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引风波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fly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冀州西乡曾有这么一家子:父子俩在北京开着个买卖店铺,婆媳俩在老家过日子。这父子俩每逢过年,在腊月二十以前,就把买卖交给伙计们管着,买些年货,回家来与亲人欢聚。这一年,已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可婆媳俩在家还没见到父子俩的人影。
  婆媳俩在家焦急盼望,坐立不安,什么活儿也做不下去,恐怕父子俩在京出点儿什么意外。
  婆媳俩在忧虑中终于盼来了一封家书,请人一看,信上写着这么几个字:“买卖兴隆亡故一人不能回家。”看信人告诉说:“你家的买卖今年挺好,赚了大钱,可就是死了一个,看来是不能回家了。”婆媳俩一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二话没说,就大哭起来。
  婆婆想:信上为啥没说是谁死了?俺儿子年轻体壮的,那不会是他,准是俺那老头子,年纪大了,禁不住点儿病呀灾的,做了外乡之鬼……想想去年的今天,想想多年夫妻的情意……越想越难过。
  媳妇想:俺公爹虽说上了年纪,可身子骨结实,从来没听说有病,准是俺丈夫年轻莽撞,出门不小心,遇了横祸什么的,想想恩爱夫妻一场,想想自己的将来……越想越伤心。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父子俩的生意,今年因为忙,又雇了一个人,所以告诉家里,今年就不回去过年了。谁知,请人写信,竟把“忙”字漏掉了一个“树心旁”,“雇”字写成了“故”。
  今年不回家,发了财,本来是件大喜事,一封书信寄回去,家里却演出了悲剧来。
  父子俩的信,发出不几天,一个南宫的伙计要请假回家看看,因忙,只准了他十天假,叫他无论如何年前必须赶回来。早年间交通不便,信走得不像现在这样快。一封信,从北京到冀州,少说也得半月才能收到。看来,年前是收不到家里的回信了。因此,掌柜的就叫这个南宫的伙计,在路过冀州时,捎脚去西乡掌柜的家看看有什么事,年前回来时捎个信来。
  再说家里这婆媳俩。她们虽说不知道外边是谁死了,反正是家里死了人,于是就先行祭奠,單等着报丧的人来。
  南宫的小伙计遵照掌柜的嘱咐,先来冀州看望掌柜的家人。进村打听到门口,老远就看到掌柜的家门外挂着白幡,小伙计一看,知道他家里死了人,也没打听究竟,扭回头来连南宫老家都没顾得上回,就返回北京,给掌柜的报丧去了。
  掌柜的听到伙计报来的丧讯,可并没听清家里死的是谁,父子俩一面哭,一面又犯起了嘀咕。父想:儿媳妇年轻身健,那是不会的,准是老伴年迈操劳,累疾成病而死。儿子想:老娘年纪虽大,可身板硬朗,准是妻子干活不注意,身染急病而亡。父子俩听说家里死了人,还做什么买卖呀,马上把铺子全部卖掉,匆匆赶回家来。
  他们来到冀州,在走往回家的路上,父子俩又想:一进村就得先哭啊,这哭谁才对呢?父亲对儿子说:“这儿离你姥娘家不远了,你先到你姥娘家去看看,事儿就明白了。”儿子依了父亲,就一个奔南,一个朝北走了。
  儿子先到了姥娘家,一进门就看到了母亲,这一看,母子俩就全“明白”了──母亲健在,一定是妻子死了;儿子回来,一定是老头子没了。
  母子见面一言未发,又是默默地一阵痛哭。儿子一边哭,一边扶着娘走回自己家来。
  老头儿回到家里,只见儿媳未见老伴儿,儿媳只见公爹未见丈夫,俩人也是各自无语,暗暗伤心。公媳正哭着,娘儿俩进了门,四人见面这才转悲为喜,一场误会算解除了。
其他文献
三爷是个老实巴交的会点儿木匠活儿的农民。他年轻的时候就不好务农,一心想学点儿手艺,可是,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心窍不通的人,能把地侍弄明白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去学手艺呢。  结果呢?他还是去了,学木匠,一学就是三年。三年了,师兄弟们都出徒走了,可以自己走乡串县打橱柜了,只有他,依然对木匠的精细技艺似是而非,手里的家伙什儿长偏了心眼儿一样,不是左三寸歪,就是右四寸斜,气得师父哭笑不得,点着脑门儿骂他:“
期刊
清朝嘉庆年间,郎溪县境内的杨柳村里,有位姓周的老汉,活到八十多岁时,仍腿脚灵便、耳聪目明。周老汉不愿意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独自一人住在自家的老宅里,图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杨柳村一向很安静,这天,村里却忽然热闹了起来,周老汉连忙出了家门,想瞧瞧稀罕。周老汉稍一打听便得知:长丰县的林知县回杨柳村来了,他雇了些工匠,要拆掉自家的旧宅,建一座新宅。  原来,林知县是杨柳村人,四年前,他考中了进士,就
期刊
清朝乾隆年间,云南人刘焕在某地做官任期已满,就来到京师,等候吏部重新选派。他随身带着一个仆人,住在城东某寓所,囊中财物也颇丰裕。同寓所有个客人,自称姓张,名春堂,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故意与刘焕的仆人称兄道弟,交了朋友;对刘焕更是恭恭敬敬,殷勤异常。有时候刘仆偶然外出,张春堂就时刻侍候于刘焕左右,端茶送水,洒扫揩抹,比刘仆服侍得还要周到谨慎,刘焕大为感激。不到一年,刘焕被分派至河南某县担任县丞。张春
期刊
东北有三宝,耿猛虎老汉年过四十,三宝中他有两宝最拿手,那就是人参和貂皮。  耿猛虎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无论野山参躲得多么隐秘,长在多么险峻的地方,都能被他找到。每一年,他都能挖到几株六十年以上的野山参,让长白山的参客们眼馋不已。他还有一手呼唤紫貂的绝活儿,只要站在山上,手指含在嘴里,发出紫貂的叫声,紫貂都会乖乖地跑出来。但是耿猛虎却从来不捉貂杀貂,任你许诺金山银山,他也不动心。  转眼又到了秋天,
期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1000多年前的古画,乍看之下,是描绘古人会棋对弈的场景,可再仔细看,作画之人竟画出了三重时空。这幅神奇的画叫《重屏会棋图》,作者为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这幅画虽然深藏故宫多年,不为人熟知,但它的价值并不低于《清明上河图》。因为它采用重屏(画中画)的构图形式,在中国古画中极为罕见。  三重时空怎么体现呢?畫名中的“重屏”二字,已显现出先人超前的脑洞。首先是我们看到的四人围棋对弈
期刊
穆锋是一位侠士,十八般武器样样皆精,但使得最妙的乃是弓箭,百步之外,可以一箭射中树叶,凭着这手本事,做了四乡八村的头名。  那年月世道不太平,盗贼蜂起,若是单人行路,往往为盗匪劫持,轻者钱财尽失,重则性命难保。可艺高人胆大,这穆锋偏是一个人赶路。  这天,穆锋走到了一处密林中,天气炎热,不免焦渴难当,便找了一处阴凉地方歇了下来。这穆锋刚刚坐定,就看到一个老僧,身穿衲衣,脚系草鞋,一副苦修打扮,但却
期刊
高三伊始,正当我埋头忙于用墨水和试卷铺就尚未清晰的未来时,老秦罕见地露出羞涩的表情,告诉我,他找到心上人了。  我猜老秦还没睡醒,瞥了一眼他嘴角的口水印儿,满心怜悯。  “我真打算追求她。”老秦属于务实派,立竿见影,打听到姑娘的课程表,趁着两个班班主任不在学校的午休空当,一个人捧着一大盒巧克力,风度翩翩走到姑娘桌前,要求人家做他女朋友。  姑娘自然紅着脸,张口拒绝。我们都觉得老秦脑子“瓦特”了,也
期刊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苏浙皖地区闹蝗灾,粮食严重不足。  雍正皇帝和大臣们商量,想把山东、河南两省的小米、小麦运往江南贩卖。时任河南巡抚田文镜说:“江南人一向不喜食小米,如果贩运小米,不但白费力气,折损银两,还不能改变江南缺粮的現状,不如直接运小麦过去。”户部尚书张廷玉坚决反对,相反他要求朝廷向江南多贩运一些小米,还质问田文镜:“那么好吃的小米,你久居北方,如何知道南方人不喜食呢?”  田文
期刊
高才李天然  黄炜领着保镖寒铁衣骑马来到涿州。他们到达李家笔铺门口的时候,已是日薄西山了。寒铁衣一抱拳,对正准备打烊的店伙计说:“我们黄老板不远千里来到贵地,就是想要买几支上佳的毛笔,烦劳您给店主通禀一声!”看店的伙计为难地说:“两位客官,您们来得不是时候呀!”  李家笔铺的老板名叫李彦斌,他正在店后对李福发脾气呢。一个月前,李福被李彦斌派到了冰天雪地的长白山。经过苦心收罗,李福一共花了两千多两银
期刊
明朝末年,连年灾荒,人们生活十分困苦。为了活下去就各自寻找生路,到城里经商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  张家屯有个张彦,在家过不下去了,就告别了贤惠的妻子孙氏,来到千里以外的四方镇,在一个大商号里当了“小柜”。张彦为人忠厚,有心计,也很能干,深得老板的信任。因此,他每月都挣大劳金。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一转眼就是三年。  这年的夏天,正是买卖行的清淡季节,张彦向老板告假,要回家看一看妻子。天一亮,张彦便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