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口、生殖器三联症的皮肤阿弗他的病理组织学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d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根据6例眼、口、生殖器三联症的12处皮肤活组织检查所见综合如下: 首先是真皮浅层的剧烈水肿,导致表皮下大疱形成,这时疱顶还未坏死,腔液内细胞以中性多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为主,有时嗜酸性白细胞很多。此时较难与疱疹样皮炎相区别。疱底真皮完整,可见到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多核白细胞,间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到重要的血管性改变,至多是毛细血管壁稍见增厚。

其他文献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麻风病常见的死因之一。麻风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则不多见。作者报告了3例瘤型麻风病人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讨论。病例简介:例1:男性,45岁,口服氨苯砜开始每周100毫克,4周后增至每周300毫克,此后2周因尿少及尿色呈暗褐色而入院。
肝炎病毒感染无症状者或在出现黄疸等典型肝炎临床症状前后,会有各种各样的皮肤表现。该文介绍了与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多种皮肤疾患及各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提示皮肤科医师在寻找皮肤病的病因时,应常规进行肝炎病毒的系列血清学检查。
银屑病为皮肤科常见病,其发病机理不明,大量研究表明与免疫有关。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它能特异地与白介素1受体结合阻断白介素1的生物学作用,而其本身不产生任何激动剂效应。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在银屑病皮损中高表达,低水平及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白介素-1α比值改变可能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治疗银屑病有发展前景。
作者列举了许多培养工作:首先列举了50年代Becker用瘤型麻风组织做器官培养获得的培养物。在组织培养中生长的菌除了抗酸杆菌外,尚有较大的球形成分,抗酸染色阴性,作者认为这正是他在60年代所描写的麻风杆菌生命循环的L-型。作者用加一定量麻风瘤组织悬液和加酶消化物的液体培基,经7个月培养得到一株黄橙色培养物。
期刊
本文报告15年中105例急性带状疱疹用综合治疗的研究结果。病情分类:轻型:皮疹只有一至数片,疼痛轻微,无全身症状;中度型:皮疹多,炎症明显,中度疼痛;严重型;皮疹伴出血,溃疡,播散,有明显并发症或一般情况差和预后不良。老年患者病情往往加重。12例重型患者中8例(66.6%)见于三叉神经的部应。并存疾病:105例中23例伴有中毒性或衰弱性疾病。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的治疗困难.1987年Edelson等报告应用体外光化学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可延长存活时间.此后陆续有数篇报道,其疗效颇不一致.对1988~1994年间治疗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蕈样肉芽肿(MF)或为Szary综合征.口服甲氧基补骨脂素,2小时后血浆浓度达到50ng/ml,将患者与一特殊治疗装置连接,分离出白细胞,行UVA照
在嗜中性皮病(ND)的病谱中存在一种未能分类的无菌性脓疱型皮肤病,它主要发生于皮肤皱褶部位、外耳道、鼻孔周围及头皮并与SLE共存。作者研究了3位患有该病的年轻女性,以明确这个可能的新疾病的特征。
黄褐斑的治疗方法很多,以前曾局部应用含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氢醌配制的软膏。当时经常应用含有氢醌――苯甲基醚的软膏,但在长期使用中,出现发生色素脱失斑的副作用,引起戒意,此外还有目光过敏性和刺激性等反应,所以在临床上已不大使用。
期刊
霉菌对人体的影响可归纳为三类:致病、变态反应和中毒,其中尤以前两类常见和重要。现着重就霉菌和霉菌病与变态反应的关系作一综述。近30年来对霉菌病已较重视,对它的变态反应研究也逐渐开展。霉菌如同其他微生物一样在变态反应上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但因病原体大,细胞壁富有多醣体,较复杂的代谢过程和酶系统以及潜在的抗原性,又与细菌、病毒不同。
期刊
作者报告2例单纯性汗腺棘皮瘤(Hidroaca-nthoma simplex),并复习有关资料。1956年Smith首先提出本病,至1976年已报告14例(包括作者2例)。发病年龄多数在60~70岁,女性占70%。85%发于下肢,其次是面、腕、胸部。临床表现多为扁平隆起的肿瘤或疣样增生性皮疹,少数为红斑结痂。临床常误诊为表皮内鳞癌、老年疣、基底细胞癌等。病理分良性及恶性两型,14例中良性10例,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