对正准备打烊的店伙计说:“我们黄老板不远千里来到贵地,就是想要买几支上佳的毛笔,烦劳您给店主通禀一声!”看店的伙计为难地说:“两位客官,您们来得不是时候呀!”  李家笔铺的老板名叫李彦斌,他正在店后对李福发脾气呢。一个月前,李福被李彦斌派到了冰天雪地的长白山。经过苦心收罗,李福一共花了两千多两银
期刊
明朝末年,连年灾荒,人们生活十分困苦。为了活下去就各自寻找生路,到城里经商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  张家屯有个张彦,在家过不下去了,就告别了贤惠的妻子孙氏,来到千里以外的四方镇,在一个大商号里当了“小柜”。张彦为人忠厚,有心计,也很能干,深得老板的信任。因此,他每月都挣大劳金。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一转眼就是三年。  这年的夏天,正是买卖行的清淡季节,张彦向老板告假,要回家看一看妻子。天一亮,张彦便带
期刊
冀州西乡曾有这么一家子:父子俩在北京开着个买卖店铺,婆媳俩在老家过日子。这父子俩每逢过年,在腊月二十以前,就把买卖交给伙计们管着,买些年货,回家来与亲人欢聚。这一年,已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可婆媳俩在家还没见到父子俩的人影。  婆媳俩在家焦急盼望,坐立不安,什么活儿也做不下去,恐怕父子俩在京出点儿什么意外。  婆媳俩在忧虑中终于盼来了一封家书,请人一看,信上写着这么几个字:“买卖兴隆亡故一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