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超过了10年,这项基础教育的重要改革在农村的推进却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一直面临着诸多阻力。
“无私奉献”没有积极性
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里遇到的阻力首先是观念上的阻力。在广西梧州藤县琅南镇琅南村中心小学当了3年特岗教师的王喜霞告诉《教育》记者,她按照在城里重点学校当实习教师时学到的教学方法授课,被校长批评为“胡来”。王喜霞表示:“农村学校条件本来就差,由于缺少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很多教学手段施展不出来。不仅于此,教学理念落后更是农村学校新课改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仅仅是把课堂布置成圆桌形式,校长就接受不了,说我是不是在上课,是在‘喂鸡’。新课改教学的理念在城市中小学已经很普遍,但是在边远的山村小学却不能被当地教师完全接受。”
在浙江杭州桐庐市分水中学,课改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设施“不给力”。该校每个年级有12个教室,每个教室可以容纳50个学生。校长吴建飞介绍说:“像我们这种乡镇学校现有的设备设施,根本无法满足选修课设置的需求。若有一门选修课只有30个学生选,另一门有80个学生选,那么后者就需要用到2个教室。”据吴建飞介绍,在2011年试点时,学校仅对高一年级开放“走班”选修,教室勉强可以支撑,而在2012年9月份课改工作全面铺开后,场地问题凸现。而且,开设选修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享受的是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在开发、任教选修课时,并没有额外的补贴,基本上是老师们在“无私奉献”。
作为乡镇中学,分水中学是按照普高配置设备,器材欠缺的问题颇多。比如该校只有6台钢琴,很难开设钢琴课。此类问题同样困扰着浙江温岭市箬横中学,2011年6月,该校被列入浙江省“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之一,一年内,该校开设了汽车维修和电脑制作等6门技术技能课程,但是学生上完理论课后没有场地、设备进行操作。校长方向东无奈地表示:“接下来,学校只能减少职业技能的选修课,转而增加生活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课程。”
效果优劣不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2年做过一次“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新课改的效果优劣不均。在近4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这次调查中,城区、乡镇、农村的新课改效果差距甚大。在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与课改效果总体性评价问题上,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的新课改理念,6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积极开展。
一位在河北省某县级市任教的语文教师这样评价新课改10年:“我觉得确实有了质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尤其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了,热情高涨了,思维活跃了,高效课堂自然形成了。”
但是,和对新课改理念与开展状况的高度认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们对新课改实际成效评价偏低。江苏一位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调查问卷中对新课改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新课改对于育人的核心理念缺少与世界接轨,不能很好地吸收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小学教材并无多少新意,文字拙劣;课改重视学科教学‘术’的层面的研讨,往往见‘术’不见‘人’……新课改的成效可以说微乎其微。”这样的观点在这次调查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显示农村教师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调查显示,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仅有约四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满意。
不适应的教育观
调查还显示,有62%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的观点。有部分教师反映新课改之后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教材的适应难度较大。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这也是社会公众对新课改所寄予的期望。调查显示,在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的改变上,21.7%的教师认为“有改变”,40.3%的教师认为“差不多”,还有25%的教师认为“比过去更难”了。安徽一位农村英语教师在调查问卷中写道:“要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应该删减课本内容,如英语课本后面的生词量太多,我们农村学生接受不了,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每册书删掉1到2个单元,学生负担就轻了。”
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上,有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34.2%的教师认为与以前相比差不多,仅有8.5%的教师认为有所减轻。对于“新课改是否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的提问,11%的教师认为“促进很大”,41.3%的教师认为“有一点促进”,两者共计52.3%;此外,认为效果“不明显”的为31%,认为“应试教育”更加严重的为16.7%。这些数据显示,城乡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认同度不是太高。农村教师更多关注资源不足和缺乏师资培训的状况。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李泽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不少教师感到茫然。一些教师仍以学生考试分数为第一。李泽宇介绍说,据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52%的农村教师承认自己的观念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差距在哪里?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传统语文的批判研究,大力提倡新课改,是新课改的公认领军人物和开拓者。他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眼下正在各地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改革根本不是他心目中的样子,很多教师不明课改的精髓,也不具备推行课改的素养和能力,就在那里生拉硬扯地讲人文性、合作精神、自主探究,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说,还败坏了新课改的名声。
“别以为一些农村学校课改搞得风生水起,热闹异常,其实大多是花架子,表面文章做给外人看的。平时该怎么上课还是怎么上课。” 王尚文表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即升学率。北京的高中名校要争“北清率”(考取北大、清华的比率),状元花落谁家,农村学校也要争“重点率”和升学率。也就是说,在中高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谁也别想摆脱应试压力和应试模式。 教学设备和资金实力方面,城乡学校差距显著。北京学校有的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科学家同台做实验,参与“863计划”的子项目;有的学校利用视频设备与美国学校同步上科学课。很多农村学校不要说配备不起多媒体教室和视频设备,甚至连像样点的实验室都建不起。可想而知,在不具备推广新课改的硬件设备的情况下,农村学校推行课程改革的客观困难远比城市学校大得多。
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是又一个课改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但是,由于城乡生活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很少分配到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很多身处偏远山村的特岗教师在服务期满后也选择了离开。这导致农村学校往往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
培训问题是师资问题的一个方面。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因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教师要想参加培训只能自掏腰包。但农村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不少老师最终只能放弃参加培训。
行动需要自下而上
农村学校受限于师资,很难开设校本课程。很多农村学校反映,由于上级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室对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规划与指导,课改实验普遍只重视国家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对校本课程的宣传研究不够,以致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无法按规定开设,削弱了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功能。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教育局教研室黄雪芳则认为,农村学校以困难为由不开设校本课程,反映了课改工作主要靠自上而下推动,现在迫切需要教育一线工作者以积极的态度主动为课程改革动脑动手,进行自我提升。课改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主动实施课改是学校领导的神圣职责,是法律赋予的义务。所以,校长是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改的直接实践者,校长和教师对课改都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才能完成课改这项伟大工程。
地处重庆南部山区的綦江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课改之前,这里的教育让人尴尬:全区近14万在校生中,90%就读农村学校;全区中小学生中近三成学生学业不合格,高中招生困难,普及率仅为47%;8000多名教师中,每年有200多名转岗或流失。2005年,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机,綦江区走上了课改之路。课改后,綦江对300名教师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坚持撰写文章的教师达78%,比改革初提升了53%;教学问题研究成为工作常态的教师达65%,比改革初提升了34%。在教师积的课改极性提高后,綦江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在如今的綦江农村学校,享受课堂和提高分数并不矛盾。学生们全都动起来了,成绩快速上涨。一些学校从薄弱校一跃进入全国课改名校行列,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当地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让綦江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仅綦江中学就有40多项学生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城南小学的机器人制作,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在小学毕业生体育、艺术、科技抽测中,綦江城乡学生的优秀率达42%,合格率达85%。
“过去我怕上学,现在我想上学。在这里,我玩得很开心、学得很愉快,就连放学了都舍不得离开校园。”三会小学学生李可文的一句话最能表达这场课改给农村学生带来的变化。
“无私奉献”没有积极性
新课改在农村学校里遇到的阻力首先是观念上的阻力。在广西梧州藤县琅南镇琅南村中心小学当了3年特岗教师的王喜霞告诉《教育》记者,她按照在城里重点学校当实习教师时学到的教学方法授课,被校长批评为“胡来”。王喜霞表示:“农村学校条件本来就差,由于缺少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很多教学手段施展不出来。不仅于此,教学理念落后更是农村学校新课改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仅仅是把课堂布置成圆桌形式,校长就接受不了,说我是不是在上课,是在‘喂鸡’。新课改教学的理念在城市中小学已经很普遍,但是在边远的山村小学却不能被当地教师完全接受。”
在浙江杭州桐庐市分水中学,课改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设施“不给力”。该校每个年级有12个教室,每个教室可以容纳50个学生。校长吴建飞介绍说:“像我们这种乡镇学校现有的设备设施,根本无法满足选修课设置的需求。若有一门选修课只有30个学生选,另一门有80个学生选,那么后者就需要用到2个教室。”据吴建飞介绍,在2011年试点时,学校仅对高一年级开放“走班”选修,教室勉强可以支撑,而在2012年9月份课改工作全面铺开后,场地问题凸现。而且,开设选修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享受的是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在开发、任教选修课时,并没有额外的补贴,基本上是老师们在“无私奉献”。
作为乡镇中学,分水中学是按照普高配置设备,器材欠缺的问题颇多。比如该校只有6台钢琴,很难开设钢琴课。此类问题同样困扰着浙江温岭市箬横中学,2011年6月,该校被列入浙江省“技术技能类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之一,一年内,该校开设了汽车维修和电脑制作等6门技术技能课程,但是学生上完理论课后没有场地、设备进行操作。校长方向东无奈地表示:“接下来,学校只能减少职业技能的选修课,转而增加生活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课程。”
效果优劣不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2年做过一次“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新课改的效果优劣不均。在近4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的这次调查中,城区、乡镇、农村的新课改效果差距甚大。在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与课改效果总体性评价问题上,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的新课改理念,6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积极开展。
一位在河北省某县级市任教的语文教师这样评价新课改10年:“我觉得确实有了质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尤其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了,热情高涨了,思维活跃了,高效课堂自然形成了。”
但是,和对新课改理念与开展状况的高度认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们对新课改实际成效评价偏低。江苏一位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调查问卷中对新课改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新课改对于育人的核心理念缺少与世界接轨,不能很好地吸收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小学教材并无多少新意,文字拙劣;课改重视学科教学‘术’的层面的研讨,往往见‘术’不见‘人’……新课改的成效可以说微乎其微。”这样的观点在这次调查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显示农村教师对新课改有抵触情绪。调查显示,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仅有约四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满意。
不适应的教育观
调查还显示,有62%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的观点。有部分教师反映新课改之后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教材的适应难度较大。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这也是社会公众对新课改所寄予的期望。调查显示,在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的改变上,21.7%的教师认为“有改变”,40.3%的教师认为“差不多”,还有25%的教师认为“比过去更难”了。安徽一位农村英语教师在调查问卷中写道:“要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应该删减课本内容,如英语课本后面的生词量太多,我们农村学生接受不了,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每册书删掉1到2个单元,学生负担就轻了。”
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上,有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34.2%的教师认为与以前相比差不多,仅有8.5%的教师认为有所减轻。对于“新课改是否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的提问,11%的教师认为“促进很大”,41.3%的教师认为“有一点促进”,两者共计52.3%;此外,认为效果“不明显”的为31%,认为“应试教育”更加严重的为16.7%。这些数据显示,城乡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认同度不是太高。农村教师更多关注资源不足和缺乏师资培训的状况。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李泽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不少教师感到茫然。一些教师仍以学生考试分数为第一。李泽宇介绍说,据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52%的农村教师承认自己的观念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差距在哪里?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传统语文的批判研究,大力提倡新课改,是新课改的公认领军人物和开拓者。他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眼下正在各地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改革根本不是他心目中的样子,很多教师不明课改的精髓,也不具备推行课改的素养和能力,就在那里生拉硬扯地讲人文性、合作精神、自主探究,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说,还败坏了新课改的名声。
“别以为一些农村学校课改搞得风生水起,热闹异常,其实大多是花架子,表面文章做给外人看的。平时该怎么上课还是怎么上课。” 王尚文表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即升学率。北京的高中名校要争“北清率”(考取北大、清华的比率),状元花落谁家,农村学校也要争“重点率”和升学率。也就是说,在中高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谁也别想摆脱应试压力和应试模式。 教学设备和资金实力方面,城乡学校差距显著。北京学校有的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科学家同台做实验,参与“863计划”的子项目;有的学校利用视频设备与美国学校同步上科学课。很多农村学校不要说配备不起多媒体教室和视频设备,甚至连像样点的实验室都建不起。可想而知,在不具备推广新课改的硬件设备的情况下,农村学校推行课程改革的客观困难远比城市学校大得多。
农村学校的师资问题是又一个课改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但是,由于城乡生活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很少分配到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很多身处偏远山村的特岗教师在服务期满后也选择了离开。这导致农村学校往往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
培训问题是师资问题的一个方面。许多农村中小学校因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教师要想参加培训只能自掏腰包。但农村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不少老师最终只能放弃参加培训。
行动需要自下而上
农村学校受限于师资,很难开设校本课程。很多农村学校反映,由于上级教育行政教学研究室对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规划与指导,课改实验普遍只重视国家课程的开设与教学,对校本课程的宣传研究不够,以致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无法按规定开设,削弱了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功能。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教育局教研室黄雪芳则认为,农村学校以困难为由不开设校本课程,反映了课改工作主要靠自上而下推动,现在迫切需要教育一线工作者以积极的态度主动为课程改革动脑动手,进行自我提升。课改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创新的具体体现,主动实施课改是学校领导的神圣职责,是法律赋予的义务。所以,校长是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改的直接实践者,校长和教师对课改都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才能完成课改这项伟大工程。
地处重庆南部山区的綦江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课改之前,这里的教育让人尴尬:全区近14万在校生中,90%就读农村学校;全区中小学生中近三成学生学业不合格,高中招生困难,普及率仅为47%;8000多名教师中,每年有200多名转岗或流失。2005年,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机,綦江区走上了课改之路。课改后,綦江对300名教师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坚持撰写文章的教师达78%,比改革初提升了53%;教学问题研究成为工作常态的教师达65%,比改革初提升了34%。在教师积的课改极性提高后,綦江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在如今的綦江农村学校,享受课堂和提高分数并不矛盾。学生们全都动起来了,成绩快速上涨。一些学校从薄弱校一跃进入全国课改名校行列,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当地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让綦江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仅綦江中学就有40多项学生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城南小学的机器人制作,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在小学毕业生体育、艺术、科技抽测中,綦江城乡学生的优秀率达42%,合格率达85%。
“过去我怕上学,现在我想上学。在这里,我玩得很开心、学得很愉快,就连放学了都舍不得离开校园。”三会小学学生李可文的一句话最能表达这场课改给农村学生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