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四多”教师,提高高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要有效实施,教师是指导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要做到“四多”,多一点勇敢气,多一点坚持,多一点评价,多一点反思,会更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四多”教师 高中地理 实践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中强调。毋庸置疑,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全心全意的投入才能深入实施,而其中地理实践力的开展、深入、深化、完善更离不开教师的多投入,多一点勇气,多一点坚持,多一点评价,多一点反思,做到“四多”,地理实践力的实施会更顺畅、会更有效。
  笔者认为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地理研究性学习、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力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实践品质三个方面。基本实践能力指完成某一专业性活动或具体活动的能力,如地理教学中某个实验的操作及应用、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这在以往教育中是比较重视的,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指独立办事和分析解决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模拟)实验等问题的能力,属于解决综合问题层次的高级能力,其主要特点在于具有综合性、独立性与主动性、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及个性和指向性等。实践品质即明智选择意义上的理智,一种智力德行。如严谨求实的态度,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勇敢的创新精神。所以,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品质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就是地理实践力。
  一、教师多一点勇敢气——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开展
  笔者曾与联谊学校的老师同题异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联谊学校的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痛定思痛,反思教学,发现差距很大,笔者的教学设计以讲授为主,传统应试教育方法师生由图“世界大洋环流模式图”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习得洋流形成的原因、规律及影响。反观,联谊学校的教师是以模拟实验為主要方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演示一盘清水里的墨迹是如何运动的,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体会、发现水体运动的奥秘,让学生科学推测洋流形成的原因、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该教师勇于突破常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得到同行的肯定。值得笔者好好学习,笔者需要更多勇气、胆量,勇于提高自身地理实践的意识、品质。
  反思自己的不足,笔者作为有十九年教龄的老师,深知模拟实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意义,为什么没有更好地开展。从学校、社会方面分析,学校、社会更关注分数,以分数论教学质量;从教材方面,地理教学在高中教学中是小学科,而(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不是一节课45分钟就能完成的,需要花更多时间,总的课时肯定不够;从学情方面分析,学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关注自己的考分,当(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而没有转化成同等的分数或更高的分数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就会产生质疑,更有甚者是抵触、排斥;从教师方面分析,老师在多重压力下只能被动顺应大潮流重点抓分数,在公开课、评优课中“作秀”就是很不错的了,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加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当下核心素养的春风吹来,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了希望,希望教师拿出更多勇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在每学期多做(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地理研究性学习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把学生由“知识人”向“实践人”培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教师多一点坚持——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深入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做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仅有勇气面对教育的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教师、教材、学校的具体情况,坚持不懈地努力,将地理实践力深入学生心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坚持才能带动学生的坚持,只有坚持,才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提高。
  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传统教学中一直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公开课“作秀”的较多,学校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外活动”或开设校本课程,始终未能触及常规的课堂教学,更不要说教育的基本目标。当下的核心素养教育不仅扩大了“实践能力”的内容,改为“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贯彻在课前、课中、课后及校本课程等全方位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勇气坚持改变自己,坚持在教学各个方面加快推进实践力的提高。
  笔者在同题异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活动后发现自己的不足,地理实践意识不强,需要加强,更要坚持不懈、举一反三。笔者课后让学生写心得,又布置寒假模拟实验,每人至少做一个模拟实验,下学期开学后汇报,有适当奖励。在汇报中,学生的情绪高昂,兴趣浓厚。教师的坚持带动学生地理实践深入进行,笔者在之后教学中只要上到该课就会条件反射地准备实验让学生动手做。推而广之,笔者在自然地理教学中能用模拟实验的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课前加强地理实践力唤醒,课中从活动、案例、调查、讨论、辩论等方面提高地理实践力,课后布置在生活中易开展“跳一跳摘到桃”的实践任务,在生活中实践,学习致用。
  三、教师多一点评价——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深化
  地理实践力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实践——评价——反思——再实践——再评价——再反思的一体化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建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下教学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评价仅依靠一张学案一张试卷是不能公正地检测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和实践智慧品质的,是有偏颇的、不全面的,不利于地理实践力不断深化。头痛医头痛,脚头医脚,对症下药,必须多元化评价才能促进多实践,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地理实践力深化。   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中,传统评价往往以一张学案或师问生答为主,多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少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重在奖惩作用,而赞赏性、激励性作用很弱。地理实践力的实施若主要以传统评价方式进行,只能再次进入恶性循环,走入“死胡同”,因此,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每次实践活动中都得到鼓舞和赞赏,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地理实践力的实施进入良性循环,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深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借鉴了同行的好经验后,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中运用实验法开展教学,并加强了过程性评价(如下表),讓学生在模拟实验的具体操作、学习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学习态度、实验参与度、动手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
  四、教师多一点反思——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完善
  地理实践力不同于原来理解的地理实验,其来源于地理实验又高于地理实验,其内涵丰富,包括地理实验、调查研究、地理考察、野外实习等,具有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实践品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师即反思者”,这里的反思指教师以回顾的方式分析、评估自身教学并加以修正提升的过程,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如何优化教学行为”等。地理实践力的实施应该是实践—评价—反思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提高素质的重任,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完善。
  在每次地理实践力实施过程中教师都必须加强反思,从外显行为表现到内隐的观念、情感等角度进行专业化分析,教师需要及时审视、分析自己的地理实践力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行为。特别是反思成功之处与失误之处,可以作为今后实践的参考,总结其中的有益经验及需改进完善的空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失误之处的反思,需要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要思考地理实践力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评价是否公正、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实践品质,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失,针对不足积极主动地学习,向地理核心刊物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
  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同题异构教学后,笔者及时反思,不断改进,通过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尽量多用实验法,以及布置假期(模拟)实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意识的增强、提高技能、提升品质,也促进自身地理实践素养的完善,教学策略更多样、更自信,受到学生的喜爱,亲其师信其道,进一步推进地理实践力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项熙.教师即反思者——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J].地理教学,2015(23).
  [3]丁生军.地理教师的教学认知与发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2):64.
  [4]车丽娜,徐继存.核心素养之于教学的价值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7(12).
  [5]朱雪梅.不断探寻:我们期盼怎样的学习评价新路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2):42-46.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7年2月湖南省发布了《〈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该方案中提出了“‘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与建設任务”。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提出将创建“双一流”院校作为2018年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全面培养和打造卓越执行力显得更重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执行力 “双一流”  2017年2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湖南省
摘 要: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小学语文课程是非常关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努力将实际生活和语文知识结合起来,打破语文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真正从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与语文沟通,进而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点燃思维的火种,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小学
摘 要: 目前,职业中学招生困难,生源流失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的原因,也有传统社会轻视职业技术的原因,本文从职业教育政策文本中找原因,反思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既是一个利益分配的过程,又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受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制约,制定职业教育政策需要平衡各种关系,满足农村社会及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 农村职业高中 教育政策 农村职业教育  河南农
摘 要: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创新创业精神,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助力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作者亲身教育实践,从激励机制、教育载体、工作模式等方面入手,对构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做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
摘 要: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非个人化”理论影响深远,然而,以维庸为代表的诸多诗人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们诗歌出色地表现了其个性与经验。个人与非个人的矛盾,不仅在此处看似不易自圆其说,而且是百年以来诗歌界的一大问题。本文通过正本清源的方法,梳理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初衷和流变,以及维庸诗歌对“个人”的表现方式,试图对分别以“个人化”和“非个人化”著称的两位诗人的考察,从而解决这一问
摘 要: 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对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双师型”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河北地方高校“双师型”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加快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及地方高等院校转型发展体系的建立提供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转型 “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机制  2015年,教育部
摘 要: 梁晓声知青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的电影改编并不成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符合电影审查的口径,电影删减了人物身份和背景的介绍,抹除了大量的人物心理活动,导致人物形象简单而鲜明,由立体化向“三突出”的传统退却。小说中本就表达得不够明显的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在电影中则被完全隐去,充斥屏幕的是对“青春无悔”的讴歌。小说本来具有的社会悲剧意味被道德意识所挤压,美学风格变得无比单纯,充满了宣教的色彩。
摘 要: 伯恩斯坦教育理论在国际学界影响极大,在国内的研究也进入起步阶段。新的教育理论的引入必然需要经过对其认知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教育传递理论及其形成背景的分析,探讨在我国合理研究和应用该理论应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传递理论 阶层 语言符码  英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致力于建构符码理论,探究以语言符码和阶级为基础的文化再生产过程,
摘 要: 前人已证实《汉书疏证》为杭世骏所作,且多处征引齐召南之说,可谓《汉书考证》“未全之稿本”,《地理志》中尤多,因此将两书《地理志》中的条目进行汇总、比对,一是探究《汉书疏证》在选择考证条目时有何规律,二是总结武英殿本《汉书考证》在定稿时,遵循哪些规则,以期厘清殿本成书的要素。  关键词: 《地理志》 《汉书疏证》 《汉书考证》  董恩林的《佚名〈史记疏证〉、〈汉书疏证〉的作者考——兼
摘 要: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对分课堂实际上包含三个环节: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也被称为PAD课堂。本课题试图通过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并在部分思政课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教学效果,探寻“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和合理性,进而向全校推广,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