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文化传播中的特质挖掘与符号建构——一个方法论的描述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lau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媒时代文化传播的发生逻辑不同于整体宣传模式和网络传播模式,它以社会成员普遍的文化参与为基础,通过计算方法的应用,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的公共价值,避免外部主体和组织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和塑造.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播公共性的实现,需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文化传播的要素建设,尤其是其核心要素构成——文化特质与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特质的发掘而言,计算方法在议题设置、内容生产、智慧交互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特质的发掘;对于文化符号的描绘而言,它与文化特质的发掘处于同一基础之上,计算方法有助于文化符号设计、传播轨迹描述和符号体系建设.建立在计算逻辑基础上的智媒时代的文化传播,融合了主体文化行为和文化传播的整体图景,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实现对内整合与对外交流.
其他文献
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对“互联网+”行动计划进行政策评估,并探讨“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异质性效应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互联网+”行动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且在考虑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在不同经济水平、政府效率和市场发育等外部条件下,“互联网+”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3)“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两条途径实现.最后,提出要从进一步加深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化数据要素
《古今書最》(以下或簡稱“《書最》”),南朝梁處士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人)所撰,係其《七録序録》之重要組成部分①.關於《書最》,學界頗有論及,不乏深入之研討.余嘉錫先生撰《目録學發微》,注意到《書最》“只計卷數,無稱篇者”旺之事實;姚名達先生論古代目録之分類,對《書最》曾予引及,用以探討“五分法之偶現”等問題③.
期刊
于敏中和王際華是四庫館早期最重要的兩位總裁官①,因此,兩人著作中關於《四庫》修書的記載就顯得特別重要.其中,《于文襄手札》自1933年由國立北平圖書館影印出版後,長期以來成爲學者研究四庫學的重要資料.《王際華日記》所存只有三年之日記,其中乾隆三十九年之日記中有一些關於《四庫》編修之記載,亦頗受學者關注②.但是,由於兩書爲稿本存世,均未經整理,字迹顧難認讀,尤其是前者還存在着繫年不清問題,學者利用常感不便,更遑論以兩書相參證.本人因整理《王際華日記》的關係,常以《于文襄手札》相參讀,發現《王際華日記》所載之
期刊
《三洞群仙録》二十卷,南宋紹興間陳葆光編纂.是書乃采集從盤古到北宋一千餘名得道者的傳奇故事,每個故事用四字麗語概括,兩個故事合爲一則.人物的排列并無時代的先後.全書內容從盤古開天闢地①開始,而書中明確出現的最後記事年代爲北宋徽宗崇寧(1102-1106),記南康軍進士彭天寵得道士贈金銀鑰匙返家事②.因此,與五代時王松年所編《仙苑編珠》一樣,《三洞群仙録》亦可以視作一部特殊體例的仙道傳記通史.由於是書之編纂以引述爲主,因而可以看作宋前古文獻的淵藪,書中保存了不少已佚道書的片段.筆者曾對這部作品進行全面整理,
期刊
学术媒体国际传播内容不仅包含传统书刊、数据库等所承载的作为资讯表达的内容,也包含个性化的、嵌入科研全过程的信息服务.在国际传播中要增强中国学术媒体的内容创新能力:注重国际用户数据采集,搭建国内国际一体化的学术服务平台,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让国际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增加科研服务信息供给,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跨国知识服务.内容质量控制方面,建立政府主导,平台、学术共同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政府监管侧重对意识形态和国家信息安全的整体把控,学术媒体侧重学术不端、学术质量和语言质量等方面的控
本文以服务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新文科语言学”的概念,论述新文科语言学的内涵,梳理新文科语言学急需建设的若干重点学科方向,建议聚焦以下5个重点领域:一是开展语言安全研究,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是开展语言服务研究,服务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和发展;三是开展应急语言研究,应对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四是开展语言智库研究,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五是开展语言管理研究,服务治理能力现代化.
出版生态圈、媒体生态圈、社会生态圈是三个层次分明、分层嵌套而又相互深度嵌入的生态圈层,传统出版机构的创新运营之所以在全媒体发展中难以突破,是因其生态格局被局限在出版生态圈之内.在从4G时代到5G时代的迭代趋势中,出版业需实现从互联网思维到5G思维的升级,基于创新理念探索有效的运营路径.5G思维是生态思维在全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化,文章从出版、媒体、社会三大生态圈层贯通的格局中探索全媒体出版的创新理念,从未来媒体与社会深度融合与互嵌的层面把握出版机构的定位与作用,思考全媒体化的出版运营策略.
一个人的前程,固然要靠个人奋斗,更多则是顺应历史进程.rn剑戟灰飞,旌旗鸟散,江山似旧,英雄尘土.夫子红颜我少年,岁月河流漫长,再见时,方觉已暌离太久.故人往事,无情湮没,沉淀心底者,挥之不去.本其良能,顺应所遇,到了一定岁数,许多往事成为转手送人的多余,挥之不去者,也会随风而逝.rn诗酒琴棋,从容竟日,此书中人物.现实里,夫耕于前,妻耘于后,日光峻烈,肌肤灼痛,麦子焦黄,起动龙王,世间的艰辛太多.
期刊
在媒介融合日渐展开的背景下,构建基于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的创新共同体变得十分迫切.文章从创新链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出版创新链模型,并着眼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提炼出版融合发展模式的关键要素和运行机制:从微观层面分析和归纳融合发展需要整合的创新要素资源,包括内容、技术、传播渠道;从中观层面将出版融合创新划分为创意研发、知识物化、创新增值三大业务模块;从宏观层面对整个出版融合创新生态进行基本阐释,尝试提出实现和提升融合发展效率的路径选择,为寻求出版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提供借鉴.
文章分析了乡村集市中参加者身体交往的行为,考量乡村信息传播系统中农民群体对身体控制的能力及与这种身体控制能力相伴随的身体位置问题.乡村集市中的信息传播,就身体作为自我的身体而言,是基于市场共同体信息和村落共同体信息的交织过程,随着乡村社会不断变迁,村落共同体信息在身体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使身体的位置与信息传播间充满张力,这种张力体现为“身体的家”逐渐在乡村集市中消散,“身体离家”成为乡村集市中的常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市场共同体信息在身体的位置嵌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一方面与身体和土地间日益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