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运河边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m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泱泱中华,悠悠古邦;地大物博,源远流长。长城巍峨,运河浩荡;两条巨龙,神州形象。千载运河,举世无双;南驰吴越,北走燕乡。荡荡碧水,点缀炎黄;飞龙灵秀,气势雄壮。养育黎庶,灌溉沃壤;玉带飘舞,传播文明,载入史章;世界遗产……”
  从县城西部移居城乡结合部的中运河北岸定居。第一天早晨,铺纸、握笔,正楷书写着久仰的马惠彬先生的《大运河赋》。
  初次走进县城时,时刻为住处犯愁。租房总有寄人篱下的伤感。在大榆树街住过;在李口租过;在邳苍路两侧蜗居过;在火车站南边租过房。后来,孩子周岁了,房东开饭时,他就撅着屁股,往房东的饭桌边跑去。那是豆腐掉进灰窝里,打不得,拍不得。咋办?我走在路上,就有意无意地瞅着路边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寻觅着卖房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天,终于发现了“三间主房、两间厢房、两间过道,另有小院。出售,非诚勿扰。”揭下信息纸,电话联系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成交。那是县城西部的“污染区”,灰尘肆虐,小路羊肠。“隐居”起来,也是无奈之举。
  虽然近邻运河,却感受不到运河的恩赐。小院低洼,夏季积水过膝。火车从东陇海铁路驶过,留下鸣笛声,还在京杭运河铁路大桥上留下响声,噪音绕耳,郁闷缠身。
  做梦也没有想到,棚户区改造的福音降临,在原肉联厂建成了安和苑安置楼,终于迎来了“高抬贵脚”的好时机。从低矮的小房搬迁,住进了楼房。有人说,这是卖糖块住高楼,熬的。没有党的民生工程,没有地方政府心系棚户区,再会熬,也熬不出高楼大厦呢。
  不仅如此,当我把得到的一笔拆迁补偿款揣进衣兜沾沾自喜之际,有消息传来,彩虹桥附近有房出售。我立即骑着自行车赶赴彩虹桥。果然有房待售。看结构:上下两层,还有隔热层,外加小院,阳光充足,距离运河大堰只有几十米。上了运河大堰,大运河水映入眼帘,碧波荡漾,秀水含情,靠在岸边的船只,早已不再忙碌,静静躺在水面上,等待游人审视沧桑的过去和说不清楚的未来前景。一番讨价还价,签订了购房协议,支付了购房款,马不停蹄忙装修。铺地板、粉墙壁、购壁橱、进家具,累并快乐着。特别是小院,虽然不需要大做文章,但需精心设计一番。走进小院,第一眼看到的是花园,花园里栽植着花草树木,预留一片空地,栽上辣椒、茄子,又买来三棵丝瓜秧子栽在花园一角。谁知丝瓜秧子生命力旺盛,大有霸占整个花园之势。我不能容忍丝瓜秧子如此霸道,从底根悄悄剪掉两棵,这才给辣椒、茄子争取到应有的阳光。
  辣椒成熟了,青的红的,挂满枝头,形成了一道热闹的风景。欲摘下红了的辣椒,又于心不忍,只是痴呆地欣赏着,内心甚是愉悦。然而,再美的风景也有最佳观赏期,一不小心,鲜红的辣椒落了,是因为它熟透了。再也不敢痴痴欣赏风景了,摘下熟了的红辣椒,放在院子里晒的时候,躺在地面上的红辣椒,又呈现出火红的风景。
  家住运河边,搬个小凳子,坐在花园边,翻开心仪的《大运河赋》,一字字一句句咀嚼:“浩浩运河,九曲回肠;人工开凿,起源悠长。春秋夫差,邗沟首创……”掩卷沉思,唇角留香,余音绕梁。
  问我为何选择在运河边居住?简单地说,上善若水。选择了与水为邻,就是选择了清澈,选择了向善。往深处说,一句话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楚。还是用马惠彬先生的《大运河赋》阐释吧:
  “昨日运河,蹉跎不畅;官府腐败,水浅堤荒;水患频繁,纤夫歌伤;寒鸦哀鸣,名胜残亡。今天运河,潆涟激荡;蓝天白云,莺燕欢唱;南水北调,再蕴炎黄;复兴大业,再创辉煌!”
  家住运河边,有《大运河赋》作伴,沐浴着运河风景,洗涤着心靈世界,岂不是三生有幸乎?
  看,运河里的水,清澈见底,酝酿着上善若水的诗句。望,运河岸上的树,如同大运河的卫士,编织着大运河的风景。听,涛声依旧,传唱着幸福的歌谣。是的,风景美,美在人文,美在自然,美在赏心悦目。家住运河边,美从内心生。
  家住运河边,徜徉在风景里,沐浴在自然里,微风拂面,涤荡着愁绪,温暖着心灵,抚慰着幸福。
其他文献
在原乡湖,你一定会碰见白色的鹭鸟  像一枚华丽的形容词  嵌在词眼之中  像一朵你曾经深爱过的女子  饮着月光解渴  对洁白的羽毛有着特别的记忆  一环湖水吞尽了所有路过的鹭鸟  完全溶濡进小镇的故事  又蓦然地活生生飞走  我才开始走进秋色  被重重落叶围在岸边  整个陷入一堆潮湿的疑问句里  开始怀疑池边蓬蓬的水草,跌落的星辰  一定是归鹭亭的倒影伤害到了我  才让我如此不堪如此杂乱无序  在
期刊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马甲,可我和父亲之间却极少交流。尤其在那次争吵之后的大半年里,除了每月他按时往银行卡汇生活费,我按时去学校门口的取款机里取钱以外,我们父女之间再也没有交流。  直到过年回家,再见面时,见他一缕油腻的刘海斜斜地耷拉在前额,面容黯淡像蒙着一层灰尘。见我回来,他显得有些紧张,站在厨房里迟疑了片刻,然后擦着手、堆着笑,缓缓伸手接过我的行李。我拖着大箱子,故意侧身从他身边挤过。在交错的瞬间
期刊
假期与友人相聚,听到了她的故事,令我想起她。这次意外听到她的消息与最后见到她已距离十年,我原谅了她。十年里,她可谓经历丰富,和小她十岁的丈夫生下一个男孩,男孩三岁的时候,她又离婚了,孩子归了她的小丈夫。她的婆婆始终不能接受她,即使生了孩子。在短暂婚姻的最后阶段里,那个当年义无反顾偷户口本与她结婚的丈夫也站到了他母亲那一边。离婚时不要孩子,这符合她的个性,而婚姻走到这一步,想必主要原因也一定出在她身
期刊
纠正  我纠正了弯道里的光线  门也变得曲折了。  我想让悦耳声音跟随起伏不定的  命运与闪电交织在一起  永不分离。  我拜托马路拥有至高权利  远离车祸与暴雨。  那些依靠在声音里的人  那些停靠在记忆之墙的人  我看得见与看不见  他们都是邻居、亲朋、好友  绝不是狮子般的仇人。  我纠正了错字、也理解了错字  我承认了伤痛  也拒绝月亮移动过去的阴影,  虽然美、虽然累、虽然逃离不了  死
期刊
刚上秦乔的车,就闻到一股新鲜的真皮味。看得出秦乔对姑妈的死没有一点悲伤,开这样的豪车来接我,明摆着不是向我报道一件丧事,而是来向我炫耀一件实际存在的事实——他很富有。用姑妈的死来炫富,实在太可恶了。虽然他是姑妈的儿子,但我们已经十几年不来往了。我父亲去世他没来,我母亲去世他也没来。也就是说假如不是姑妈去世我和他将老死不相往来。  记得六岁那年,我生了秃疤。我爸说,臭不可闻!你还好意思往人前跑?我爸
期刊
月光在一个静悄悄的村子  独处的一个人  会去怀想一杯茶 一壶酒  龙井呢 红高粱  独处的一个人  也会去想一个女人  一个少女或一个少妇  孩子的妈妈  独处的一个人  没有龙井 没有红高粱  女人也没有  这样的空夜  天空挂着一弯月牙  有一颗星 星星  它很远 很远  我依然看得清它在向我暗送秋波  一个人 一半月亮  一个人 一颗星星  一个少女在努力做一個女人  一个女人怀里一个娃娃
期刊
这个叫梅子的女子  此生,并没结在梅树上  我吃过梅子  未见过梅树,却闻得梅花的香  如同  我爱过这个叫梅子的女子  却从未亲近过她的肌肤  透過月色,看到雪一样的白  她是风一样的女子  我闻到夜来香  一阵阵  飘过  我想抱抱她  亲亲她  吞咽她舌尖上的毒。哪怕  用尽这一世繁华  而这些。而此生  她只给了我梅花谢尽的背影  连同一缕青丝  藏在扉页里
期刊
我的家乡朴席镇早年以盛产草席出名。从前草席是夏天的必需品。在暑气蒸腾的日子里,床上铺上一床草席,人睡在上面凉凉滑滑的,清爽透气。不论气温多高,身下的草席总能传来温润的凉意,让人在三伏天也能安稳入眠。草越细做出的草席体感越软越好。朴席的草席早在唐代就被称为“莞席细苎”,贵为贡品,清代曾出现过“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的繁盛景象。如今依然有席厂还在生产,但那股热闹劲儿却远不如当年。  朴席原来
期刊
一张照片到底要表达些什么?  鬼海弘雄避而不谈。  鬼海是一位出生于1945年的日本摄影家。他做过货车司机、造船厂工人、远洋渔船船夫、暗房工作人员等,快40岁开始摄影,拍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一直在消磨,他们在黑暗中观察,不说话,看到的听到的都深深地融化在骨血里,等待有朝一日绽放成烟火。鬼海的摄影作品频频获奖,继而写文,写生命中的过客,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那些渐渐喜欢上人的日子》就是这样一本书。 
期刊
一  从塞维利亚的过夜巴士上下车的时候,天还没亮。对着手表上的指针算了算时差,差不多是早上5点。  带着朦胧的睡意,透过微弱的灯光环视四周,依稀可以看到沉浸在夜幕之中尚未苏醒的整座城市的轮廓。从建筑风格来看,这是一座与塞维利亚、巴塞罗那,抑或是西班牙的其它城市,都不一样的城市——记得刚经历了十几个小时漫长飞行抵达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那个晚上,微光之下,浓烈的异国气息扑面而来——哥特式建筑标志性的尖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