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法典》通过后,其有关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条款比之以往有了较大改变。但《民法典》依旧未厘清胎儿的法律概念,这必然导致无法从根本上保护胎儿的民事权益。同时,该条款字词含义模糊,也未具体表明胎儿应受保护的民事权益种类,这些都将限制法律对胎儿权益的有效保护。因此,未来《民法典》仍应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设立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明确其应受保护的权益范围,完善其相关权益的救助体系,重构《民法典》第十六条内容,这也是中国人权发展趋势对未来法律制定的要求。
  【关键词】 人权 胎儿 民事权益 民事权利能力
  《民法典》第十六条规定道,“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比起《民法通则》的只字未提,《民法典》的规定表明了我国已经慢慢建立起胎儿民事权利能力确立的相关制度。但《民法典》尚未明确何为法律上的胎儿,相关字词的法律含义过于模糊,整体上对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力度仍有不足。
  一、法律上“胎儿”的界定
  我国在法律上对胎儿的界定并不明确,但胎儿作为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群体,法律应当解释“胎儿”的概念,其中有以下两个因素应当考虑:
  (一) 胎儿的时间范围应当考虑。台湾著名法学家胡长清先生所言,“法律上的胎儿应当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时止。”[1]何谓“出生完”?应对其做扩大解释,主要为两种情形:一是正常终止,即活产出生;二是非正常终止,即流产或死产。
  从《民法典》第十六条的立法语言上来看,“娩出”二字恰好体现以上观点。“娩出”仅表示胎儿从母体中产出,而对胎儿生死状况在所不问;“死体”指的是死亡的人体,两者可结合理解为“胎儿从母体中产出时是一种死亡状态”。因而《民法典》第十六条已承认胎儿的终期涵盖了非正常终止情形。
  (二)胎儿的人类属性应当考虑。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无论是体外受精卵、冷冻胚胎还是其他技术,只有当受精卵在母体内时,才能作为法律上的胎儿。[2]但这样草率的认定其实并不符合当下人权主义和胎儿保护的立法目的。体外受精卵和冷冻胚胎具有成为未来的人的可能性,并不影响法律赋予其胎儿身份。但如果此两者不具有被孕育的机会,从根本上失去了成为人的任何可能性,則不再被认为是胎儿。
  综上所述,法律上的胎儿以是否具有成人可能性为判断原则,始于受孕,终于出生或其他非正常死亡情形的一切胎体。
  二、对《民法典(草案)》第十六条的反思
  (一)立法主义具有模糊性。《民法典》第十六条的规定仍有一定的模糊性,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概括主义立法模式,例如梁慧星教授在其第五版《民法总论》中认为《民法总则》确立了概括主义,“在顺应了中国国情和世界人权发展的潮流中促进了对胎儿权益的保护。”但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列举主义立法模式,甚至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绝对主义立法模式。
  实际上,“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明显体现了列举主义思想,故我国的立法模式与其说是概括主义,更不如说是一种处于列举主义走向概括主义的中间化主义,是两者相结合的独特模式。
  (二)“视为”二字具有抑制性。“视为”二字在文字理解上隐含了一种抑制性,表现为胎儿本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因胎儿的相关权益必须得到保护,这才不得已赋予胎儿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同时,抑制性也表现在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较大不同,体现为胎儿在其娩出时是死体时,就会被溯及地收回该民事权利能力。
  这其实是限制人格说的表现情形,相对于人格溯及说,限制人格说更能全面保护胎儿权益,其原因在于:即使限制人格说会与现行的一些民事法律制度之间产生矛盾,但人格溯及说引发的挂一漏万所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三、我国胎儿民事权益保护的完善策略
  (一)赋予胎儿民事权利主体地位。我国目前关于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模式仍然较为狭窄,可考虑设立概括主义立法模式,同时赋予胎儿民事权利主体地位。胎儿应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范畴,但法律应当为胎儿设立相应的监护制度;与一般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制度有所区别的是,胎儿的监护人不会因为胎儿的死亡而丧失其监护人资格。[3]
  (二)明确胎儿权益的保护范围。鉴于我国法律只是在一些零散法条中对胎儿权益进行了一定的保护,《民法典》中第十六条也仅提到了两种财产性权利,所以应当在立法体系中对胎儿权益进行必要的保护,增设相关财产性利益、物质性人身利益以及越发重要的精神性人身利益。
  (三)重构《民法典》第十六条。对于未来的《民法典》而言,第十六条其实可重构为:“涉及胎儿权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样构架的好处在于在立法模式上采用了完全的概括主义,囊括了胎儿的财产性权利、人身性权利、精神性人格权利等等一切有关胎儿权益的利益,页为未来社会发生的新情形留出空间,使得法条达到稳定性和开放性的平衡。恰好顺应了当今世界和中国人权发展的理念,充分尊重了胎儿的生命,符合胎儿的人权保护要求。此外,“但书”为其他自然人的利益做了相应考虑,例外性规定也为该法条与其他法律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缓和点,协调了法律体系内部的逻辑。
  【注 释】
  [1] 胡长清认为:“胎儿者,乃母体内之儿也,即自受胎时起,至出生完成之日止,谓之胎儿。”
  [2] 欧阳翔,刘军,周建裕,郭晓宇,刘文浩,杜泽玉.:《<民法总则>胎儿利益保护条款的法律适用》,《医学与哲学》2018年第39期,第:68-71页.
  [3] 郭纯.:《浅析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医学与法学》2018年第10期,第:26-29页.
  作者简介:沈健奇(1995-),男,汉族,浙江杭州市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单位:宁波大学,研究方向 :民法、知识产权法。
其他文献
【摘 要】 公职律师制度的构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实务中却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并且建立行之有效的公职律师制度是完善律师制度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探析公职律师出现的原因,辨析公职律师的概念,了解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设想。  【关键词】 公职律师 依法行政 法律依据  1 公职律师出现的原因  一方面,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目前的
期刊
【摘 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刑事错案研究工作已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刑事错案研究的概念与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在刑事错案研究中的体现,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刑事错案研究的作用,旨在从哲学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对其展开剖析,将刑事错案回归其社会现象本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 刑事错案  一、刑事错
期刊
【摘 要】 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修改的刑诉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中专门增设了缺席审判程序一章。自此,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终于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一制度的讨论研究以及实施经过了很长时间,存在其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关键词】 刑事 缺席审判制度 公平 效率  一、形式缺席审判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刑事缺席审
期刊
【摘 要】 格式条款现被大部分企业运用,我国的格式条款已经被作为所签合同的重要部分,因人们对格式条款的认识存在差异,实务中亦存在大量因所签格式条款的公平性存有异议而引起纠纷的情形。本文将探讨格式条款与公平原则的结合,试图从减少商家纠纷与保障合同相对方权益的角度出发做深入讨论。  【关键词】 格式条款 公平原则 相对人 利益均衡 解释原则  《合同法》第39条第2款,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
期刊
【摘 要】 黑名单作为新兴监管手段,许多学者认为它具有行政处罚的特征,应当按照行政处罚的方式加以规制。经营异常名录作为行政黑名单的一种,结合它的制度特性和运行模式分析可知,它属于行政强制执行而非行政处罚。  【关键词】 经营异常名录 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处罚  一、問题的提出  近年来,黑名单作为新兴监管手段,由于其自身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使得其备受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业协会、企业的青睐。一时间
期刊
【摘 要】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统计的各个方面,储蓄存款的增加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着整体经济水平和居民幸福水平的提升。本文收集经济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上海浙江江苏二十个城市的2015年末居民存款余额与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结果,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和手段,利用 Eviews 软件对影响
期刊
【摘 要】 随着大数据及5G大环境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迎来了巨大挑战,计算机软件加入著作权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我国计算机软件的侵权现状,总结我国目前在软件著作权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提出对于软件著作权法律保护的一些对策,明确计算机软件作品表达的范围界定以及著作权侵权判定标准,提倡多角度对软件不同部分进行保护等,以期对我国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完善
期刊
【摘 要】 本文首先对环境信息与环境信息公开的概念作了简要概述,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信息公开领域的义务主体现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认为义务主体的范围过窄,有关义务主体的法律规定不健全以及缺乏对义务主体的有效监督机制,需要扩大义务主体范围,将社会组织包含进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义务主体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各个国家
期刊
【摘 要】 國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作为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共同课题。中国已在《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上签字,表明我国一贯坚持的绝对豁免态度开始有所转变,逐渐接受限制豁免理论。通过对该原则的内涵、发展等作简要概述,在分析当前我国关于国家豁免理论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豁免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在国际事务中保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关键词】 国家豁免 绝对豁
期刊
【摘 要】 通过黑客软件入侵某网上商城非法充值积分并进行转售的行为,如何定性?  【关键词】 网上商城积分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盗窃罪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一、基本案情  2017年,胡某联系瞿某,有无途径获取A有限公司经营的F网上商城的积分,后瞿某联系陈某,陈某联系张某,张某联系汪某,汪某联系李某,李某答复称可以通过黑客技术获取F网上商城积分,并约定以1个积分0.05元的价格卖给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