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典型“取舍”句式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200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其p,不如q”“宁可q,也不p”格式作为“取舍”句式的典型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梳理了句型、句类、句式、格式的概念,及“取舍”句式的分类,从二者的语义特征,语用环境两方面探讨其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以期在句式研究的基础上辅助英语语句教学。
  关键词:“取舍”句式,“与其”句式,“宁可”句式
  一、引言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2017)认为,句型以全体句子为概括对象进行分类,区分句型的依据是结构。如主谓句、非主谓句等,属于语法范畴。句式则是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上进行归纳的结果,如“把”字句、“被”字句、双宾句、取舍句等,概括的对象只是部分句子。本文中提到的格式是指句式的某种具体表现形式。“句式”是上位范畴,“格式”是“句式”的下位范畴。
  “取舍”复句是指用来“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一件,舍弃另一件”的句式(黄伯荣,廖序东, 2002)。在汉语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表达“取舍”含义的各类格式渐渐定型,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取舍”句式,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影响力。对“取舍”句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与把握汉语取舍句式系统和复句系统,同时有助于中文信息处理,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母语教学。就现阶段的研究而论,学术界公认的“取舍”句式主要有两类,即“与其”句式和“宁可”句式,前句表示先舍后取,后句表示先取后舍(王天佑,2013)。
  二、取舍句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环境分析
  “宁可”“与其”均可引导选择句,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别。现代汉语中,“宁可”和“与其”语义存在交集,导致二者在用法上类似。“与其”的作用通常就是为方便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引出一个较为劣势的选项,再以“不如”表达相对优势的抉择。“宁可”句式更具主观性,这是“与其”没有的语义特征。宁可要做出主观判断,因此不适用于主语为第二人称的情况。除此之外,吕玲(2011)指出,“宁可”还存在选择意义上的主观坚决性。
  (一)、“与其p,不如q”格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环境
  “与其”句式的主要格式是“与其p,不如q”。杨江(2006)认为,“与其”句式的语义是一种“优选型”的关系,即“q优于p”,这主要是由语言的主观性造成的。换句话说,“与其”的作用通常就是为方便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引出一个较为劣势的选项,再以“不如”表达相对优势的抉择。“与其p,不如q”表达了“动态义”和“静态义”两种语义关系。动态义是指当p和q表达的是动作或变化时的语义,而静态义是指p和q表达结果、性质或状态时的语义(王天佑,2006)。至于其语用环境,该格式主要使用于表“因果”关系,其次是“转折”关系,而用于“假设”“目的”关系之中的情况很少,且该句式主要用于“因果关系”中的结论部分,并具有“推断性”(王天佑,2016)。
  (二)、“宁可q,也不p”格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环境
  所谓的“宁可”句式是指由“宁,宁可、宁愿、宁肯”所标记的取舍句式。《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认为,“宁可”、 “宁愿”、“宁肯”、“宁”为副词,表示在比较利害得失之后选取一种做法。“宁可”、“愿”、“肯”、“宁”为取舍标记词,一般用来标记取舍句式。本文主要讨论“宁可q,也不p”格式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环境。
  “宁可q,也不p”的语义具有主观性,主语一般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不适用于主语为第二人称的情况,因为“我”不能左右“你”的思想。同时,“宁可”不仅具有主观性,还具有选择意义上的主观坚决性。
  就语用环境而言,该格式表达的语义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其他还有“转折”“假设”“目的”等。在“因果”关系中,主要出现在“结果部分”。该格式用于表转折语义关系中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此类句式在语篇中也可以独立成句,承载的语义与前后文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王天佑,2015)。
  三、“与其p,不如q”、“宁可p,也不q”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一)、“与其p,不如q”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根据“与其p,不如q”格式动态义和静态义、语用环境的不同,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各异。其动态义具体表现形式有:
  1. Rather than / Instead of..., (it would be better to)...
  (1)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
  Rather than / Instead of wasting time, (it would be better to) do something worthwhile.
  (2)与其依赖别人对你的分类,不如考虑一下你如何定义自己。
  Rather than / Instead of relying on how others define you, (it would be better to) consider how you identify yourself.
  (3)與其将这些不良行为常态化,还不如利用信息将其边缘化。
  Rather than / Instead of normalising theundesirable behaviour, (it would be better to) take advantage of information to marginalize it.
  2. Rather than / Instead of..., someone would better...
  (1)与其在这里等,不如我们自己去找他。
  Rather than / Instead of waiting here, we’d better find him ourselves.   (2)与其在家闲着,我们不如去图书馆看看书。
  Rather than / Instead of staying idle at home, we’d better go to the library.
  (3)与其把他逼上绝路,你不如给他留点退路吧!
  Rather than / Instead of backing him up the wall, you’d better leave him a retreat.
  针对汉语舍弃(与其)的部分,英语可采用instead of / rather than这两个短语来实现。 instead of 用作介词短语,在英语句子中解释为in place of as a substitute for or alternative to(代替某人/某事物),这意味着它同样暗含了需要主句对代替的、优选的事情进行说明,即主句中要实现“取优”的表达。rather than在英语中有两项用法,第一,用作连词,used with the infinitive form of a verb to indicate negation as a contrary choice or wish(与动词不定式连用,表示否定作为相反的选择或愿望);and not(也不)。第二,用作介词,等同于instead of。相比于“与其p,不如q”在汉语中的专有格式和含义,英语中更多的通过选取和汉语取舍句语义交叉的一些词汇或结构的部分用法来表达。
  针对取优(不如)部分,英语中采用it would be better to或者someone would be better等结构来在不同的语用环境中实现和汉语语义的趋同。当然这些句子有其他的表达形式,而例句中的形式一般最为常见,其他译法也可以用该形式进行转写而不影响语义的传达。在汉语人称主语明晰的情况下,英语一般采取第二种表达方式,两种语言形式和结构相差不大。然而,汉语中人称可以不言自喻,即使主语隐含或省略,此时英语较常采用第一种it would be better to...的结构,用非人称代词“it”作形式主语,“to”所接的内容作为其真实语义主语。因为英语中代词“it”除了用来代替除人以外的生物或事物之外,还广泛用作填补词。在第一种形式中,it 用作填补词,代替真正的主语或宾语,将其置于英语词序规则所要求的平衡位置而又不会引起歧义或模糊不清。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倾向于形合的语言,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连淑能,2010),但这种倾向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因便利性的缘故,部分语句也有向意合转变的趋势,因而该格式在英语中取优部分的连接词常常被省略,尤其是在口语交际中。
  “与其p,不如q”静态义表现形式有:
  1. It is more of ... than...
  (1)与其说是封信,倒不如说是首诗。(宋氏家族全传)
  It is more a poem than a letter.
  (2)与其说是一种商品,不如说是一种文化。
  It is more of a culture than a commodity.
  (3)与其说它是简单的文本编辑器,还不如说是一个文字处理软件。
  It's more like a word processor thana simple text editor.
  2. Someone/something ... more...than...
  (1)他们说作出这个决定,与其说是出于气愤,不如说是出于悲伤。
  They said that the decision was made more in sorrow than in anger. (《牛津词典》)
  (2)他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项严肃的防御计划,不如说是一种抢占先机的外交策略。
  He sees the proposal as more of a diplomatic gambit than a serious defence proposal.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
  (3)与其说他像个救生员,倒不如说他像个影星,真的。
  He is more like a film star than a lifeguard, really.
  静态义例句中的核心成分多为名词或形容词,英译时多采用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形式来实现“取优”的表达,采用“than”的结构来实现“舍差”的意味,和汉语静态义的表达相反,英语常常将“取优”置于前句,而“舍差”放于后句。在英语的表达习惯中,经常將重要的信息置于次要信息之前。在第一种表现形式中,汉语人称经常省略,或采用无主句,英语则可以用非人称代词“it”,使句子显出物称倾向以实现对应的表达,而汉语没有这类用法的非人称代词。在汉英转换中,英语用“物称”代替“人称”非常常见。而在主语存在的第二种表达方式上,除“p”“q”顺序调换外,两种语言没有显著区别。
  (二)、“宁可p,也不q”格式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宁可p,也不q”格式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为someonewould rather/would sooner...than...,例如:
  (1)我宁可把钱付给个人,也不会毫无选择就把钱交给国家。
  I would rather pay the individuals than let the money go to the State by default.
  (《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   (2)例如,他宁可在战斗中死去,也不愿冒险换一种方式生活,并被称为“懦夫”或“不像个男人”。
  He would, for example, rather die in the battle than risk living in a different way and being called a "coward" or "not a man".
  (3)她宁可和其他学生合住,也不愿跟父母住在家里。
  She'd sooner share a house with other students than live at home with her parents. (《牛津詞典》)
  由于“宁可q,也不p”的语义具有主观性,所以主语一般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不适用于主语为第二人称或非生命体的情况,因为“我”不能左右“你”的思想,英语中同样以非第二人称的someone为主语。同时,“宁可”不仅具有主观性,还具有选择意义上的主观坚决性。因此英语中使用展现强烈意愿的would rather/would sooner进行表达,would rather作为相对正式的用语,使用的语用环境多于would sooner,后者是英语中一种习语表达,较多用于非正式的场合。和“与其p,不如q”格式一样,“宁可q,也不p”针对“舍弃”的部分,英语使用than来实现相近的语义表达。
  三、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汉语典型“取舍”句式的主要格式的语用环境,语义特征探讨了其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两种格式除了p、q顺序调换,在英语中实现方式的也各有千秋,这是因为语言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语言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对个性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形成对语言共性的认知。“取舍”句式的格式多种多样,语义复杂,难以穷尽,此项研究仅对其典型成分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进行探讨,而在英语中导致这种或那种表达方式背后的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贝新桢. 取舍句的逻辑结构[J].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86(06):7-8.
  [2] 陈炯. 句型、句类和句式[J].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87(05):44-4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
  [4] 吕玲. 再论"宁可","与其"句式的语义特征[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9):187-187.
  [5]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商务印书馆, 1980.
  [6]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7] 王天佑. 汉语取舍范畴界说[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40(003):138-142.
  [8] 王天佑.《现代汉语取舍句式的多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9] 王义娜. "would rather"和"宁可"的语义对比[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8):36-38.
  [10] 杨江. "与其"句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 暨南大学, 2006.
  [11]张全.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M].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12]张晓晓. 对外汉语教学中意愿类语气副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烟台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作者依托当今高校俄语专业的学生知识图式和语际迁移理论,从语音、语法、词汇等角度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正负迁移实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学习策略,以期对英语、俄语两种语言学习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学习迁移;双语学习;俄语;英语  一、语言习得的迁移问题  迁移理论起源于心理学,行为主义者认为迁移现象是指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影响称为正迁移,不利于
期刊
常听人感叹:“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隔层肚皮隔重山”。言明识人之不易。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因识人不准而铸成大错的,也有领导干部因用人失察而步入深渊。  识人真的很难吗?  孔子为我们提供了识人的方法。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篇第二》)  孔子告诉我们,要想真切地了解一个人,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所以”、“所由”、“所安”,即這
期刊
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我担任班主任已有二十几个年头了。在我的工作生涯中,体会过成功的喜悦,也体会过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充实。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许多多繁琐的小事,都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分析处理。处理这些小事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爱心、耐心与细心,而且需要班主任具有创新能力。班主任工作有苦有累,有笑有甜,这份工作既让我知道我肩上承担着育人重任,也让我从中体会到教育之乐,并让我从快乐中找到了
期刊
摘要:写作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种需要,所有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但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致使写作活动的完成有了很大的区别,在文章构成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会有所写作愿望不同。比如文学作品和公安应用文,在文章的构成和具体写作上就存在很大的区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文学写作, 公安应用文写作 ,区别  写作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所有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比如有目的性。它们
期刊
摘要:古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部等沿海地区,地中海东部各岛屿及今天的希腊,与之前的古希腊并不是一个概念了。早期的希腊人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加之山地较高、海岸线广阔、岛屿众多、土地贫瘠,居民大多都是分散的小宗族,他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同各种自然环境打交道作斗争,就逐渐产生了古希腊神话与传说,本文浅要分析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产生的原因,以及主要神话
期刊
一直以来,月亮和太阳坚持辛勤为人类服务。太阳白天工作,晚上月亮值班,虽然太阳仍不能全身休息,他还要为小月亮提供能量,但他们之间配合是默契的。太阳和月亮都是天帝的儿女,小月亮是最小的妹妹,每当小月亮一出来,大家都很喜欢她,小月亮经常受到称赞,她常说:我是天帝最宠爱的女儿,太阳是我的大哥,我有十个姐姐,可天帝爸爸就夸我美丽。  太阳大哥每天的工作就是无私传递他自已身体的“光”,为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每
期刊
摘要:3~6岁幼儿是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理念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而言十分重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健康教育领域的主要内容,新时期幼儿教师应重点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充分调查和了解幼儿身心健康实际情况基础上,因材施教,并积极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以便于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切实提
期刊
摘要:为了增强工会工作对企业主业的植根性,需为工会工作的开展寻找具体的主业切入点。本文以工会工作与后勤保障相联动为主题,便将后勤保障工作纳入到了支撑工会工作植根性目标实现的范畴。二者联动的措施为:明确工会工作的职责边界、加强工会干部的专业建设、突出工会的组织动员职能、创新二者联动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工会;后勤保障;联动;国企  0 前言  新时期,加强国企工会组织建设成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
期刊
随着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适应时代新形势,突破保守与传统观念的局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直播渐成常态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与分析,梳理和总结群文活动在网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群文活动利用网络直播的推广思路。  一、群众文化活动网络直播推广的现状及特点  1.网络直播发展现状  网络直播在2015-2016年进入爆发期,各行业开
期刊
【摘要】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设社会之一最重要的制度保障。本文以湖南省宜章县为例,实地调研宜章县农村基层普法依法治理问题,探讨在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宜章县;农村基层普法;问题及建议  普法依法治理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基层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宜章县农村基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