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诊及化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淋巴增强因子1(LEF-1)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测定42例MM初诊患者LE
【机 构】
:
221006,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血液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诊及化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淋巴增强因子1(LEF-1)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测定42例MM初诊患者LEF-1 mRNA表达水平.并以20例明确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初诊MM患者LEF-1 mRNA中位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0.01068(0.00017~0.14100)比0.00101(0.00009~0.00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1.00,P<0.001);MM患者化疗后LEF-1 mRNA中位表达水平较化疗前下降[0.00011(0.00001~0.01548)比0.01068(0.00017~0.1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43.0,P<0.001);化疗后MM疾病进展(PD)组患者LEF-1 mRNA中位表达水平高于非PD组[0.08386(0.00288~0.14100)比0.00345(0.00016~0.05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43.0,P<0.001);初诊时LEF-1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高的MM患者2年总生存(OS)率更低[高表达组为47.6%,低表达组为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1,P=0.0414).结论 LEF-1可能参与MM的发生、发展,LEF-1水平可能是评估MM患者预后不良及PD指标,且其可能成为有效治疗MM的新靶点.
其他文献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终末分化的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克隆性浆细胞浸润及外周血和(或)尿中出现单克隆M蛋白为主要表现.MM分为冒烟型骨髓瘤(SMM)和活动性骨髓瘤.SMM
对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获得了较高的完全缓解率、较长的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其在可移植及非可移植患者中均具有一线诱导治疗地位.近年来,
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有了极大提高,但是所有患者都要面临复发的难题.对于复发患者,首先要判断何时开始治疗并明确治疗目的 .在重新判定其分期后,需综
目的:探讨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150例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与观察组(75例),分别采用单纯颈丛麻醉和颈丛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新药的应用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显著提高了MM的反应率,但由于无法根除微小残留病,患者最终难免复发.维持治疗有望保持甚至
针灸术语标准化是针灸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指导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可靠保障.通过分析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发现针灸术
长期的临床实践结果表明,获得传统意义完全缓解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有很大差异,有的患者在2年内很快复发,甚至死亡,而有的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因此,对微小残留病(MRD)的评估应运而生,实现了对个体治疗的严密监控和对预后更加精确的判断。MRD可用基于免疫表型的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法聚合酶链反应、二代测序技术实现对骨髓内部情况的监控,也可用敏感的影像学技术对骨髓外部情况
目的:探析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中S-P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在我院心脏电生理室进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患者分别测量食管导联、V1导联中P2波脱漏前S1S2间期最短时的S2~P2波
目的 探讨砷剂在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治疗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复发难治M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例采用砷剂治疗(亚砷酸组),11例接受既往未使用过的方
目的:通过报道罕见的先天性鱼鳞病患儿上感发热救治经历,引起同行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先天性鱼鳞病患儿的病史及救治经历,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