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即不离中把握情感导向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选文《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它以流动而简约的语言,描绘了—个如山水画般的优美意境。欣赏这样的作品,教师要从自然景物的摹写入手,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经验,把握作品的情感导向,体悟其玄妙的象征意蕴,才能实现与文本深层信息的交流。
  一、审美意象的铺陈错落有致
  词向来以抒情为主,但在语言上多运用叙述,甚至充满了白描。《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描写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等9种景物,呈现的是一幅烟雨迷蒙的湖光山色。暮春时节,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一群白鹭腾空而起,慢慢消失在湛蓝的天边;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一丛丛鲜艳的桃花,清澈的溪水中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倏地游向前方,让人好生惊喜。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渔父,沐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这份美好而宁静的山水世界。
  这首词审美意象的整体之美,不在于9个意象的总和,而在于意象群落之间的有机结构,呈现出的独特魅力。首先,动静结合,远近相对。一望无际的蓝天下,白鹭点点,自由翱翔;山间树丛中,桃花朵朵,静静绽放。其次,色彩明丽,虚实相生。读者如果把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投注到这幅图画中,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会出现一幅明艳的春景图:青山碧水,蓝天白鹭,桃花绯红,溪中清澈见底,鳜鱼银花闪动。再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传统道家思想提出“道法自然”,自然界中的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自然法则不可违背照。平淡恬静的山水风景,渔翁以非主角的形象点缀其中,既增添了一丝生命活力,又没有打破这份静谧与安详。特别是“斜风细雨”与箬笠、蓑衣相关相承,进一步提升了人和自然和谐共融的程度。
  二、审美视角的转换意味深长
  词人在作品中的抒情一般不会直抒胸臆,往往要塑造一个具体的抒情主人公,选择一个独特的抒情视角。这首词中的抒情代言人即头戴“青箬笠”、身着“绿蓑衣”的渔翁。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和审美视角的起点,“白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闲适惬意的象征,衬托了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鲜活肥美,此时正是渔夫收获的时节。桃红与水绿相映,表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旖旎风景,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返,足见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致。
  “箬笠”“蓑衣”运用的是借代修辞格。箬笠,原指用箬竹叶编成的遮阳挡雨斗笠;蓑衣,原指用蓑草等植物茎叶编织成的御雨工具。这些都是渔家人最普通、最具特征的生活用品。虽然用外在衣着物品代替主体的职业身份,但足以让渔夫形象栩栩如生,更体现了渔人浪迹江湖不畏风雨的品格。从文化视角来解读,“箬笠”“蓑衣”还是古代文人雅士闲居田园的标识,是一种不愿与世沉浮的人格符号,寄托了洁身自好的隐士们,那种遁迹江湖逍遥自在的生活乐趣。超越了渔人具体的生存状态,就能读出渔父这个概念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才能体会到作品的言外之意。
  雨“细”能让人感觉到,风“斜”似乎不合情理。“斜风”,作者把不能用视觉感知的无形物象,转化为可以直接捕捉的有形景象,初读有强词夺理之感。汉语词语中有一种潜在的、自动化的联想机制,细和小,小雨和微风,这些词语之间有一种联想的自由和顺畅。“斜风细雨”说明风雨不大,不是劈头盖脸般倾注而下,而是轻柔地迎面拂来,没有压迫感。从修辞角度来看,“斜风细雨”运用了互文格修辞,意思就是风雨细微,风雨斜斜地掠过大地,风雨洒在了渔翁的身上。“互文见义”,通过前后词语互相补充、彼此映衬,达到含蓄而凝炼、言简而意繁的效果。
  三、审美主体的意旨耐人寻味
  鉴赏古典诗词,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读出它的新鲜感,品出它的独特韵味。词人张志和才华横溢,年少得志,后因事被贬官,赦还后隐居江湖。词人假借渔翁在大自然风雨中潇洒自如的形象,表达自己孤芳自赏、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斗笠、蓑衣为渔翁的日常用物,长时间使用应该为灰褐色。“青箬笠,绿蓑衣”的说法明显不合现实逻辑,应是词语的错用。“青”“绿”在词中应该是前文山水的颜色,把青山绿水的色彩移属到箬笠、蓑衣之上,词人必有所寄托。青山绿水让渔翁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更让词人情有独钟,乐此不疲。词人用强烈的主观情感去选择、同化客观对象的特征 ,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在想象中结合、变异,终于感性压倒了理性,审美情趣彻底冲垮了现实真实。“青箬笠,绿蓑衣”,创造性地活用了移就格修辞,使得渔翁身上的“青绿”,产生了一种别开生面的陌生效应,与世间官场的黑暗污浊形成对比,形成了无穷的艺术张力,收到了出奇制胜的审美效果。
  词中“不须归”浅层意思是表达渔翁在风雨中很从容,很悠然,很自我的生活情趣,深层的意蕴似乎是要表达词人不图世间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词人真正的意旨往往是内在的、微妙的、若有如无的,它不在语言之上,而在语言之下,有时甚至潜伏在话语之外。词人张志和是个很有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由于特殊的人生际遇,他常常在进退“归否”的矛盾中徘徊。退避江湖,享受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有时只不过是他不愿再混迹官场、发泄苦闷的托词。词人虽历经人生风雨和挫折,但内心深处兼济天下的志向并未泯灭。“不须归”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词人复杂的感情,是一种自我劝慰,更是对重出江湖的断然阻隔。
  “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一方面,鉴赏者要有自己创造性的解读和诠释,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不即不离”的原则。由此及彼,超越对象,有放有收,若离若即,这样才能准确把脉诗文背后的情、趣、理,才能走进作品丰富阔大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
其他文献
“多媒体”不是多种简单媒体的集合。它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以协同表现出更丰富、更复杂的信息。它突破了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动静结合,视听相兼,更能充分地发挥各种媒体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多媒体技术就是提供这样的组合环境的现代技术,它所展现的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到,直观、形象并且形式活泼多样。这种
社会对对青春期孩子(10-19岁)的性健康教育 越来越重视,但实际上我们的学校性教育却比较滞后与保守,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本文结合我区学校的实际,探讨了我区学校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小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学校落实青春期性教育的关键点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指的是10-19岁期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性教育从中学慢慢来到了小学,并取得了很大的发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鉴于此,我校在庐阳区教体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成功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子课题。文明礼仪教育,是育人的关键,也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很幸运,能有机会参加吴江区骨干班主任的培训班;很幸运,能聆听区实验小学的张平老师的讲座:“班主任的‘五会’”,听了很受启发。她从自身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起,总结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班主任教育方法,对我以及在场的所有班主任在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那么,张老师所谈的“五会”是哪“五会”?我把它简单地概括为:会做事;会夸奖;会沟通;会宽容;会创新。这十五个字简简单单,却实实在在。在这里,
论述设计阶段监理与工程建设投资、质量和进度的关系.设计监理应贯穿设计全过程.分析我国目前推行设计监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正>1998年,我院收治了1例16颗恒牙先天缺失患者,并进行了全口覆盖义齿修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患者,女,17岁,因缺失牙齿来我院就诊.患者全身发育良好,面部外形呈“凹”面
盐分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它们溶于水后与水作用的情形不完全一样,溶液酸碱性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判别。
文化内隐着教育的思维、观念、态度和价值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透视一所学校内涵与品位的一个主要窗口,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功能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德育文化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  利用研究成果形成校本课程,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相关活动、设置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从中吸收前人的优秀品质,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一、“思源”概念的界定  历史人文是孕育中华精神文明的脐带,没
记得刚进入师范院校选择专业时,舅舅问我:“你选了什么专业?”我答道:“理科!”舅舅脸上顿时显露出一幅惋惜的表情。我问舅舅怎么了?舅舅说:“你干嘛选这个专业呀,这个专业没有多大的用处,等你以后毕业了,生活中会用到多少你学到的专业知识呢?还不如选文科,最起码即使毕业未找到工作,你还有一点文化功底和别人谈天说地啊。”舅舅这样的话语一直伴随在我的耳边。是啊?数学有用吗?在实际的生活中难道我们真的很少用到它
语文教学要追求“意文兼得”。所谓“意”, 主要是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的血肉,是具体形象的东西。所谓“文”,主要指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等,它是一种关涉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范式。  “意文兼得”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的本质体现。它应该是将理解、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感受思想情感与领会、学习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于永正老师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